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把心放進一個嘎查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412527
- 條形碼:9787547412527 ; 978-7-5474-1252-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把心放進一個嘎查 本書特色
張阿泉著的《把心放進一個嘎查(精)》收入二十四篇文章,近八萬字,跨度有十二年,與其說這是一本隨筆集,不如說這是一本職業電視人的多元做工札記。 這些文章體裁包括微電視解說詞、民間風物考證、序跋、評論、發言、書話、新聞事件追蹤、美學個案研究等等,短則千馀字,長則八千多字。全書篇目,按寫作時間的先后排序,大致可以看出近十二年來作者的工作行蹤和思想軌跡。
把心放進一個嘎查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 不用到江南, 塞北大興可采蓮 ; 咸豐年間的貞節牌坊 ; 誰在“雕刻時光”里賴著不走 ; 那一年, 我造訪了福州 ; 小哈扎布為老哈扎布深情立傳等。
把心放進一個嘎查 目錄
咸豐年間的貞節牌坊
誰在“雕刻時光”里賴著不走
那一年,我造訪了福州
“滄海橫流”、“大浪淘沙”后磨出的
一顆小珠、一扇小貝
小哈扎布為老哈扎布深情立傳
情懷依舊,鳳兮歸來
書香圣地——成都市玉林北街三十四號
吳紹同素描
短語寥寥勝過大論喧喧
小人物的命運折射大時代的風云
散文作家要在“在場主義”之外
看龔明德教授如何修補《斜坡》
夢柳齋,葛筱強的“精神后廚”
明代古松,四百多年只做了一件事
關于古松年輪的推測
大家寂寞,研究大家的人同樣寂寞
當我們熱愛閱讀,我們在熱愛什么
為“文化大廚”做一次“文化小廚”
搜而后得之書,讀來*樂
微書話四則
小注是歷史的旁白
新聞記者:身在果殼而心懷宇宙
芳鄰路十號:當一個地址成為一個地標
后記
把心放進一個嘎查 節選
蓮花,別稱芙蓉、芙蕖,屬睡蓮科,素生南國,北地一向罕見。
查辭典,相關詞條這樣注釋:“蓮者,荷也。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淺水中,地下埋莖,有節,葉子圓形,高出水面,花大,淡紅色或白色,有香味。”
古詩亦有云:“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科爾沁沙地腹地的大興鄉,競也有一大片蓮塘,滿池蓮花恣肆盛開,微風過處,其搖擺之姿裊裊婷婷,清氣逼人,成為一處塞外的奇景。
大興蓮塘*初形成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水面約有五十多畝,周圍蒲草叢生,塘中水草茂密。這個池子的位置頗為特殊,貼近西拉沐淪與老哈河的交匯地帶,東走不遠就是通遼市的開魯縣地界。它緊鄰河水,原是一個用推土機開掘出的蓄水池。而在推土機推過之后的第二年,池中竟偶然冒出了幾莖蓮花,且愈開愈多,愈開愈盛,終至“一發而不可收”,幾年后繁衍出了三大片生機勃勃的蓮花。
每年七月至九月的夏秋時節,是大興蓮塘*生動絢爛的花期,空氣格外清新,滿池綻開著紅白兩色荷花,潔凈的水面上漂浮著傘形荷葉,魚戲其間,野鳥啁啾出沒,頗為熱鬧。負責管理蓮塘的當地農夫不時撐上小鐵皮船,在蓮葉與葦叢間穿行,體驗水鄉蕩槳之樂。
為什么大興鄉會生長蓮花?是氣候原因還是地靈之故?披閱《翁牛特旗志》可知,大興鄉是翁牛特旗*低處,海拔僅二百八十六米,地勢平坦,氣候溫潤,地F水位較高,土質多為草甸土、沼澤土,適宜發展農、牧、漁業生產。在開闊的沖積平原上,遍布著沙丘、草甸和沼澤地。而沿河地區的河道寬闊,多有河汊、深槽、淺灘。地理環境的特殊性,為大興蓮花提供了“偶然得之”的牛長條件。
大興的蓮種,屬優質“大葉蓮花”,原產地在熱溫帶。究竟是什么原因讓這些熱溫帶蓮種在遙遠的北方落地生根了呢?這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有趣味的現象。我咨詢了許多大興當地農民和農業科技人員,他們的回答都不太確定。歸納一下說法,大致有三:一是蓮種由飛鳥銜來;二是蓮種由河水沖來;三是鄰近大興鄉的高里罕蘇木,至今仍有“蓮花泡子”這樣的舊稱,大興鄉也可能同樣生長過清荷,衰敗后有古種散埋于地下深處,偶被挖起。
三種說法中,我覺得第二種比較接近實情。大興的蓮種*有可能來源于老哈河上游敖漢旗小河沿。清朝時,敖漢旗小河沿一帶廣種荷花,秋季盛開,花勢茂然。因為是“特佳品種”,敖漢荷花曾被移栽到承德避暑山莊。在《熱河志》中,可查到這樣的記載:“敖漢所產荷花,較關內特佳,山莊移植之。塞外地寒,草木多早黃落,荷獨秋尚開,木蘭回蹕時猶有開放者。”荷花的果實蓮子屬堅果,生命力極強,據說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后仍能萌芽。蓮子雖產于熱溫帶,但很耐寒性,只要冬季池底不凍,即能存活。估計是敖漢旗小河沿的地下古蓮子被水沖刷而出,裹入泥沙,順老哈河之流而下,到了與西拉沐淪交匯處便淤積下來,“得其所哉”,又再現了幾百年前的生機。
……
把心放進一個嘎查 作者簡介
張阿泉 記者、作家、訪談節目主持人、電視紀錄片導演、藏書家、攝影家;畢業于四川大學中文系,現供職于內蒙古電視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有濃郁的“邊地文化情結”,長期致力于游牧文化的實地踏訪與文獻考索;已出版文學與新聞著述十部,代表性作品有訪談錄《答客問》、書話集《慢慢讀,欣賞啊》、隨筆集《書讀長城外》、電視紀錄片插圖解說詞集《烏審七篇》等;擔任總撰稿的十二集電視紀錄片《草原文明》曾獲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藝術“駿馬獎”紀錄片一等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