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06054
- 條形碼:9787520106054 ; 978-7-5201-0605-4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 本書特色
《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此前分別在1989年和2002年出版中文版,至今已少量多年,鑒于《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的史學價值,決定在原譯文的基礎上進行重新編輯,并增添柯文為2010年英文新版所寫的序言,在此序言中,他再次結合近幾年來美國研究中國歷史領域中的新發展,對中國中心取向再次進行了界說和完善。
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 內容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對中國近代史研究主要以費正清與列文森為代表,認為中國社會長期以來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缺乏內部動力突破傳統框架,只有經過19世紀中葉西方沖擊之后,才向近代社會演變。相反,柯文則反對把非西方社會的歷史視為西方歷史的延續,倡導以中國本身為出發點,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國社會內部的變化動力和形態結構,并力主進行多科性協作研究?挛拇藭敲绹穼W界**次對中國中心觀做出明確詳細的描述,也是對幾十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三種主要模式進行批判性總結的**部著作。
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 目錄
中文版前言
“中國中心觀”:特點、思潮與內在張力
英文平裝再版序言
2010年新版序言
序言
緒論
**章“中國對西方之回應”癥結何在?
第二章超越“傳統與近代”
第三章帝國主義:是現實還是神話?
第四章走向以中國為中心的中國史
索引
東亞研究所學術成果
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 節選
莫爾德未能正視這些問題,其實是不足為怪的。因為如果她這樣做,她就不得不承認,不僅外界的力量而且內部的力量也會對明治時期日本的政治與經濟歷史產生真正的影響(對清代的中國說來更是如此,有人認為中國在1895年前也存在著一段“喘息時間”)。而且她還不得不放棄滲透于她的整個論點的歐洲中心(Europocentric)偏見,這種偏見使她認定,在非西方社會中發生的工業化必然基本上按照西歐所采取的模式向前發展。在莫爾德的歐洲中心主義與輕易地無視中日兩國內部的歷史動力之間,存在著一種極為重要的聯系,盡管這種聯系也許不是一目了然的。因為正是由于莫爾德深信,中國人和日本人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像歐洲人那樣行動起來,那么苦心探索他們行動的真正緣由就成了多余之舉。
不過,莫爾德片面提供歷史證據并不能完全歸咎于她的歐洲中心偏見,可能還由于她一直未能在自己的政治傾向與力圖在學術上闡明她所謂的“經濟變化之社會學理論”之間建立一種圓滿的關系。莫爾德從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角度出發,強調所有政府都根據自己的政治與經濟利益行事,并認為帝國主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追求這些利益的現象——是過去一個半世紀中非西方社會遇到的種種問題的主要根源。當然,這兩個論點本身并不一定是錯誤的。但在學術研究中,對一位作者的政治信念必須提出的關鍵性問題是,這種信念是促進還是妨礙了認真的學術探討。我以為,正是在這點上,莫爾德辜負了她的讀者。盡管她聲稱自己在追求真理,但在研究過程中,她卻把自己的主要主張更多地看成“已知”的事物,而不是有待考驗的假設。凡不符合她的結論的證據就被拋棄不顧,而不是予以仔細推敲。史家們已經就帝國主義對中日兩國的經濟影響在“實據的真空”(empirical vacuumn)中進行過夠多的爭論,莫爾德的做法只不過是給這塊“真空”增添了新的地盤。
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 作者簡介
柯文(Paul A.Cohen),又名柯寶安、孔寶榮,男,美國人,1934年6月出生于美國紐約。美國衛斯理學院亞洲研究中心教授,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1953年入芝加哥大學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畢業后進入哈佛大學,師從費正清(john k. Fairbanks) 教授和史華茲 (Benjamin I. Schwartz) 教授開始致力于中國思想史和中西關系史研究,先后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1962年至1965年,先后在密歇根大學和安默斯特學院任教。1965年到麻州衛斯利學院任亞洲研究和歷史學教授,兼任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曾任衛斯利女子學院歷史系主任,并將其主要精力都放到了教學之中。于1990年、1992年分別編纂了紀念史華慈和費正清的論文集《思想穿越文化:紀念史華慈中國思想論文集》與《費正清的中國世界:同時代人的回憶》。2003年,柯文教授重新整理了自己的近十年發表的論文,以《變換中的中國歷史研究視角》為名出版,對自己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進行了一次回顧與總結。
林同奇,1923年生于北京。1941年入重慶中央大學化工系,兩年后轉入重慶北碚復旦大學歷史系,1946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49年起先后在香山、北京西郊、張家口和洛陽的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任教,長達35年之久。1984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哈佛大學東亞系和哈佛燕京學社任研究員(Associate)直至2015年7月去世。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與美國學術思想。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