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青藏高原及鄰區前寒武紀地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535577
- 條形碼:9787562535577 ; 978-7-5625-3557-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青藏高原及鄰區前寒武紀地質 內容簡介
《青藏高原及鄰區前寒武紀地質》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調查成果集成和綜合研究”地質大調查項目系列成果之一。作者通過對1999—2008年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1:25萬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和科研成果的綜合集成,歷時5年完成青藏高原前寒武紀地質綜合研究專題。《青藏高原及鄰區前寒武紀地質》突出反映了青藏高原及鄰區前寒武紀組成結構、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探討了前寒武紀構造一熱事件及塊體歸屬。《青藏高原及鄰區前寒武紀地質》可供地學領域科研、教學、地質調查及超大陸復原相關工作者參考和借鑒。
青藏高原及鄰區前寒武紀地質 目錄
**章 緒言
一、以往研究程度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三、工作范圍
四、指導思想
五、技術路線
六、研究內容
七、地層單位劃分和代號
八、主要實物工作量
九、取得的主要進展
十、參加人員及分工
第二章 青藏高原前寒武紀構造一地層區劃
**節 青藏高原前寒武紀構造一地層區劃分原則
一、基底結構相似性原則
二、蓋層發育相似性原則
三、構造一熱事件相似性原則
四、構造一地層區劃分的其他標志
第二節 青藏高原前寒武紀構造一地層劃分方案
一、構造一地層區命名原則
二、構造一地層區劃分方案
三、青藏高原前寒武紀基底分布規律
四、青藏高原前寒武紀基底概況
第三節小結
第三章 前寒武紀區域地層系統
**節 親歐亞古大陸區(I)
一、塔里木陸塊(南部)(I1)
二、華北陸塊(西南部)(I2)
三、秦一祁一昆地塊群(I3)
四、揚子陸塊(西部)(I4)
五、羌塘一三江地塊群(I5)
第二節 原特提斯洋殘跡區(Ⅱ)
第三節 親岡瓦納古大陸區
一、岡底斯地塊群(Ⅲ1)
二、喜馬拉雅地塊群(Ⅲ2)
三、印度陸塊(北部)(Ⅲ3)
第四節小結
第四章 前寒武紀巖漿巖及巖漿事件
**節 侵入巖
一、親歐亞古大陸區
二、親岡瓦納古大陸區
第二節 火山巖
一、親歐亞古大陸區
二、親岡瓦納古大陸區
第三節 巖漿巖地球化學特征
一、花崗巖類地球化學特征
二、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
三、巖漿巖構造環境討論
第四節 巖漿作用及巖漿事件
一、親歐亞古大陸區巖漿事件
二、親岡瓦納古大陸區巖漿事件
三、巖漿事件的時空分布特征
第五節小結
第五章 前寒武紀變質巖及變質作用
**節 區域變質巖
一、中深變質巖
二、中變質巖
三、淺變質巖
四、高(超高)壓變質巖
第二節 區域變質作用及變質相帶
一、變質作用及變質區帶劃分
二、華北型基底變質區(I)
三、揚子型基底變質區(Ⅱ)
四、塔里木型基底變質區(Ⅲ)
五、羌南一保山變質區(Ⅳ)
六、泛非型基底變質區(V)
第三節 前寒武紀變質巖時空分布特征
一、前寒武紀變質巖時間分布特征
二、前寒武紀變質巖空間分布特征
第四節 變質事件
一、前中條一呂梁期(AnV)變質事件(>1900Ma)
二、中條一呂梁期(V)變質事件(1800Ma)
三、晉寧期(J)變質事件(1000~800Ma)
四、泛非期(PA)變質事件(600~500Ma)
五、泛華夏期(PH)變質事件(520~400Ma)
第五節小結
第六章 前寒武紀構造一熱事件
**節 碎屑鋯石同位素年代學譜系
一、塔里木陸塊(南部)
二、華北陸塊(西南部)
三、秦一祁一昆地塊群
四、揚子陸塊(西部)
五、羌塘一三江地塊群
六、岡底斯地塊群
七、喜馬拉雅地塊群
第二節 前寒武紀早期構造一熱事件記錄
一、五臺期構造一熱事件
二、中條一呂梁期構造一熱事件
第三節 Rodinia超大陸匯聚和裂解事件
一、Rodinia超大陸構造一熱事件時空分布規律
二、Rodinia超大陸匯聚事件
三、Rodinia超大陸裂解事件
