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線裝中華國粹:晏子春秋
-
>
東坡詞
-
>
邵雍集
-
>
塞涅卡全集(1-4冊)
-
>
(精裝)古典名著普及文庫:增廣賢文·弟子規·孝經
-
>
道德經全集(全四冊)
-
>
后漢書
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超值全彩珍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237100
- 條形碼:9787550237100 ; 978-7-5502-3710-0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超值全彩珍藏版) 本書特色
*適合中國人的身心智慧,成大事就大業的必讀書
領略“心學”精妙,修煉強大內心,活出圣人境界
《傳習錄》作為記錄王陽明思想的重要著作,不但影響了中國一百多年,而且享譽海外。本書不僅對原著進行了準確細致的注釋和翻譯,還詳細介紹了王陽明傳奇的一生。
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超值全彩珍藏版) 內容簡介
《傳習錄》是王陽明門人子弟所記錄的王氏講學言論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論學書信的匯編,包含了王陽明思想的哲學體系及基本主張,是研習王陽明心學的*基本的著作。本書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出發,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王陽明的言論及其心學的基本宗旨。
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超值全彩珍藏版)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超值全彩珍藏版) 前言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大學者張載提出的儒家*高道德理想,以此來形容王陽明的一生亦不為過。
王陽明出生于明朝中葉,在那個社會動蕩、政治腐敗、學術委靡的時代,他懷著成為圣賢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創下了令人矚目的世功和學說。王陽明生平命運多舛,屢試未中,及第之后入朝為官,在任兵部主事時,因反對劉瑾等宦官為政,被貶謫為龍場的驛丞,后來受朝廷重用,平亂屢建世功,榮封“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在學術思想方面,他鉆研朱熹“格物致知”的儒家思想,對“存天理、去人欲”之說產生了疑惑,認為朱子學說不是真正的圣人之學,“心學”才能解釋其中的困惑,從而轉學陸九淵的學說,并將其發揚光大。
綜觀王陽明的生命歷程,雖然一路坎坷,但他世功顯赫,學名昭昭,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都有顯著作為的大家。中國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曾說:“王陽明是偉大的精神生活者,他是儒家精神的復活者。”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甚至認為,王陽明是近五百年來儒家的源頭活水。可見,王陽明在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精神的傳承和立新兩方面有著重要地位。王陽明的思想流傳千古,響徹中外,不僅張居正、曾國藩、章太炎、康有為等人都從中受益,有著“日本經營之圣”之稱的稻盛和夫也將王陽明視為精神偶像,他的經營哲學中無不滲透著王陽明“致良知”的思想。
王陽明的思想,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心即是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心是天地萬物的主宰,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是心學說的基本觀點。王陽明認為人心是根本的問題,是產生善與惡的源頭,任何外在的行動、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統一于心。針對當時社會言行不一的弊病,王陽明提出了知行合一說,糾正了朱熹先知后行的知行觀。他認為知和行是不能夠相分離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總之,有知必有行,有行必有知。王陽明摸索的致良知的道路,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是“千古圣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良知人人都有,致良知就是讓心回到“無善無惡”明潔的本真狀態,是通過主體的意識達到自我道德的修養,規范自我的行為。致良知被稱為王陽明心學的核心部分。
