-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張栻與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42814
- 條形碼:9787010142814 ; 978-7-01-01428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張栻與理學 本書特色
張栻是南宋時期與朱熹齊名的著名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為促進理學和中國哲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了紀念張栻,2013年10月18-21日在四川成都召開的“張栻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論壇——紀念張栻誕辰880周年”的大型會議。這次論壇由中華朱子研究會、四川師范大學、張浚張栻思想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香港孔教學院、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師范學院聯合舉辦,來自美國、法國、德國、韓國、中國內地和寶島臺灣、香港地區的11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盛會。與會海內外專家學者主要圍繞張栻的歷史地位和思想價值、張栻與宋明理學研究、張栻思想的現代價值和意義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蔡方鹿主編的 《張栻與理學》就是“張栻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論壇”會議的論文選編,共收入文章60篇,包括張栻思想研究與張栻思想相關的理學研究兩大部分的內容,而張栻則主要涉及著述、生平考辨,思想貢獻與歷史地位,思想特色與學術旨趣,經世致用之學及現代價值,張栻與朱熹思想異同等。
張栻與理學 內容簡介
張栻是南宋時期與朱熹齊名的知名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為促進理學和中國哲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了紀念張栻,2013年10月18-21日在四川成都召開的“張栻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論壇——紀念張栻誕辰880周年”的大型會議。這次論壇由中華朱子研究會、四川師范大學、張浚張栻思想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香港孔教學院、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湖南第1師范學院聯合舉辦,來自美國、法國、德國、韓國、中國內地和寶島臺灣、香港地區的110余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盛會。與會海內外專家學者主要圍繞張栻的歷史地位和思想價值、張栻與宋明理學研究、張栻思想的現代價值和意義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張栻與理學》就是“張栻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論壇”會議的論文選編,共收入文章60篇,包括張栻思想研究與張栻思想相關的理學研究兩大部分的內容,而張栻則主要涉及著述、生平考辨,思想貢獻與歷史地位,思想特色與學術旨趣,經世致用之學及現代價值,張栻與朱熹思想異同等。
張栻與理學 目錄
張栻與理學 節選
朱熹與張械的論學: 性體情用心統與性體心用導向心之九義 [美]成中英 我們討論朱熹與張拭的論辯,固然需要對文本和歷史作出深刻的了解,這是經典詮釋的基本要素。但是,單純的經典詮釋無法獲得本體層面的根源性了解。因之我們尚需采取本體詮釋學的方法,從根源上尋求體系的發展與成立。在這個意義上,朱子和胡五峰、張南軒的湖湘學派,是相互引申與相互攻錯的關系,而不應將之看作誰是誰非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在這種相互引申、相互攻錯的關系之中,吾人可以就孟子以來的心性之學提出九項意義,亦即“心之九義”,顯示“心”的意義多形多樣。我為了彰顯與體會其心與性情之際的多形多樣而一體之義,乃回顧了四書、二程、胡五峰、張南軒、朱子的學說,在此提出“心”之九種含義之說。 心性之學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圍繞著心性問題的討論,使中國哲學得到持續發展。通過討論朱熹與張拭關于心性問題的論辯,我概括孟子以來心性之學的演變發展,提出“心之九義”說如下: (1)心的本體性。心能發育,可見其有本體性、根源性,又能從根源處形成一種獨立的思維自覺之判斷能力。所以心也能夠在性之上自成一體。 (2)心的活動性。朱子解決了性的靜態結構之問題,假如心能有活動性,恰是因為性也具有活動性,即《孟子》中所謂“食色,性也”①、仁義德行亦性也。故而,心的活動性是很明顯的。 (3)心的創發性。因為心有本體性,其就能有所感覺,乃能夠認知萬物、發其思慮、作出決定,乃有創發性。心的活動性亦滿足了心的創發性之要求。 (4)心的情感性。透過我們對《大學》《中庸》的分析可知,心具有感知情的基本功能。心的活動性包含了情感性。其活動性能表達為一種情感,而情感正體現了其感通之能力。 (5)心的知覺性。心的創化活動無時不在,未發之前、已發之后均未嘗不在,故有知覺、感受的整合性。 (6)心的意志性。心能表達為情感、表達為知覺,更能深化與表達為意志。 (7)心的實踐性。心表達為意志之后,乃能通過意志來界定行為。 (8)心的統合性。心能知覺,故能統合性、情,即能觀察到兩者間的關系而將之整合起來。 (9)心的貫通性。心能參與在各種功能之中,使人成為一種活動的整體、創造的整體。 一、朱熹心性之學的原初探索 1167年,37歲的朱熹從福建崇安赴湖南長沙,往見張杖以論學,兩人對于心性之學多有探討。其歲前后,朱子正處在整理《二程遺書》之際。先前,他始受學于三先生,繼而受李延平的影響,進入了理學思考的殿堂。但當時的朱熹仍于一事處存惑待解:到底怎么從自己的體驗中來掌握、來體驗《中庸》所說的情之已發、未發問題?從《中庸》處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①,后者是可體驗的,前者則不能被體驗、不涉于“和”的境界。從認識體驗的角度來說,“中”處存有一個大問題,因為“中”是未發之“中”,既然是未發,就無法體察“中”是何物。更重要的是:從理論上講,發而不中節,便不能體驗到中節之和,如此則怎么去修養? ……
- >
煙與鏡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