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夏季卷-2014年季度精選集-讀者-鄉土人文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6807324
- 條形碼:9787546807324 ; 978-7-5468-073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夏季卷-2014年季度精選集-讀者-鄉土人文版 本書特色
《讀者·鄉土人文版》2014季度精選集-夏季卷,帶你進入魂牽夢繞的故鄉,既有游子戀家的不舍與思念,又有對家鄉美食的細膩描寫,譜寫了眾多知名作家筆下質樸感人的鄉土風情和人文風貌,帶領讀者一起品味鄉間*純正的舌尖美食,走進魂牽夢繞的鄉土風景,挖掘傳統文化的鄉土內涵。精品美文,感情真摯,耐人尋味。讀者美文匯聚精神甘露,點滴真情感動至善人心。
夏季卷-2014年季度精選集-讀者-鄉土人文版 內容簡介
《讀者·鄉土人文版》2014季度精選集-夏季卷,帶你進入魂牽夢繞的故鄉,既有游子戀家的不舍與思念,又有對家鄉美食的細膩描寫,譜寫了眾多知名作家筆下質樸感人的鄉土風情和人文風貌,帶領讀者一起品味鄉間*純正的舌尖美食,走進魂牽夢繞的鄉土風景,挖掘傳統文化的鄉土內涵。精品美文,感情真摯,耐人尋味。讀者美文匯聚精神甘露,點滴真情感動至善人心。
夏季卷-2014年季度精選集-讀者-鄉土人文版 目錄
你要請我吃大餐王金剛
每一份想家都骨瘦如柴羅強
十七歲的媽媽梅寒
阿榮的母親們吳念真
媽媽給你丟人了小小
康老爺子智生
吃口大醬有多香郭宏文
娘留字茨園
天上禾木緣起桃花
為生活埋下尊嚴的種子吳迪
不要問媽媽孫道榮
愛的秘密海波
九指母親朱鐘洋
黃昏里的母親黃孟軻
俺娘不是笨老婆顧文顯
第二輯 味蕾是有感情的
火燒芍藥酒牡丹王文瀘
就想吃個燒餅王芳芳
盛裝綿綿
一場流淚的宴席王曉靜
魏姐姚晨
人在草木間劉梅花
紅茶雅頌吳雅真楊巍
湖南臘肉,熏出松香阿土
吃茶信陵公子
澆頭面記殳俏
父親的春運黑王輝
一碗鄉愁陶莉
味蕾是有感情的王小丫
什么都敢吃的廣州人申彪
臺灣小販綠妖
吃天光吳從周
黃瓜豆角,見風就長叢林
蒜香宮鳳華
胡適:三分之一個“吃主兒”安東
不走尋常路的馬鈴薯小弟高廣元趙佳
一樹櫻桃帶雨紅鐘穗
第三輯 思念在土布上流動
老表程維
那一年我離家出走華夏
距離一米看孫子安曉斯
給予是幸福,欠人家是受罪倪萍
重慶:老街老巷舊時光七月娃娃
冬季到拉薩來貓冬老姜
黃河絕唱李儀
思念在土布上流動耿翔
你給我的愛小徑稀紅
鄉路八里長祖裕亭
本草有道錢紅麗
手捏捏張立國
松桃瓦窯花鼓舞劉應華
青團李晶
老少爺們提籠架鳥崔岱遠
邊塞得勝堡,風雨五百年史建忠
6歲那年的一場相思病阮小籍
圈只蟲子做“紅娘”祁云枝
阿帕阿依努爾毛吾力提
第四輯 那個冬天,那個人
一條路的生命楊恩智
那個冬天,那個人常新港
老友宋志軍
千秋漢水梅潔
唱菜李開周
日暮鄉關何處是叢樺
聽說西藏能讓人脫胎換骨夏洛
春聯背后的愛情臺嘯天
穿旗袍的女人們余秋雨
簡單的生活皮皮
獨具魅力的藏族馬文化夏敏
海上花園茶鄭啟五
顧家的貓咪劉滴川
鄰居李銘彩
邊地小城——普洱劉小方
商旅阮紅松
海上朱家:從沙船世家到航運巨頭侯玨
村有杏花許冬林
愛無所終陳敏
第五輯 村莊是本看不透的書
中國人為何喜愛紅色佚名
村莊是本看不透的書申志強
流淌而去的昌江河方李莉
風的路,鳥的路劉亮程
景德鎮的青花胡冰
怒江大峽谷:人神共居之地像粒砂
北京四合院里的“學問”朱曉春
瑤族阿妹“斗牛節”顏士州
