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鉛污染診斷表征及防控區域劃分技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0569307
- 條形碼:9787560569307 ; 978-7-5605-6930-7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鉛污染診斷表征及防控區域劃分技術 本書特色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鉛同位素污染診斷表征及鉛源辨析方法,鉛污染擴散與時空分布特征分析,環境安全防護距離計算方法,重金融污染安全評價及防控區域分析系統建立。
鉛污染診斷表征及防控區域劃分技術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鉛同位素污染診斷表征及鉛源辨析方法, 鉛污染擴散與時空分布特征分析, 環境安全防護距離計算方法, 重金融污染安全評價及防控區域分析系統建立。
鉛污染診斷表征及防控區域劃分技術 目錄
序言
前言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方法
2 國內外鉛污染標準
2.1 大氣環境
2.1.1 各國大氣環境標準體系
2.1.2 大氣環境質量標準限值
2.1.3 大氣排放標準限值
2.2 土壤環境
2.2.1 國外土壤標準
2.2.2 國內土壤標準
2.3 食品安全
3 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
3.1 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方法
3.2 某冶煉廠周邊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空間分布
3.2.1 數據的初步處理和圖形的繪制
3.2.2 重金屬空間分布和來源分析
3.3 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
3.3.1 土壤重金屬污染指數評價
3.3.2 土壤環境生態風險評價
3.4 研究區域鉛濃度的時間變化
4 鉛同位素示蹤
4.1 同位素示蹤基本原理
4.1.1 同位素示蹤在國內外研究及應用進展
4.1.2 鉛鋅礦中鉛同位素比值分布
4.2 鉛指紋概念模型的建立及表示
4.2.1 鉛的成因與分類
4.2.2 鉛的特征
4.2.3 鉛指紋概念模型及定義
4.2.4 鉛指紋的表現形式
4.3 指紋圖譜相似性計算理論
4.3.1 鉛指紋圖譜的建立
4.3.2 鉛指紋圖譜的相似性測度計算
4.3.3 鉛源解析及貢獻率分析
4.4 鉛同位素比值測定
4.4.1 試樣前處理方法
4.4.2 試樣測定
4.5 實驗結果及分析
4.5.1 鉛同位素比值范圍變化
4.5.2 土壤中鉛同位素比值與質量濃度之間的關系
4.6 鉛同位素示蹤污染源
4.6.1 污染源解析技術
4.6.2 研究區土壤鉛同位素示蹤污染源定性解析
4.6.3 酸溶態鉛同位素組成
4.6.4 研究區土壤鉛同位素示蹤污染源定量解析
4.7 各端元相對貢獻率距離相關模型定量分析
4.7.1 距離相關模型計算貢獻率
4.7.2 距離相關模型的應用
5 樹木年輪元素含量與環境變化
5.1 樹木年輪學的基本概念
5.1.1 樹木年輪解剖學特征
5.1.2 樹木年輪的基本概念
5.1.3 樹木年輪學的基本原理
5.2 樹木年輪采樣和元素檢測
5.2.1 采樣
5.2.2 樣品前處理
5.2.3 常用的分析方法
5.3 環境重金屬污染歷史研究實例
5.3.1 樹輪樣品的采集
5.3.2 樣品中化學元素分析
5.3.3 元素質量濃度與樹輪寬度的關系
5.3.4 從統計學角度初探元素在樹輪中的行為
5.3.5 植物對環境污染的監測作用
