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古裱褙織物之重現-源自張大千先生收藏之古書畫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09848
- 條形碼:9787518009848 ; 978-7-5180-0984-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古裱褙織物之重現-源自張大千先生收藏之古書畫 本書特色
《古裱褙織物之重現》詳載了張大千先生所收藏古書畫之古裱褙織物,共40塊織片的外觀圖像、織紋結構與成分分析。書中以一般的相機拍攝記錄古裱褙織物表面的圖紋,使用可放大60倍與150倍的鏡頭詳細記錄古裱褙織物的紋理,并搭配相關精密儀器做必要性的科學物性分析,留下重要的纖維成分數據,以及各項與古織物相關的圖紋、織紋與結構的研究。盼能以此為基礎,逐步建立相關材質的成分數據及細部結構與圖像數據,為裝裱織物發展的歷史提供佐證,為相關文物材質的研究提供參考輔助,同時通過科學與人文的跨領域整合,促使此批古裱褙織物能夠以完整且普及的方式分享傳承。
古裱褙織物之重現-源自張大千先生收藏之古書畫 內容簡介
《古裱褙織物之重現》詳載了張大千先生所收藏古書畫之古裱褙織物,共40塊織片的外觀圖像、織紋結構與成分分析。書中以一般的相機拍攝記錄古裱褙織物表面的圖紋,使用可放大60倍與150倍的鏡頭詳細記錄古裱褙織物的紋理,并搭配相關精密儀器做必要性的科學物性分析,留下重要的纖維成分據,以及各項與古織物相關的圖紋、織紋與結構的研究。盼能以此為基礎,逐步建立相關材質的成分數據及細部結構與圖像數據,為裝裱織物發展的歷史提供佐證,為相關文物材質的研究提供參考輔助,同時通過科學與人文的跨領域整合,促使此批古裱褙織物能夠以完整且普及的方式分享傳承。
古裱褙織物之重現-源自張大千先生收藏之古書畫 目錄
古裱褙織物的淵源
古裱褙織物之織物結構分類與傳統吉祥圖紋
古織金錦的工藝
古裱褙織物研究流程與儀器使用
織金錦
褐黃地雙蓮花紋織金錦
褐黃地纏枝寶相花紋錦
褐地金箔團花紋錦
褐黃地菱紋錦殘片
藏青地菱紋牡丹錦
石青地蔓枝小花紋錦
深石青地鳳凰蔓枝花紋錦
寶藍地牡丹菊花紋錦
綠地團花紋錦
綠地纏枝牡丹花紋錦
褐地萬字花紋錦
寶相雙迭花織錦殘片
褐地串枝葫蘆花卉紋織金錦
褐黃地織金纏枝蓮花紋錦
褐地團龍花紋錦
石青地牡丹花紋錦
織錦緞
褐地蔓枝牡丹紋緞
茶地纏枝牡丹紋緞
米黃地蔓枝花紋緞
淺綠地蔓枝花紋緞
鵝黃地寶瓶銀錠花紋緞
落花流水紋緞
暗灰綠地纏枝牡丹雞冠花紋緞
淺褐綠地團龍云紋緞
藍地團龍如意紋緞
褐地水仙云紋緞
米地飛龍云紋緞
淺褐地纏枝石榴花綾
褐地牡丹菊花綾
褐地串枝寶相花紋緞
雙魚八寶紋緞
石青地八寶如意云紋緞
褐地纏枝寶相花紋緞
龜甲團花紋錦
蟠龍萬壽紋錦
龜甲果葉紋錦
米地包手殘片
米地團龍云紋包手
米地蛇皮錦紋
米地蝙蝠□字紋錦
附錄
后記
古裱褙織物之重現-源自張大千先生收藏之古書畫 相關資料
北京服裝學院校長劉元風如此評價《古裱褙織物之重現》: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植桑、養蠶、繅絲的國家,絲織品及其衍生出的絲綢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標識,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史上均產生過并一直產生著深遠的影響。無論從文化傳承,還是從文化保護的角度,對絲織品的相關材質、結構方式以及可能之年代的研究都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學界亦有不少相關研究論文及著作出現,但已有研究多從織物作為服飾面料、家居陳設等方面論述。章以慶教授《古裱褙織物之重現》一書的出現,確實給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覺。
首先,從研究角度上講。該書以書畫修復、重裝過程中所棄之“裱褙織物”為研究對象,可以說是慧眼獨具,別出心裁,大大拓展了織物研究的視野與空間,為后來研究者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與可能性,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a 之功。從某種意義上填補了織物史研究上的一項空白。
其次,從研究方法上說。較之以往審美之視角、文化之視角,該書在研究方法上亦有較大創新。書中采用科學定量式研究,用ftir(傅氏轉換紅外線光譜儀)光譜有機物分析、纖維鑒別燃燒法、eds(x 射線能量散射光譜儀)無機材質分析以及sem 掃描式電子顯微鏡觀察與測量等相結合的方式,對古裱褙織物的材質、紋理及織染結構等方面均做了細致的研究和分析,用嚴謹的客觀態度、科學的操作規程與堅實的數據,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結論。
再次,從研究價值上論。本書有兩個層面的價值和意義,一是從文化傳承的角度
言,此研究對于完善和補充傳統裝裱織物史提供了一條重要的歷史佐證;二是從文物保護的角度言,此項研究以及其中所運用的科學物性之研究方法,對于相關文物的修復與辨識,亦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維度。
最后,從研究難度上談。本書的研究難度可謂頗大,一方面,新穎的選題意味著可供借鑒與參考的成果較少,無形中增加了研究難度;另一方面,本書所涉及的裱褙織物,在古代鮮有系統地保存整理,從實物到文獻資料均十分欠缺,也大大增加了研究難度。所幸的是,章教授因其特殊的因緣際會得到了相關的研究資料,使研究得以順利進行,并且,其研究成果以此書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能讀此大作,可謂幸哉!
古語有云:“嘗一臠肉,而知一鑊之味;懸羽與炭,知燥濕之氣。以小見大,以近喻遠。”盡管書畫裱褙所棄之綾錦略顯殘破且不夠完整,但它畢竟是織物整體有機的組成部分,對其做細致而客觀的研究,對于了解絲織品整體可能之年代、相關之使用脈絡與當時之真實狀況等方面,確實意義深遠。
希翼學界能以此書為契機,將這些研究成果進一步應用于中國傳統服飾的搶救、傳承與設計創新中,推進中國服飾史的研究,并為當今的服飾設計提供可資借鑒的資源。
古裱褙織物之重現-源自張大千先生收藏之古書畫 作者簡介
章以慶教授為臺灣實踐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教授、美國東密歇根州立大學紡織服裝專業碩士。致力于古裱褙織物相關知識的研究。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