《傳習錄》由王陽明弟子所記,是王陽明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的簡集,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觀點,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該書卷上主要闡釋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等觀點,經由王陽明親自審閱。卷中收集了八篇王陽明親筆寫的書信,除了回答有關知行合一、格物說等問題之外,還講了王學的內容、意義以及宗旨,另還附有兩篇闡釋王陽明教育觀點的短文。卷下主要是說致良知,雖未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展示了他晚年的思想,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記載了他提出的四句教:“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繼承了程顥和陸九淵的心學傳統,并在陸九淵的基礎上進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學。《傳習錄》中的思想明顯地表現了這些立場和觀點,同時還體現了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于用譬、常帶機鋒的語言藝術。因此該書一經問世,便受到士人的推崇。
王陽明的心學思想旨在呼喚人的本體意識,著重強調個體本身的價值和自我人性的修養。心學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對現在的社會也具有深刻的意義。本書共分三個部分。上篇是王陽明的人生傳記,詳細介紹了他傳奇的一生。中篇選取了二百多條王陽明箴言,并加以解析,從“持純粹心,做至誠人”“立志由心,量力而行”“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十九個方面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下篇《傳習錄》在原文的基礎上加了注釋和譯文,以期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王陽明的言論及其心學的基本宗旨。一本書,既可以了解王陽明頗為傳奇的一生,亦可以了解他流傳千古、響徹中外的心學思想,還可以品讀被奉為儒學經典的名著《傳習錄》。
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超值全彩珍藏版) 目錄
王陽明生平
天資聰穎、勤學善思的少年
遠謫貴州,龍場悟道
文治武功,輝煌功業
功高遭忌,回鄉講學
大儒辭世,病逝歸途
王陽明的學說
源頭之水,學宗孔孟
反對程朱理學,強調從內心中尋求真理
秉承陸九淵心學,世稱陸王學派
王陽明學說對于明、清兩代及近代中國的影響
陽明心學對于世界的影響
王陽明的文學與書法造詣
上篇 大儒王陽明
**章 乘云降生——明朝出了個王陽明
有子生于彩云中
書香門第,承繼香火
少年得志
鋒芒乍現
何為人生**等事
另類出走,試馬居庸關
第二章 求學生涯——吾當上下而求索
新婚之夜不知去向
苦心追求心學的境界
落第的苦悶
組建龍泉山詩社
為圣路上兩彷徨
第三章 初入仕途——挺身斗虎,遭人陷害
刑部里的名士
主持山東鄉試
言事下獄
依賴心理化險為夷
貶為驛丞,北風送南雁
亡命天涯
第四章 貶謫貴州——龍場悟道,成為一代心學大師
偶得“陽明小洞天”
何陋軒與君子亭
龍場悟道,吾性自足
貴州講學,提倡知行合一
千古奇文《瘞旅文》
第五章 仕途轉機——守得云開見月明
西辭龍場東歸去
安民于廬陵
劉瑾伏誅,仕途出現轉機
傳道于京師
打通朱陸
原來這才是《大學》
第六章 巡撫新命——文攻武衛,屢建戰功
在滁州的歲月
槳聲燈影,布道金陵
任南贛汀漳御史巡撫
漳南戰役
提督南贛軍務
用兵橫水、桶岡
智取三浰
設平和、崇義、和平三縣
舉鄉約,辦社學,衙門成了書院
第七章 皇城鬧劇——自古英雄多磨難
寧王挑起了反旗
與寧王交戰
決戰寧王朱宸濠
荒唐皇帝荒唐事
爭奪寧王朱宸濠
讓功給皇帝
不給待遇的“新建伯”
桃李滿天下
第八章 *后行程——此心光明,千古毀譽隨風散
京中爭論大禮議
晚年喜得子
做人要有良心
天泉證道
立馬橫刀平亂
襲破斷藤峽、八寨
*后一程
此心光明,何復其言
千古毀譽,聽其自然
第九章 “心學”影響——傳薪有人,經久不衰
心學的流傳
心學對中國的影響
心學對日本及其他國家的影響
中篇 王陽明的人生智慧
**章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欲修身,先養心
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讓生活回歸簡單
第二章 持純粹心,做至誠人
真心著眼,敦本尚實
樸實的人生態度
清水芙蓉,純然初心
至誠勝于至巧
第三章 立志由心,量力而行
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心之所想,力之所及 90
第四章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
土地不如德行,財物不如仁義
君子如玉亦如鐵
養一身浩然正氣
得人心,得天下
第五章 以孝安家,以敬持家
孝順在當下
孝是一種生存品質
時刻念父母生養之恩
有誠心,才能讓父母寬心
第六章 減一分人欲,得一分輕快
身外物不奢戀
“財”是靜心的攔路虎
榮辱毀譽皆泰然
安貧樂道也是信仰