5.3.6 利用樹輪中元素質量濃度的變化反演環境污染歷史
5.4 冶煉廠周邊樹輪的環境指示
5.4.1 樣品的采集
5.4.2 樹輪樣品元素測定
5.4.3 各種元素含量在樹輪中的逐年變化情況
5.5 利用樹輪反演環境污染的意義
5.5.1 環境監測方面
5.5.2 環境修復方面
5.5.3 人體健康方面
6 地表水體沉積物與環境示蹤
6.1 地表水體的重金屬污染現象
6.2 采樣方法
6.2.1 采樣設備的一般要求
6.2.2 采樣系統的類型
6.2.3 采樣和數據的統計分析
6.3 湖泊沉積年代學
6.3.1 14C年代學
6.3.2 137Cs測定年代
6.3.3 210Pb測定年代
6.3.4 210Pb和137Cs年代判定的可靠性以及存在的問題
6.4 冶煉廠周邊湖底沉積物分析
6.4.1 樣品采集
6.4.2 沉積物樣品前處理
6.4.3 重金屬分布分析
7 鉛空間積累效應和安全防護距離模擬預測分析
7.1 鉛冶煉企業大氣顆粒物重金屬粒徑分布規律研究
7.1.1 有組織污染物粒徑分布規律
7.1.2 無組織污染物粒徑分布規律
7.2 大氣降塵重金屬特征及來源分析
7.2.1 降塵監測
7.2.2 降塵量分析
7.2.3 降塵重金屬含量及空間分布特征
7.2.4 日沉降通量分析
7.2.5 降塵重金屬元素的地累積指數評價
7.2.6 降塵重金屬來源分析
7.3 鉛空間積累效應模擬分析
7.3.1 大氣預測模擬技術流程
7.3.2 CALPuFF模型模式介紹
7.3.3 模型參數設定
7.3.4 CALPUFF預測模塊參數
7.4 模型適用性研究
7.4.1 空氣質量模擬值與監測值相關性
7.4.2 降塵模擬值與監測值相關性
7.5 環境影響的預測
7.5.1 電廠環境影響預測
7.5.2 鉛鋅冶煉廠環境影響預測
7.5.3 防護距離確定
7.6 小結
8 基于GIS的鉛污染診斷和表征體系及防控區域分析系統建立
8.1 系統框架
8.2 系統設計說明
8.2.1 系統總體設計與分析
8.2.2 數據庫設計
8.3 系統開發技術路線與系統模式
8.3.1 技術路線
8.3.2 系統模式
8.4 系統功能說明與實現
8.4.1 基礎數據處理模塊
8.4.2 數據統計分析模塊
8.4.3 可視化分析模塊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鉛污染診斷和表征樣品采集、制備及濃度分析規范(建議稿)
附錄2 鉛污染源解析的樣品采集、制備及鉛同位素分析規范(建議稿)
附錄3 鉛冶煉行業防控區域劃分技術規范(建議稿)
前言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方法
2 國內外鉛污染標準
2.1 大氣環境
2.1.1 各國大氣環境標準體系
2.1.2 大氣環境質量標準限值
2.1.3 大氣排放標準限值
2.2 土壤環境
2.2.1 國外土壤標準
2.2.2 國內土壤標準
2.3 食品安全
3 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
3.1 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方法
3.2 某冶煉廠周邊土壤中重金屬含量空間分布
3.2.1 數據的初步處理和圖形的繪制
3.2.2 重金屬空間分布和來源分析
3.3 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
3.3.1 土壤重金屬污染指數評價
3.3.2 土壤環境生態風險評價
3.4 研究區域鉛濃度的時間變化
4 鉛同位素示蹤
4.1 同位素示蹤基本原理
4.1.1 同位素示蹤在國內外研究及應用進展
4.1.2 鉛鋅礦中鉛同位素比值分布
4.2 鉛指紋概念模型的建立及表示
4.2.1 鉛的成因與分類
4.2.2 鉛的特征
4.2.3 鉛指紋概念模型及定義
4.2.4 鉛指紋的表現形式
