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7133679
- 條形碼:9787307133679 ; 978-7-307-1336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以勞動經濟學理論、職業教育學理論、就業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等為其論述的理論基礎,通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的建模分析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分析的典型案例,從規范研究和實證分析兩個角度深度探索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問題。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研究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領域的專著。本書以勞動經濟學理論、職業教育學理論、就業理論、交易成本理論等為其論述的理論基礎,通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的建模分析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分析的典型案例,從規范研究和實證分析兩個角度深度探索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問題。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研究 目錄
1 導論1.1 研究背景與意義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意義1.2 研究現狀1.2.1 農村剩余勞動力培訓實效相關概念的界定1.2.2 國外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及其培訓實效的相關研究1.2.3 國內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的相關研究1.3 研究思路與研究內容1.3.1 研究思路1.3.2 研究內容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研究的理論基礎2.1 勞動經濟學理論2.1.1 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2.1.2 勞動力再生產2.1.3 勞動的效率2.2 職業教育學理論2.2.1 職業教育的功能2.2.2 職業教育的價值2.2.3 職業教育的發展戰略2.3 就業理論2.3.1 就業結構2.3.2 就業質量2.3.3 就業培訓
3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的建模分析3.1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關聯度分析3.1.1 灰色關聯度分析原理3.1.2 灰色關聯度實證模型的構建3.1.3 灰色關聯度分析3.1.4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灰色預測3.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與產業結構升級的適配度分析3.2.1 適配度分析原理3.2.2 適配度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3.2.3 適配度評價結果分析3.3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培訓的工作契合度分析3.3.1 契合度分析原理3.3.2 幾種常見的契合度分析模型3.3.3 契合度評價分析3.4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投入產出分析3.4.1 投入產出分析原理3.4.2 投入產出效益模型3.4.3 投入產出效益分析4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典型案例的實證分析4.1 河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實證分析4.1.1 河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4.1.2 河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趨勢4.1.3 河南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供求分析4.2 山東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實證分析4.2.1 山東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4.2.2 山東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趨勢4.2.3 山東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供求分析4.3 浙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實證分析4.3.1 浙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4.3.2 浙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趨勢4.3.3 浙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供求分析4.4 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實證分析4.4.1 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現狀4.4.2 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趨勢4.4.3 新疆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供求分析5 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的主要障礙5.1 體制與機制的障礙5.1.1 政出多門的領導體制5.1.2 政績導向的運行機制5.1.3 政府主導的監管體系5.2 區域分布的障礙5.2.1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供需分布不均衡5.2.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條件不一致5.2.3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價的體系不統一5.3 供需單位的障礙5.3.1 供需雙方利益的博弈5.3.2 信息不對稱增加的成本5.3.3 師資不匹配造成的浪費5.4 勞動力個體的障礙5.4.1 農民“小富即安”5.4.2 勞動力個體“過早輟學”5.4.3 勞動力個體“特長缺失”6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有關要素的整合6.1 培訓政策的整合6.1.1 培訓政策整合的基礎6.1.2 培訓政策整合的思路6.1.3 培訓政策整合的方略6.2 培訓方式的整合6.2.1 培訓方式整合的基礎6.2.2 培訓方式整合的路徑6.2.3 培訓方式整合的措施6.3 培訓內容的整合6.3.1 培訓內容整合的基礎6.3.2 培訓內容整合的方法6.3.3 培訓內容整合的對策6.4 績效評價體系的整合6.4.1 績效評價體系整合的基礎6.4.2 績效評價體系整合的方式6.4.3 績效評價體系整合的戰略7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增效的特色模式7.1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增效的瓶頸7.1.1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新情況7.1.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績效提升的制約瓶頸7.1.3 破解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績效提升制約瓶頸的應對策略7.2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內在機理7.2.1 個體層面的作用7.2.2 企業層面的作用7.2.3 政府層面的作用7.3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評估模型7.3.1 既有模型原理7.3.2 應用優劣分析7.3.3 特色模式構建7.4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利益*大化的路徑7.4.1 放大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獲利的動力源7.4.2 抑制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博弈的失策點7.4.3 拓展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增效的協同圈
8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增效的政策性建議8.1 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法制化8.1.1 轉移培訓主體的法制化8.1.2 轉移培訓客體的法制化8.1.3 轉移培訓過程的法制化8.2 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常態化8.2.1 轉移培訓任務的常態化8.2.2 轉移培訓管理的常態化8.2.3 轉移培訓評估的常態化8.3 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的國際化8.3.1 培訓理念的國際化8.3.2 培訓體系的國際化8.3.3 轉移保障的國際化9 主要結論、政策建議及應用展望9.1 主要研究結論9.1.1 理論研究結論9.1.2 實證研究結論9.2 政策建議9.2.1 基層政府層面9.2.2 企業層面9.2.3 培訓機構層面9.2.4 中介機構層面9.2.5 勞動力個人層面9.3 本研究成果的創新點及應用展望9.3.1 本研究成果的創新點9.3.2 本研究成果的應用展望附錄
展開全部
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效研究 作者簡介
朱占峰,河南虞城人,1962年9月出生,經濟學教授、管理學(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方向)博士、城市一區域綜合發展方向博士后、高級物流管理師、注冊高級咨詢師、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為寧波工程學院特聘教授,并兼任教育部物流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國家示范性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資源庫建設項目組副主任、全國經管類專業教學資源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物聯網技術應用人才培養認證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專業委員會專家、中國電子商務專家、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員、中國物流學會產學研基地負責人、《物流技術》編委會委員、河南省物流學會副會長、河南省高等學校高職財經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兼物流與電子商務分委會主任、商丘市物流研究所所長、寧波中小企業發展研究所所長、寧波智慧企業研究所所長、寧波物流產業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寧波國際港口與物流中心副主任、寧波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寧波市職業經理人協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