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406529
- 條形碼:9787513406529 ; 978-7-5134-0652-9
- 裝幀:平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 本書特色
祝帥所著的《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不僅著眼于書法學的梳理。而且把篆刻學也納入研究范圍;不僅探索書學自身的發展,而且研究“科學”和“書學”之間的關系;不僅對中國本土的書法研究狀況進行了梳理和評判,而且把視角拓展到海外的中國書法史研究,論述海外中國書法研究的基本格局與分布。本書第七章“攻石之術何以成學”,分析了二十世紀中國篆刻研究的三種進路,論述了在學科現代化運動的大時代,篆刻如何從“治印術”發展成“篆刻學”,如何由“知識普及”走向“學科建設”的,分析問題到位,論述恰當,對讀者了解篆刻的當代之變和學術走向大有幫助和啟示。本書第九章“他山之石筑蘭亭”寫得尤為精彩,對北美、歐洲、日本的《蘭亭》研究娓娓敘來,既肯定海外學者在中國書法史研究中的貢獻,同時也指出了海外的中國書法研究由于種種原因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值得贊賞的是,在論述書法研究“自身”與“他山”的關系時,作者的立場是學術的,態度是平和的,始終保持了客觀而清醒的認識。
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 內容簡介
祝帥所著的《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透過學術史的視角,生動地再現了從晚清至今的一個多世紀以來,書學從傳統文化生態中的史傳、評點等形式,轉換為現代書法研究的運動過程。百余年來,在整個中國學術界“西學東漸”的時代風潮影響下,書法研究逐漸形成了以科學的研究方法、無所不包的理論體系、民族國家的現代意識、進化論的敘述色彩為特征的現代“學科”形態。這種現代性的書法研究在今天幾乎是一些不言自明的常識,但對其根基和生成進行檢視和反思,有利于我們重新思考“書法”與現代學術之間的碰撞與轉型。
本書敘述通過“專題研究”而非“通史”的方式展開,所討論的主要議題有現代書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書法學科建立與現代教育制度、書法史研究的歷史生成、書法理論的現代化進程、書法批評在中國的誕生、文字學研究的現代轉型、篆刻研究的三種進路以及海外中國書法研究的類型與特點等,并在此基礎上把視角延伸至本世紀初,探討了當前書法研究中有待展開的前沿議題。作者認為,只有回望歷史,才能準確把握未來學術研究的格局與走向。
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展現了作者多年來在海內外各大圖書館和收藏機構搜集的若干晚清、民國文獻史料,以及一些珍貴的歷史圖片。其中很多資料系**次與當代讀者見面。對于書法愛好者來說,本書可以作為一部百年書法研究學術史的導論與入門瀆本,而對于專業書法史的研究者,本書則能夠在學科定位、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啟示與反思。書后附有民國部分報刊書法文獻存目及索引,供讀者檢索參考。
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 目錄
引言
**章 康有為:現代書法學術史的邏輯起點――《廣藝舟雙楫》與中國書法研究的現代化進程
一、引西學入中國書論
二、以“進化論”建構的書法史敘述
三、“借書法以文飾其政論”及康有為、章太炎之異同
小結
第二章 新文化運動中的“書法”與“北大”――以蔡元培、錢玄同、沈尹默的書法活動與書法思想為中心
一、蔡元培:作為新教育的“北大書法研究會”
二、錢玄同:漢字革命中的書法情結
三、沈尹默:書法理論的“啟蒙”與“普及”
小結
第三章 從“知識生成”到“學科建構”――“中國書法史”研究的學術譜系
一、中國古代是否有“書法史”
二、王岑伯:“書法史”研究的歷史出場
三、孫以悌:由“史學”而“書學”
四、王治心:線性發展的書史觀
五、胡小石:未完成的“通史”
六、作為集時代大成者的祝嘉
七、作為書法史學者的沙孟海
小結
第四章 書法史寫作的“西學東漸”與“范式轉型”――“二王”敘述、“蘭亭論辨”及其當代回響
一、“整理國故”運動與學術風氣的轉換
二、“二王”敘述與書法史體例
三、“蘭亭論辨”及其對“中國書法史”學術譜系的挑戰
四、新時期的“二王”研究及書法史學術范式的轉換
小結
第五章 在“科學”與“書學”之問――早期書法理論研究的現代化進程及其學術反思
一、“西學東漸”與“書法藝術”觀念的生成
二、由“科學”而“書學”的理論想象
三、著作體例的新變與書法學科之生成
四、書法美學學者的西學訓練與本士睛懷
小結
第六章 “藝術啟蒙”與“社會普及”之張力――二十世紀前期中國書法批評的誕生
一、書學啟蒙與書法批評的濫觴
二、書法媒體創設與批評空間的形成
三、“理論先行”下的學科構想
四、“藝術”之爭與批評實踐的展開
五、社會普及與批評外延的拓展
小結
第七章 攻石之術何以成“學”――二十世紀中國篆刻研究的三種進路
一、“證經補史”與“考訂錯訛”
二、獨立的“篆刻史”研究的登場
三、從“治印術”到“篆刻學”
小結
第八章 書法篆刻家的古文字學視野――容庚、商承祚與中國文字學的現代轉型
一、容庚:從篆刻創作到文字研究
二、商承祚:“學術”與“藝術”之張力
三、從“章黃之學”到“羅王之學”
小結
第九章 他山之石筑蘭亭――海外漢學視角中的中國書法史研究
一、海外中國書法研究的基本格局與分布
二、北美中國學中的《蘭亭》研究
三、歐洲漢學中的《蘭亭》研究
四、當代日本的王羲之與《蘭亭》研究
小結
第十章 當代書法研究:有待展開的前沿議題
一、書法何以成為社會議題――新時期書法社會學研究反思
二、作為學科的“中國當代書法史”――基于“史學史”的反思
三、從“新材料”到“新問題”――日常書寫研究的范式及其方法
小結