百家姓之“曾”姓袁義達邱家儒陳建魁
百家姓之“杜”姓袁義達邱家儒陳建魁
百家姓之“余”姓袁義達邱家儒陳建魁
線裝的南潯施立松
文明的尷尬吳若增
掛壁公路:太行山上的震撼老k
民間端午習俗微末揚塵
湘南伴嫁張小雷
馬年,行走北京“有馬”的地方祁建
趣談山東獨有的地名周東升
妙趣橫生的“馬”字對聯張雨義
精巧絕倫的硤石燈欣然
地戲之樂:隨口而唱,應聲而舞佚名
秋收慢陳紹龍
夏季卷-2014年季度精選集-讀者-鄉土人文版 節選
阿榮的母親們 文_吳念真 阿榮的媽媽從臺北法院回來的那天傍晚,村子里的媽媽們都聚集在村口等消息。 那天,是阿榮涉嫌結伙搶劫宣判的日子。他爸爸之前已經說過,就算判得再重也不會上訴,說有這樣的孩子跟沒有一樣,何況,他也沒錢替兒子找律師。 阿榮生下來就有點智力不足,但他是鄰居所有的媽媽們疼愛的孩子。他整天笑嘻嘻的,不調皮搗蛋,不惹是生非,而且任勞任怨。“比自己的小孩還好支使。”媽媽們都經常這樣說。比如,臨時缺什么,要到一個小時路程外的九份去買,叫不動自己的小孩,只要交代給阿榮,就算臺風天他也肯去。雖然偶爾會出錯,比如要他買面線,他卻買回鐵線之類的。要他幫忙照顧小孩,他可以寸步不離,一抱就是一個下午。村子里的孩子大部 分小學一畢業就到臺北工作、當學徒,而他卻老是被“打回票”,所以一直待在村子里,成了所有的媽媽可以使喚的孩子。 一直到17歲,他才去了臺北,在一個面攤當洗碗工。19歲那年,面攤附近的幾個小孩缺錢去搶劫,找他把風,他竟然傻傻地跟著去了。 阿榮的媽媽回來了,所有的媽媽們相互擁抱著在路邊哭成一團。爸爸們則在榕樹下沉默地抽著煙,一根接一根。 阿榮被判了10年,不過,比起被槍斃的其他人,媽媽們說村子的神靈果真顯靈了。因為為了這個審判,她們在神前一起發愿,吃素吃了100天,祈禱阿榮不用上刑場。 阿榮在監獄里好像常被欺侮,輾轉托人轉告說,可不可以給他一些錢,讓他好打發那些人。 送錢進監獄好像不容易,他媽媽想到一個方法,把錢放在要給他的褲子的口袋里,然后用針把口袋縫成上下兩層。檢查的人的確沒摸到,但阿榮同樣也找不到錢。 當時念初中的我奉命給阿榮寫信,在信里頭詳細畫圖告訴他藏錢的地方。我們都不知道監獄里的每封信都會被查,結果口袋里的錢不但被充了公,阿榮甚至還因此被處罰。 為了把錢送給阿榮,媽媽們好像一直不死心,四處打聽著有什么好辦法。有一天,媽媽們忽然都神秘地聚集到我家,然后有如進行什么儀式似的,每個人都拿出一張當時*大的百元鈔票,坐在矮凳上撩起裙子,把鈔票在大腿上仔細地搓成細細的紙卷,然后用細線密密地捆扎,捆成大約一根火柴棒大小,之后,每個人又拿著一個生鴨蛋,就著門口的光,非常小心地在蛋尖的地方,用針一針一針慢慢戳出一個小小的洞,然后再把那個火柴棒大小的百元鈔票塞進去。 媽媽們雖然沒有趕我走開,但隨時都有人警告我:“你如果講出去,就把你的頭剁下來當椅子坐!” 后來我才知道,這是媽媽們不知道從哪里探聽來的“偷渡”方法。 她們把塞著錢的生蛋下鍋煮熟,然后放進加了醬油的湯汁里一次又一次地鹵,好讓阿榮的媽媽去探監的時候,把這些藏著錢的鹵蛋送進監獄里。 那是一個冬天的午后,屋子里彌漫著鹵汁的香氣和媽媽們的沉默。 忽然有人說:“可是……阿榮這個傻瓜會不會笨笨地把這些鹵蛋分給大家吃?” 在媽媽們驚慌之際,我聽見阿榮的媽媽堅定地說:“不會啦,我會交代阿榮,說這是媽媽們替你過20歲生日做的鹵蛋。這里面有不舍、有思念、有恩情,就算吃到吐出來,也要給我一個一個自己吃完!” 魏姐 文_姚晨 小土豆出生滿3個月,月嫂魏姐的工作時間也到期了。 魏姐50歲,經驗豐富,性格強勢。