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南北皮黃戲史述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01249
- 條形碼:9787101101249 ; 978-7-101-1012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北皮黃戲史述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中華戲劇學叢刊第二種,是著名京劇史家于質彬先生的代表作。此書記述皮黃戲形成與發展的歷程,起于明末清初,至于清末民初。全書破除史書著述線性描述的局限,努力使線性與板塊兩種敘述結合,采用縱向與橫向交錯的記述方法。縱向主要敘述皮黃戲的形成過程、進京徽班的嬗變、皮黃戲新秀—京劇的出現、蘇皖浙徽班戲繼續發展、南方京劇的崛起、清末民初的南派京劇,橫向主要敘述清中葉以降兩湖兩廣等地徽班的活動與皮黃腔系地方戲曲劇種的形成與發展,擬表明(一)徽班為皮黃戲之祖,(二)皮黃腔系劇種各有千秋,絕非只有京劇一種,(三)研究皮黃戲必須有全面的視角,否則會以偏概全。本書是研究京劇史*富盛名的一部杰作,其書不僅詳寫京劇進京后稱盛舞臺的景象,更對南派京劇的論述也較為翔實,如南派“四大須生”“三大坤伶”以及南派“四大名旦”作者都做了較為公允的評介。由于作者與一些徽派名宿、南派名宿都有交往,又復留心于二三十年代的報刊與筆記,故其提供的皮黃戲歷史信息殊為可觀。因此,這是一部資料翔實又頗富新見的京劇史論稿。
南北皮黃戲史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華戲劇學叢刊第二種,是著名京劇史家于質彬先生的代表作。此書記述皮黃戲形成與發展的歷程,起于明末清初,至于清末民初。全書破除史書著述線性描述的局限,努力使線性與板塊兩種敘述結合,采用縱向與橫向交錯的記述方法。縱向主要敘述皮黃戲的形成過程、進京徽班的嬗變、皮黃戲新秀—京劇的出現、蘇皖浙徽班戲繼續發展、南方京劇的崛起、清末民初的南派京劇,橫向主要敘述清中葉以降兩湖兩廣等地徽班的活動與皮黃腔系地方戲曲劇種的形成與發展,擬表明(一)徽班為皮黃戲之祖,(二)皮黃腔系劇種各有千秋,絕非只有京劇一種,(三)研究皮黃戲必須有全面的視角,否則會以偏概全。本書是研究京劇史*富盛名的一部杰作,其書不僅詳寫京劇進京后稱盛舞臺的景象,更對南派京劇的論述也較為翔實,如南派“四大須生”“三大坤伶”以及南派“四大名旦”作者都做了較為公允的評介。由于作者與一些徽派名宿、南派名宿都有交往,又復留心于二三十年代的報刊與筆記,故其提供的皮黃戲歷史信息殊為可觀。因此,這是一部資料翔實又頗富新見的京劇史論稿。
南北皮黃戲史述 目錄
凡例
**章 皮黃戲的形成
**節 西皮調、二黃腔考述
第二節 皮黃合奏考述
第三節 揚州、徽班與皮黃合奏
第四節 皮黃戲史湮沒不彰原因種種
第五節 余論:“四大徽班”述略
第二章 進京徽班的嬗變
**節 徽班進京前的京師戲曲舞臺
第二節 徽班進京以后的藝術表現
第三節 徽班映麗風調一新
第四節 徽班的嬗變
第五節 余論:徽班進京與北方戲曲
第三章 皮黃戲新秀——京劇
**節 成同之世名伶述略
第二節 同光之世名伶述略
第三節 全能型表演體系的形成
附論:京劇與昆曲
程長庚全能型表演藝術與京劇更新
第四章 “四大徽班”進京后南方的徽班與皮黃戲
**節 安徽徽班
第二節 江蘇的徽戲
第三節 浙江的徽戲與皮黃戲
第四節 兩湖的徽班與皮黃戲
第五節 贛、閩、粵、臺灣的徽班與皮黃戲
第六節 川、桂、云、貴的徽班與皮黃戲
附:皮黃腔系劇種表
第五章 南方京劇史述
**節 南方京劇形成前上海的戲曲活動
第二節 揚州里下河徽班與上海京調皮黃
第三節 里下河徽班與南方京劇
第四節 同光間的南方京劇
第五節 南派京劇的形成
第六節 南派京劇奠基人王鴻壽
第七節 南派京劇名伶譜
第八節 南派京劇坤伶述略
第九節 南派京劇與杭、嘉、湖水路班
第十節 揚子江兩岸的南方京劇
第十一節 秦淮歌女與南方京劇
附論:簡論關羽戲“南派”開山祖王鴻壽
張桂軒舞臺生活志略
南北兩派的交流與合作
略談南派京劇的形成和發展——在南通里下河班徽京老藝人座談會上的講話
附錄
梅派藝術的文化底蘊——兼談梅派藝術創始人的美學思想
開拓者的藝術——京劇花旦開山祖梅巧玲簡論
評說程譚梅 回顧京劇史——對一種京劇史觀、京劇美學觀的質疑
京劇史料學芻議
后記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