結語:書法生態轉換對書學研究的挑戰
附錄一 十年來中國書法研究之進展
一、史學:從“通史研究”到“問題發現”
二、理論:方興未艾的交叉學科研究
三、批評:形式邏輯與學術規范的缺席
附錄二 1918―1949年部分報刊書法文獻存目
主要參考書目
索引
后記
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 節選
祝嘉之言,雖然不免有為自家著述建樹合法性的成分,但也基本上接近于事實。他點出了“中國書法自古無史”的焦慮,并且不僅如此,僅有的一些零星的記載所記錄之時代尚早,并且本身尚處于“評”而非“史”的形態,更遑論為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研究者敘述洋洋幾千年的書法史“發凡起例”——就連張懷瑾的系列著作也概莫能外。毫無疑問,這些著述當然具有書法史研究中的史料意義,例如,它們可以為書法史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現象批評基礎,并且通過文獻的形式保存了許多史料從而可以彌補書法史敘述中的若干“缺環”,但是,肯定了“史料”的價值,并不直接通向對其自身“獨立”、“自覺”的書法史形態的認同。換言之,這些著作雖然為后來的書法史研究積累了史料和必要的文獻基礎,但是無論從作者的寫作目的還是著述體例的區別來看,都使得它們迥異于現代意義上的“書法史”。 也許需要稍加說明的是張彥遠。無論對于美術史學史還是書法史學史研究者而言,張彥遠都是一位重要的作者。這不僅是因為他的《歷代名畫記》(847年成書)被美術史研究者看做**本“中國美術通史”,比被譽為西方**部美術史的瓦薩里的《名人傳》(1550年成書)早七百多年,同時也是因為張氏的《法書要錄》被書法史學者看做**部書論集。張彥遠也這樣自稱:“有好事者得余二書,書畫之事畢矣。”1但是從表現形態來看,張彥遠的《法書要錄》,可以視作為一部書法史(主要是史學史)的資料長編,是不可多得的書法理論研究資料匯編,亦即一種從事書法史學史研究之前的文獻準備,而不是書法史寫作本身。 在《廣藝舟雙楫》的開篇,康有為引西方的文字學、語言學理論來比附于中國書法的解說,這具有拉動書學研究朝著現代學術的方向進展之“范式轉型”的意義。而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現代意義上一部敘述完整的“書法史”,亦在這種論述中具備了雛形,體現出作者當時深受西方影響的一種“進化論”的史觀,只是其中不乏利用書法(文字的演變)這一證據來為自家所倡導的今文經學的合法性進行論辯的意味。 1919年,張宗祥發表《書學源流論》,2從“源”和“流”的角度,人手討論歷代書法的流變。從中國傳統學術的“目錄學”方法開始,“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章學誠語)便成了歷代學術史研究追慕的目標。但其實,承認了學術有“源”與“流”之分,就等于假設了不同的學派起源于一個或幾個共同的源頭。《莊子》雜篇中的《天下》,常被論者視為中國學術史上的**篇文獻。在《莊子》看來,“道術”的一個特點就在于“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源于一”,只是因為“天下大亂,圣賢不明,道德不一”,而使得“百家往而不反”;“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為天下裂”。1但是問題在于,這個“源頭”并不是一個自明的概念,它需要研究者的問題意識進行回溯性的梳理與建構。這里的“一”,可以理解為一種學術傳統的邏輯起點。我們沒有理由像《莊子》那樣要求所有的“流”都回歸“源”才能達到學術上的正統,但是明確書法史上的“源”與“流”,有利于完成一種現代目錄學式“正本清源”的梳理,而這正是張著所高懸的一個學術目標。 與以往的“書評”或者“法書苑”不同的是,張氏的《書學源流論》不像過去的著述那樣以“朝代”或者“人名”為經——那樣的著作還僅僅是一種不自覺的“書評”而不是名副其實的“書法史”。書法史的研究,勢必要求在“書評”之外,加入很多理論的分析與解釋,體現研究者對于現象發生背后問題之思考的“史識”。《書學源流論》的特點,正在于從字體、物異、時異諸方面人手來結構全篇.從中能夠見出作者對于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的理論解釋和把握。加之該書是一部獨立的談論“書學源流”的文字,而沒有加入過多的技法闡述或者感悟式的點評,使得它在書法史學史上應該具有一定的地位。 然而,如張宗祥在《書學源流論》后附的“賞鑒篇”中所說:“賞鑒書學當先辨其流派,流派既明,然后就而究其用筆之法”,可以看出其立意仍在為書法鑒賞和書法創作服務,而非現代學術格局中“歷史學”框架下確立書法史之獨立的“專門史”研究歸屬。畢竟,“書法史”(“書學史”)這個新式概念之取代傳統學術史中的“源流論”,還必須經由西方史學觀念的傳人和書法研究者的主動接受,而其中一個關鍵的外部因素是“書法史”作為一門課程在大學當中的設立。這就注定不是接受傳統學術訓練這一學術背景的張宗祥所能夠完成的歷史使命了。 ……
從西學東漸到書學轉型 作者簡介
祝帥,*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央美術學院文學學士、碩士,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書法家協會會員。2003―2008年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出版專著《*國廣告學術史論》、《*國文化與*國設計十講》、《設計觀點》,譯著《智慧文學》、《流派·藝術卷》等7部。曾獲第四屆*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第八屆*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等多種獎項。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