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1905-1949-文學與電影的上海時代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4113464
- 條形碼:9787224113464 ; 978-7-224-11346-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05-1949-文學與電影的上海時代 本書特色
《文學與電影的上海時代(1905—1949)》是一本視野開闊、觀點新穎、內容翔實、論述嚴謹的學術著作。其以中國早期電影為研究主體,在時間上以1905—1949為限,內容涉及文學、文化學、電影學及社會學等學科領域。 本書共包括七章,分別為上海特質、疆界跨越、銀幕表情、“影”“戲”相融、類型初創、流派對話和意義回響等,另有附錄2份。研究指出:中國早期知識分子以積極主動的姿態,采用理論譯介、文學改編、劇本創作、導演和文化批評等方式融入電影領域,使電影的文化內涵得到了有力提升;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感、“家國同構”觀念、傳統濟世精神以及對西方現代思想的傳遞與借鑒通過電影得到了影像化、大眾化實現;中國電影重社會功能、強于敘事以及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等特征因知識分子的參與得到了確立和強化;知識分子在特定時代,在中外文化與新舊藝術的不斷撞擊中,在沖突、對抗與認同的情感轉變過程中,以其強烈的現代意識和批判精神,在上海這一獨特的現代化、國際化都市空間,為中國早期電影順利完成現代性轉變做出了積極貢獻。
1905-1949-文學與電影的上海時代 內容簡介
《文學與電影的上海時代(1905—1949)》研究中國知識分子的早期電影活動,可以為當代知識分子參與電影創作、為未來中國電影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搖籃,僅從20世紀初到1949年就攝制了約1800部電影。在某種意義上,上海更是早期電影的天堂,通過銀幕映像,上海早已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縮影,儲滿了一代人的記憶。 在中國電影藝術剛剛起步的那個年代,在中華民族處于內憂外患之時,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尤其是中國現代作家與電影之間的故事,成為20世紀上半葉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留給今人的、難以磨滅的珍貴記憶。 中國電影從無到有,從早期的蹣跚學步到日漸形成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其間還伴隨著中華民族抵制外來侵略渴望民族振興的、幾近半世紀的屈辱與坎坷。如今,它已走過艱辛而不失輝煌的百年歷程。回顧中國早期電影歷經的那段艱難歲月,我們會發現,現代作家這一群體在其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05-1949-文學與電影的上海時代 目錄
前言
**章 上海特質
**節 洋場百相中的娛樂業態
第二節 國際化都市的文化訴求
第三節 移民城市催生海派風格
第二章 疆界跨越
**節 理論探討
第二節 劇本創作
第三節 陣地的力量
第三章 銀幕表情
**節 電影中的都市空間
第二節 娛樂精神與文化批判
第三節 電影作為文化消費
第四章 “影”“戲”相融
**節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影戲”觀
第二節 “文人”到“影人”的轉變
第三節 電影敘事與文學傳統
第五章 類型初創
**節 家庭倫理片與儒家文化
第二節 武俠片的思想溯源
第三節 喜劇的視覺化表達
第六章 流派對話
**節 左翼作家與左翼電影
第二節 “軟”“硬”之爭
第三節 人文電影的邊界
第七章 意義回響
**節 文學化電影的價值
第二節 中國電影的上海情結
第三節 電影知識分子·電影話語·電影精神
附錄一 中國現代作家編劇或導演的影片以及創作的主要電影劇本目錄
附錄二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電影改編目錄
后記
1905-1949-文學與電影的上海時代 作者簡介
賀昱,女,1972年生,陜西西安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江南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專業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影視文化批評,兼及影視產業研究。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