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第七章 做事不貪大,做人不計小
財富是外形,心是快樂的根
幸福在于追求得少
幸福源自內心的簡約
要活得輕快灑脫
第八章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慎思之,篤行之
成功不在難易,在于身體力行去做
大膽嘗試,實踐出真知
不逆不臆,言行一致
第九章 把小事做細,把細事做透
事事精細成就百事,時時精細成就一生
把握現在,認真做每一件事
勤于求知,細于做事
第十章 與逆境共處,吃苦如吃補
苦是樂的源頭,樂是苦的歸結
耐住等待,才能苦盡甘來
忍得一時方能成就偉業
寂寞是*大的考驗
第十一章 靜察己過,不論他人是非
自省是滌蕩心靈的清泉
靜時存養,動時省察
反觀自身,不斷自我提升
第十二章 嘴上帶尺,腳下有路
有糖衣的逆言易被接受
嘴巴閉關,舌頭收箭
少妄言,多好話
第十三章 能容能恕,路窄處讓人一步
待人處世,忍讓為先
宰相之肚,納難容之人
不急人怒,忍讓內斂
忍小事成大事
第十四章 自利利人,以利他心度己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愛出者愛進,福往者福來
愛人者人愛之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第十五章 在不顯不露中出頭
聰明不如糊涂,糊涂不如裝糊涂
隨時隨地,隨遇而安
抱樸守拙,藏行不露
點一盞光而不耀的心燈
第十六章 事上居下,到位不越位
不爭才是*大的爭
上梁正,則下梁不歪
位高不自居,功高不自傲
方圓處世,左右逢源事事順
第十七章 成事在謀,謀事在斷
勇而無謀是大忌
應時而變,兵貴在“活”
制勝戰術應變化多端
以誠心制權術
第十八章 暢達時不張狂,挫折時不消沉
常在靜處,誰能差遣我
不動心,不煩惱
靜坐靜思,不被外物所擾
按心兵不動,如止水從
第十九章 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
隨性生活,順其自然
以出世心境,做入世事業
三分能力,七分責任
前生不要怕,后生不要悔
繁華過后總是空
下篇 《傳習錄》
卷上
徐愛錄
徐愛跋
陸澄錄
薛侃錄
卷中
錢德洪序
答顧東橋書
答周道通書
答陸原靜書(一)
答陸原靜書(二)
答歐陽崇一
答羅整庵少宰書
答聶文蔚(一)
答聶文蔚(二)
訓蒙大意示教讀劉伯頌等
教約
卷下
陳九川錄
黃直錄
黃修易錄
黃省曾錄
錢德洪錄
錢德洪附記
黃以方錄
輾轉刊行錢德洪跋
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超值全彩珍藏版) 節選
王陽明生平
王守仁(1472~1529),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幼名云,字伯安;因曾在余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學者稱其為陽明先生,后人稱王陽明;謚文成。王守仁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不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書法家、哲學家,還是軍事家;精通儒、釋、道三教,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曾受封為新建伯,后被追封侯爵。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日本、朝鮮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傳習錄》:王陽明弟子徐愛和錢德洪將王守仁學說的主要觀點編輯成冊,首先由另一弟子薛侃以《傳習錄》書名出版,后經錢德洪編成《傳習續錄》出版,隆慶六年(1572),謝廷杰將兩個冊子分卷載于《王文成公全書》,為一至三卷。另亦有單行本。《傳習錄》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記載王守仁講學的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致良知”,還涉及“格物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問題。中卷包括王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論學書信,以及《社會教條》等。中卷*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著重闡述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理論;下卷除講學語錄外,還有《朱子晚年定論》,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四句教。其中,《朱子晚年定論》收錄了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朱熹遺文中三十四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傳習錄》全面涵蓋了王陽明的思想,體現了他的授課方法和語言藝術,歷來被視作陽明學派的“教典”,是研究王守仁教育思想的重要資料。
天資聰穎、勤學善思的少年
