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烏蘭壩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872938
- 條形碼:9787503872938 ; 978-7-5038-729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烏蘭壩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 本書特色
《烏蘭壩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對內蒙古烏蘭壩自然保護區自然環境狀況、生物多樣性、旅游資源、社區經濟、自然保護區管理等進行了全面記述,內容豐富,結構合理。本書對保護該地區的物種資源,深入研究華北植物區系與東北植物區系、森林與草原過渡地帶植物群落演替、動植物資源、生態環境變遷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烏蘭壩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 內容簡介
本書共十章,主要內容包括:總論、自然環境、植物資源、脊椎動物、昆蟲資源、高等真菌、旅游資源、社區及社區經濟、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自然保護區評價等。
烏蘭壩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集 目錄
前言第1章 總論 1.1 自然環境概況 1.1.1 地理位置 1.1.2 地質地貌 1.1.3 氣候 1.1.4 水文 1.1.5 土壤 1.2 生物資源概況 1.2.1 野生植物資源 1.2.2 野生動物資源 1.2.3 昆蟲資源 1.3 社會經濟概況 1.3.1 人口數量與民族組成 1.3.2 經濟狀況 1.3.3 社區概況第2章 自然環境 2.1 地質概況 2.1.1 地層 2.1.2 侵入巖 2.1.3 構造 2.1.4 區域地質發展歷程 2.1.5 礦產 2.2 第四紀地質及地貌特征 2.2.1 第四紀地質 2.2.2 地貌 2.3 氣候 2.3.1 氣候特征 2.3.2 氣象資源 2.4 水文 2.4.1 水文地質 2.4.2 地表水 2.4.3 地下水 2.4.4 水質評價及污染情況 2.5 土壤 2.5.1 土壤概況與土壤母質 2.5.2 土壤分布及其類型 2.5.3 土壤類型概述 2.5.4 土壤肥力評價第3章 植物資源 3.1 植物的種類組成 3.2 苔蘚植物多樣性及資源 3.2.1 科、屬、種的數量統計分析 3.2.2 優勢科的統計分析 3.2.3 優勢屬的統計分析 3.2.4 地理成分分析 3.2.5 新記錄種記載及其生態學意義 3.2.6 珍稀瀕危苔蘚植物保護 3.3 維管束植物多樣性及資源 3.3.1 維管束植物區系的科屬組成分析 3.3.2 維管束植物水分生態類型譜分析 3.3.3 維管束植物生活型譜分析 3.3.4 維管束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分析 3.3.5 烏蘭壩自然保護區的經濟植物 3.3.6 自然保護區的珍稀植物 3.3.7 自然保護區的植被資源 3.4 烏蘭壩自然保護區落葉松保護的意義 3.4.1 落葉松屬植物的地理替代分布及其生態地理意義 3.4.2 落葉松的種質資源保護意義 3.4.3 落葉松在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分布現狀、生態地理意義及其保護價值第4章 脊椎動物 4.1 脊椎動物種類與區系特征 4.1.1 哺乳類區系 4.1.2 鳥類區系 4.1.3 兩棲、爬行類區系 4.1.4 魚類區系 4.2 動物棲息地狀況 4.3 哺乳動物多樣性 4.4 鳥類多樣性 4.5 兩棲爬行類多樣性 4.6 魚類多樣性 4.7 珍稀、瀕危、特別保護動物的種群及棲息地 4.7.1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4.7.2 國際貿易公約保護動物 4.7.3 iucn瀕危物種 4.7.4 “三有”保護動物 4.7.5 特有動物 4.8 珍稀野生動物保護狀況 4.9 動物群及其特征 4.10 外來物種及有害動物 4.11 野生動物資源保護價值評價第5章 昆蟲資源 5.1 昆蟲科屬組成 5.2 昆蟲分布型特征 5.2.1 保護區昆蟲的分布型組成 5.2.2 保護區昆蟲在中國動物地理區劃中的歸屬 5.3 昆蟲的地帶性分布特點 5.3.1 保護區昆蟲的生態分布 5.3.2 保護區昆蟲的食性分析 5.4 保護昆蟲第6章 高等真菌 6.1 種類組成 6.1.1 高等真菌科、屬組成特征 6.1.2 高等真菌區系地理特征 6.2 高等真菌的生態分布 6.2.1 森林環境內的高等真菌 6.2.2 草地環境內的高等真菌 6.3 高等真菌資源及利用價值 6.3.1 食用菌資源 6.3.2 藥用菌資源 6.3.3 毒菌資源 6.3.4 木腐菌資源第7章 旅游資源 7.1 旅游資源類型 7.1.1 自然景觀資源 7.1.2 人文旅游資源 7.2 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其評價 7.2.1 保護區旅游開發潛力 7.2.2 保護區旅游開發現狀及其評價第8章 社區及社區經濟 8.1 行政區域 8.2 人口數量與民族組成 8.2.1 保護區所在旗縣的人口數量與民族組成 8.2.2 保護區的人口數量與民族組成 8.3 交通、電力和通訊 8.3.1 交通 8.3.2 通訊 8.3.3 電力 8.4 土地現狀與利用結構 8.4.1 土地和資源的權屬 8.4.2 保護區土地利用結構 8.5 地方經濟 8.5.1 保護區所在地經濟 8.5.2 保護區的經濟 8.6 社區發展第9章 自然保護區的管理 9.1 基礎設施 9.1.1 保護區管理局基礎設施 9.1.2 保護區管護站基礎設施 9.2 機構設置 9.2.1 確立保護區管理機構 9.2.2 人員編制 9.2.3 設置管護站 9.3 保護管理 9.3.1 全面開展了生物資源普查 9.3.2 加大保護區的管理力度 9.3.3 開展了宣傳教育工作 9.4 科學研究 9.5 保護區歷史沿革第10章 自然保護區評價 10.1 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價值評價 10.1.1 生物多樣性評價 10.1.2 生物多樣性價值評價 10.2 保護區生態價值評價 10.2.1 保護區典型性評價 10.2.2 保護區珍稀性評價 10.2.3 生態系統的脆弱性評價 10.3 保護區設立的科學性評價 10.3.1 自然保護區面積適宜性 10.3.2 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 10.4 保護區管理評價 10.4.1 保護區的管理條件 10.4.2 保護區管理措施 10.4.3 保護區管理效果評價 10.5 自然保護區的總體評價 10.5.1 自然保護區類型及性質 10.5.2 總體評價附錄 i 苔蘚植物名錄 ⅱ 維管束植物名錄 ⅲ 大型真菌名錄 ⅳ 野生脊椎動物名錄 v 昆蟲名錄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