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1906-1908-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536883
- 條形碼:9787802536883 ; 978-7-80253-68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06-1908-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 本書特色
《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1906-1908)》是伯希和西域考古探險團*重要的文獻,首次公開刊布!伯希和的這部日記并不像普通旅行家、探險家或一般學者所作的那種游記,他記述的都是學術上的重要問題,他將田野口碑資料與文獻資料相結合,以口碑補史料,以史料證口碑。該日記始于1906年7月15日的撒馬爾罕,結束于1908年10月1日的鄭州。書中還附有伯希和于這次探險期間所寫的信件,這些信件也都是“ 學術信札”,每一封相當于一篇科考探險日記。這些書信與日記互補互證,角度不同,詳略各異,真實反映了當時中國西域的整體面貌。
1906-1908-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 內容簡介
敦煌藏經洞的開窟、敦煌文獻的發現和敦煌學的誕生,已經100周年了。我國西域與敦煌歷史文物和文獻的外流,則有100多年了。在西方和日本的科考、探險、考古學家們劫掠敦煌西域文物的狂潮中,法國探險家、語史學家、東方學家和漢學家伯希和的西域探險,則頗為引入注目。《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1906-1908)》試對伯希和西域探險團在我國新疆和甘肅各站,尤其是在敦煌從事考察和劫掠文物的史事,略作鉤沉。
1906-1908-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 目錄
序言
告讀者
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
1906年的日記
1907年的日記
1908年的日記
伯希和西域探險書信選
譯名對照表
一、專用詞匯譯名對照表
二、人名譯名對照表
三、地名譯名對照表
1906-1908-伯希和西域探險日記 作者簡介
伯希和(法語:Paul Pelliot,1878年5月28日-1945年10月26日),法國語言學家、漢學家、探險家。1908年前往中國敦煌石窟探險,購買了大批敦煌文物運回法國,今藏法國國家圖書館老館。伯希和精通多國語言:英語、德語、俄語、漢語、波斯語、藏語、阿拉伯語、越南語、蒙古語、土耳其語、吐火羅語等。 1878年5月28日出生于巴黎。曾就讀巴黎斯坦尼斯學院。畢業后師從漢學家沙畹和印度學家列維。 1900年初伯希和被派往位于法屬印度支那河內的法國遠東學院工作。同年二月他被派往北京為學院的圖書館搜集中文書籍。在北京,他遇上義和團運動,并被困在外國公使館。被困期間伯希和對義和團發動了兩次突襲:一次奪取了義和團的旗幟,另一次為那些被圍困的人獲得了新鮮水果。他的勇敢使他獲得了法國榮譽軍團勛章。 1901年伯希和22歲,返回河內,成為遠東學院的漢學教授。同年第二次到中國考察,為遠東學院帶回大批漢、蒙、藏文書籍和藝術品。 1902年伯希和第三次到中國考察,收羅大批書籍和雕刻藝術品。 1903年伯希和將元周達觀著《真臘風土記》翻譯成法文并加注釋在巴黎出版。 1904年離越南回國。同年在巴黎發表《交廣印度兩道考》。 1906年6月15日,伯希和與軍醫Louis Vaillant和攝影師Charles Nouette一起從巴黎出發前往中亞探險。3人乘火車經莫斯科和塔什干進入了中國的領地新疆。探險隊8月末到達喀什,在俄羅斯總領事館逗留了一陣子。中國的官員對伯希和流暢的中文感到吃驚,并為探險隊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方便。探險隊離開喀什,第一站到達了圖木舒克村,然后前往庫車。 1907年探險隊在庫車發現了用婆羅米文書寫的久已失傳語言的文件。這些失傳語言后來被伯希和的老師烈維譯解為乙種吐火羅語。探險隊在同年9月先行到達烏魯木齊,伯希和到焉耆調查,10月抵達烏魯木齊。伯希和在烏魯木齊獲得瀾國公贈送的沙州千佛洞寫本一卷。 1908年2月,為了查閱敦煌出土的《法華經》古抄本,探險隊到達敦煌。英國的探險家斯坦因在前一年(即1907年)已經從敦煌的莫高窟竊取約七千余卷古文書。伯希和與保護莫高窟的王圓箓談判進入藏經洞的事項。在這里伯希和流暢的漢語又一次發揮了作用。伯希和經過3周調查了藏經洞的文件,并選出最有價值的文件約二千余卷。伯希和與王道人談判,計劃重建莫高窟的王道人最后同意以500兩官銀(約90英鎊)的價錢把這些文物賣給伯希和。因為斯坦因不懂中文,他帶走的文件中有很多沒有價值的東西,相反通曉包括中文在內的13國語言的伯希和選出的文件全都是絕品,其中也包擴新發現的唐代新羅僧人慧超所著的《往五天竺國傳》、景教的《三威蒙度贊》。同年伯希和在《法蘭西遠東學院學報》發表《敦煌藏經洞訪問記》。 1909年,伯希和在北京向直隸總督端方和一些學者如羅振玉、王國維等出示了幾本敦煌珍本,這立即引起中國學界的注意。伯希和發表《中國藝術和考古新視野》向歐洲介紹羅振玉、王國維的研究成果。 探險隊一行于1909年10月24日回到巴黎。不過伯希和意外地受到了遠東學院同事們激烈的指責,說探險隊浪費公款并帶回了偽造的文件。他們認為英國的斯坦因已經拿走了敦煌所有的文獻。后來斯坦因于1912年出版了《探險旅行記》,宣布還有大量的文件被留在敦煌,對伯希和的疑惑才消釋。此后,伯希和發表了《敦煌千佛洞》等多部論文,對漢學帶來很大的影響。 1911年—1913年伯希和和沙畹合著《摩尼教流行中國考》。 1921年5月當選為法蘭西文學院(金石美文)院士。 1923年任《通報》主編。 1927年在《通報》發表《紀念王國維》。 1933年發表長篇論文《十五世紀初年中國人的偉大航海旅行》。 1934年發表《吐火羅語與庫車語》 1935年12月任法國亞洲協會主席。 1939年當選為中國中央研究院通訊院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