明憲宗成化年間,王陽明生于紹興府余姚縣(今浙江省寧波余姚市),父王華。明朝成化十七年(1481),王華中了狀元,王陽明就隨父移居北京。《明史》載,王陽明出生時王華為其取名為王云,但五歲了還不會說話。一位高僧要王華給兒子改名為王守仁。王華照做了,王陽明這才說話。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王陽明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騎、射、兵法日趨精通。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王陽明問塾師“何謂**等事”,老師說“只有讀書獲取科舉名第”,他當時說:“**等事恐怕不是讀書登第,應該是讀書學做圣賢。”事實上,他從年少時代起就從不循規蹈矩,所有記載都說他自少“豪邁不羈”。明弘治十二年(1499),王陽明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學之士。
遠謫貴州,龍場悟道
王陽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府修文縣治,現為貴州省修文縣龍場鎮)當驛丞,途中被劉瑾派人追殺,他機智地化險為夷。他來到中國西南山區,龍場地處偏遠地帶,物產并不豐富,苗、僚雜居。王陽明生活在一種寧靜而條件艱苦的環境中,歷年來的遭遇使其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對《大學》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領悟,認為人的內心自然包含世界運行的規則(心即理),認識到圣人的光明品質人人都具備,這個光明品質即是良知,想從外面的事物尋找良知是錯誤的。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
文治武功,輝煌功業
正德十二年(1517),江西南部以及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山區爆發民變。山民依靠山地據洞筑寨,自建軍隊,民變范圍迅速擴至方圓近千里。兵部舉薦時任右僉都御史的王守仁巡撫江西,鎮壓民變。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王陽明平定池仲容(池大鬢)部,三月,抵達江西蒞任,鎮壓了信豐等地的起義。七月,王陽明上奏請求朝廷允準招安,明廷恩準。十月,王陽明攻破實力*強的江西崇義縣左溪藍天鳳、謝志山軍寨,并會師于左溪。十一月,王守仁遣使招安,并攻破藍天鳳部。
王陽明將去福建剿匪時,剛到豐城,寧王朱宸濠突然舉兵叛亂。王陽明積極備戰,發出討賊檄文,公布寧王的罪狀,先用反間計使寧王不敢攻打南京,乘機做好防守南京的準備。寧王無奈,只得率六萬人,攻下九江、南康,渡長江攻安慶。王陽明調集八萬大軍,對外號稱三十萬,轉而攻克南昌,再回擊救援南昌的寧王大軍,設伏兵分割擊敗寧王大軍,寧王潰逃。王陽明直追至南康,仿效赤壁之戰,火燒寧王的大船方陣。寧王旗艦擱淺,只好乘小船逃走,途中被擒獲。王守仁用三十五天時間全面平息寧王之亂,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
功高遭忌,回鄉講學
王陽明屢建奇功,后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余姚一帶創建書院,廣收門徒,宣講“王學”。反對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理”的“格物致知”,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故明“本心”則明“天理”。王陽明經歷過百死千難中的人生,在五十歲時發表“致良知”的宣言:“某于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在王陽明看來,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惡之心,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良知人人俱有,自圣人以至愚人,無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個判斷是非善惡的自家標準。王陽明死后,他的弟子分裂成七大派,被稱為王門七派。
大儒辭世,病逝歸途
兩廣役后,王陽明肺病加疾,上疏乞歸。歸途中,他經過江西大余靈巖寺。他在寺中各處游歷,進入寺中一位祖師圓寂的房間,只見圓寂老僧的容貌與自己一模一樣,并在書案上發現一張字簽:“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問君欲識前程事,開門即是閉門人。”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王陽明病逝于江西省南安舟中。在臨終之際,他身邊學生問他有何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彩繪全注全譯全解傳習錄(超值全彩珍藏版) 相關資料
最適合中國人的身心智慧,成大事就大業的必讀書 領略“心學”精妙,修煉強大內心,活出圣人境界 《傳習錄》作為記錄王陽明思想的重要著作,不但影響了中國一百多年,而且享譽海外。本書不僅對原著進行了準確細致的注釋和翻譯,還詳細介紹了王陽明傳奇的一生。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