第四節 泛非期構造一熱事件
一、泛非運動與“泛華夏”運動的甄別
二、泛非運動的沉積記錄
三、泛非期巖漿作用
四、變質作用
五、泛非運動在青藏高原的表現形式和波及范圍
第五節 前寒武紀構造一熱事件序列
第六節小結
第七章 青藏高原前寒武紀基底歸屬探討
**節 基底結構及其差異對比
一、基底結構類型
二、青藏高原及鄰區基底結構特征
三、不同塊體構造一熱事件對比
第二節 前寒武紀塊體親緣關系探討
一、青藏高原周緣塊體前寒武紀碎屑鋯石年代學特征
二、青藏高原前寒武紀塊體親緣關系探討
第三節小結
第八章 結論
一、主要成果
二、存在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附表
附圖
一、以往研究程度
二、研究目的和意義
三、工作范圍
四、指導思想
五、技術路線
六、研究內容
七、地層單位劃分和代號
八、主要實物工作量
九、取得的主要進展
十、參加人員及分工
第二章 青藏高原前寒武紀構造一地層區劃
**節 青藏高原前寒武紀構造一地層區劃分原則
一、基底結構相似性原則
二、蓋層發育相似性原則
三、構造一熱事件相似性原則
四、構造一地層區劃分的其他標志
第二節 青藏高原前寒武紀構造一地層劃分方案
一、構造一地層區命名原則
二、構造一地層區劃分方案
三、青藏高原前寒武紀基底分布規律
四、青藏高原前寒武紀基底概況
第三節小結
第三章 前寒武紀區域地層系統
**節 親歐亞古大陸區(I)
一、塔里木陸塊(南部)(I1)
二、華北陸塊(西南部)(I2)
三、秦一祁一昆地塊群(I3)
四、揚子陸塊(西部)(I4)
五、羌塘一三江地塊群(I5)
第二節 原特提斯洋殘跡區(Ⅱ)
第三節 親岡瓦納古大陸區
一、岡底斯地塊群(Ⅲ1)
二、喜馬拉雅地塊群(Ⅲ2)
三、印度陸塊(北部)(Ⅲ3)
第四節小結
第四章 前寒武紀巖漿巖及巖漿事件
**節 侵入巖
一、親歐亞古大陸區
二、親岡瓦納古大陸區
第二節 火山巖
一、親歐亞古大陸區
二、親岡瓦納古大陸區
第三節 巖漿巖地球化學特征
一、花崗巖類地球化學特征
二、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
三、巖漿巖構造環境討論
第四節 巖漿作用及巖漿事件
一、親歐亞古大陸區巖漿事件
二、親岡瓦納古大陸區巖漿事件
三、巖漿事件的時空分布特征
第五節小結
第五章 前寒武紀變質巖及變質作用
**節 區域變質巖
一、中深變質巖
二、中變質巖
三、淺變質巖
四、高(超高)壓變質巖
第二節 區域變質作用及變質相帶
一、變質作用及變質區帶劃分
二、華北型基底變質區(I)
三、揚子型基底變質區(Ⅱ)
四、塔里木型基底變質區(Ⅲ)
五、羌南一保山變質區(Ⅳ)
六、泛非型基底變質區(V)
第三節 前寒武紀變質巖時空分布特征
一、前寒武紀變質巖時間分布特征
二、前寒武紀變質巖空間分布特征
第四節 變質事件
一、前中條一呂梁期(AnV)變質事件(>1900Ma)
二、中條一呂梁期(V)變質事件(1800Ma)
三、晉寧期(J)變質事件(1000~800Ma)
四、泛非期(PA)變質事件(600~500Ma)
五、泛華夏期(PH)變質事件(520~400Ma)
第五節小結
第六章 前寒武紀構造一熱事件
**節 碎屑鋯石同位素年代學譜系
一、塔里木陸塊(南部)
二、華北陸塊(西南部)
三、秦一祁一昆地塊群
四、揚子陸塊(西部)
五、羌塘一三江地塊群
六、岡底斯地塊群
七、喜馬拉雅地塊群
第二節 前寒武紀早期構造一熱事件記錄
一、五臺期構造一熱事件
二、中條一呂梁期構造一熱事件
第三節 Rodinia超大陸匯聚和裂解事件
一、Rodinia超大陸構造一熱事件時空分布規律
二、Rodinia超大陸匯聚事件
三、Rodinia超大陸裂解事件
第四節 泛非期構造一熱事件
一、泛非運動與“泛華夏”運動的甄別
二、泛非運動的沉積記錄
三、泛非期巖漿作用
四、變質作用
五、泛非運動在青藏高原的表現形式和波及范圍
第五節 前寒武紀構造一熱事件序列
第六節小結
第七章 青藏高原前寒武紀基底歸屬探討
**節 基底結構及其差異對比
一、基底結構類型
二、青藏高原及鄰區基底結構特征
三、不同塊體構造一熱事件對比
第二節 前寒武紀塊體親緣關系探討
一、青藏高原周緣塊體前寒武紀碎屑鋯石年代學特征
二、青藏高原前寒武紀塊體親緣關系探討
第三節小結
第八章 結論
一、主要成果
二、存在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附表
附圖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