4.3 指紋圖譜相似性計算理論
4.3.1 鉛指紋圖譜的建立
4.3.2 鉛指紋圖譜的相似性測度計算
4.3.3 鉛源解析及貢獻率分析
4.4 鉛同位素比值測定
4.4.1 試樣前處理方法
4.4.2 試樣測定
4.5 實驗結果及分析
4.5.1 鉛同位素比值范圍變化
4.5.2 土壤中鉛同位素比值與質量濃度之間的關系
4.6 鉛同位素示蹤污染源
4.6.1 污染源解析技術
4.6.2 研究區土壤鉛同位素示蹤污染源定性解析
4.6.3 酸溶態鉛同位素組成
4.6.4 研究區土壤鉛同位素示蹤污染源定量解析
4.7 各端元相對貢獻率距離相關模型定量分析
4.7.1 距離相關模型計算貢獻率
4.7.2 距離相關模型的應用
5 樹木年輪元素含量與環境變化
5.1 樹木年輪學的基本概念
5.1.1 樹木年輪解剖學特征
5.1.2 樹木年輪的基本概念
5.1.3 樹木年輪學的基本原理
5.2 樹木年輪采樣和元素檢測
5.2.1 采樣
5.2.2 樣品前處理
5.2.3 常用的分析方法
5.3 環境重金屬污染歷史研究實例
5.3.1 樹輪樣品的采集
5.3.2 樣品中化學元素分析
5.3.3 元素質量濃度與樹輪寬度的關系
5.3.4 從統計學角度初探元素在樹輪中的行為
5.3.5 植物對環境污染的監測作用
5.3.6 利用樹輪中元素質量濃度的變化反演環境污染歷史
5.4 冶煉廠周邊樹輪的環境指示
5.4.1 樣品的采集
5.4.2 樹輪樣品元素測定
5.4.3 各種元素含量在樹輪中的逐年變化情況
5.5 利用樹輪反演環境污染的意義
5.5.1 環境監測方面
5.5.2 環境修復方面
5.5.3 人體健康方面
6 地表水體沉積物與環境示蹤
6.1 地表水體的重金屬污染現象
6.2 采樣方法
6.2.1 采樣設備的一般要求
6.2.2 采樣系統的類型
6.2.3 采樣和數據的統計分析
6.3 湖泊沉積年代學
6.3.1 14C年代學
6.3.2 137Cs測定年代
6.3.3 210Pb測定年代
6.3.4 210Pb和137Cs年代判定的可靠性以及存在的問題
6.4 冶煉廠周邊湖底沉積物分析
6.4.1 樣品采集
6.4.2 沉積物樣品前處理
6.4.3 重金屬分布分析
7 鉛空間積累效應和安全防護距離模擬預測分析
7.1 鉛冶煉企業大氣顆粒物重金屬粒徑分布規律研究
7.1.1 有組織污染物粒徑分布規律
7.1.2 無組織污染物粒徑分布規律
7.2 大氣降塵重金屬特征及來源分析
7.2.1 降塵監測
7.2.2 降塵量分析
7.2.3 降塵重金屬含量及空間分布特征
7.2.4 日沉降通量分析
7.2.5 降塵重金屬元素的地累積指數評價
7.2.6 降塵重金屬來源分析
7.3 鉛空間積累效應模擬分析
7.3.1 大氣預測模擬技術流程
7.3.2 CALPuFF模型模式介紹
7.3.3 模型參數設定
7.3.4 CALPUFF預測模塊參數
7.4 模型適用性研究
7.4.1 空氣質量模擬值與監測值相關性
7.4.2 降塵模擬值與監測值相關性
7.5 環境影響的預測
7.5.1 電廠環境影響預測
7.5.2 鉛鋅冶煉廠環境影響預測
7.5.3 防護距離確定
7.6 小結
8 基于GIS的鉛污染診斷和表征體系及防控區域分析系統建立
8.1 系統框架
8.2 系統設計說明
8.2.1 系統總體設計與分析
8.2.2 數據庫設計
8.3 系統開發技術路線與系統模式
8.3.1 技術路線
8.3.2 系統模式
8.4 系統功能說明與實現
8.4.1 基礎數據處理模塊
8.4.2 數據統計分析模塊
8.4.3 可視化分析模塊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1 鉛污染診斷和表征樣品采集、制備及濃度分析規范(建議稿)
附錄2 鉛污染源解析的樣品采集、制備及鉛同位素分析規范(建議稿)
附錄3 鉛冶煉行業防控區域劃分技術規范(建議稿)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