3個月前剛到我家,她便是各種挑剔:消毒鍋不合適,吸奶器不好用,奶瓶不合格……我精心給小土豆挑選的東西,幾乎沒她看上眼的。 我剛生產完,身體虛弱,神經敏感,被挑剔得抓狂,幾次暗自發誓要把她辭退,而且,永遠不再用月嫂!有此想法,心里稍覺安慰,開始偷偷學藝——她動作麻利地給小土豆換尿布、一臉寵愛地給小土豆洗澡……一切都訓練有素。我學是學會了,可必須承認,這些事情,我干得確實不如她漂亮。 魏姐身體豐腴,大部分時間,小土豆更愿意被她抱著,像只小貓一樣蜷縮在她懷里睡覺,只有吃奶的時候才會想起我。這點讓我頗為嫉妒。我甚至懷疑,在他眼里,可能魏姐才是親媽,我就是一頭奶牛。 魏姐是東北人,喚“小土豆”這3個字時喜歡尾音上揚,拐好幾道彎兒,小家伙每次聽到都傻樂。給小土豆洗澡時,魏姐還會哼兒歌哄他,標準的東北口音:“小燕紙(子),穿花衣……”小土豆如聽歌劇,頗為享受。 每次給孩子洗完澡,魏姐都會按自己的喜好,給小土豆梳個朋克頭,穿上她覺得好看的衣裳。我這個當媽的只有在一旁做觀眾的份兒。后來,小土豆的頭發越來越長,實在立不起來了,魏姐就給他改了發型,朋克頭變成了二八分。 聊天時,我問過她:“月嫂這工作是不是挺鬧心的?孩子一出生你就帶,剛培養出感情就得走了,再到下一家,再重新帶另一個孩子。” 她嘆口氣說:“所以我帶孩子從不愿超過3個月。回家后,經常夜里醒來滿床摸孩子,嘴里還念叨:‘孩子呢?’我兒子聽到后過來說:‘媽,你這是在家呢。’這才倒下接著睡。” 魏姐離開的這天上午,我比平日起得早,想著過一會兒要送她下樓。結果她收拾停當準備走時,死活不讓我們出門,往屋子里推我們的瞬間,眼淚噗嚕嚕地往下落。平日里愛笑的小土豆,也像知道魏姐要走了似的,嘴角往下撇著,要哭的樣子。我安慰她:“如果以后我再生娃,您一定再來幫我帶啊。”魏姐背對著我們,使勁點頭,使勁揮手,匆匆進了電梯。 我們的一生,除了家人外,不知還會和多少人相遇。記錄下魏姐,是希望小土豆長大后知道,在他來到這個世界*初的日子,和他的生命有過交集、愛過他、疼過他的人中,還有一個人,是魏姐。 吃口大醬有多香 文_郭宏文 從春天到秋天,我家院子里的東墻根,總有一口不大不小的缸擺放在那里。它的旁邊,長著一棵枝條不密不稀的櫻桃樹,還長著一叢枝葉繁茂的芍藥花。一口缸,一棵櫻桃樹,一叢芍藥花,把我家院子的東墻根拼湊得引人駐足,誘人觀賞。我常常站在那里,視覺、嗅覺甚至聽覺,都乖乖地成了缸、樹和花的俘虜。 那是一口底座小、上口小、中間大肚的醬缸。它原本是我家的一口水缸,可有一天,母親把它改成了醬缸。原來的那口醬缸,被母親改成了專門用來腌咸菜的咸菜缸。母親又買了一口更大一點的缸當水缸。我們家有好多東西都是從小變大的。水缸從小變大,醬缸從小變大,鐵鍋從小變大,飯盆從小變大,就連院子里的菜窖也是從小變大。這些變化,總給人一種承前啟后的感覺。隨著我家的東西從小變大,院子卻好像在一點點地變小。雖然空間上似乎變小了,可越來越熱鬧了。 一口醬缸擺在東墻根,是一幅別致的畫面。有時,那醬缸口上蓋著一個圓錐形的醬篷簍;有時,那醬缸口上蒙著一層白白凈凈的罩布。醬篷簍是用秸稈編的,紋理整齊而清晰。在我的眼里,它跟爺爺經常戴的那頂草帽同樣好看,只是比爺爺的草帽要大許多。 我家的院子以中間走道為分界線,東西兩邊是截然不同的風景。東邊是一個菜園子,一口井就挖在菜園子的墻外邊,一株刺梅栽在離井不遠的地方,過了那株刺梅就是放醬缸的東墻根。而西邊,豬圈、雞架和狗窩一溜地排列著。東邊顯然被綠色主導著,西邊則被畜禽主導著。 起初,狗窩是搭在東墻根的。有一段時間,西墻根雞架上的雞時不時地受到“老黃大姐”的騷擾,深更半夜的,雞們就會叫起來,叫聲瘆人得很。“老黃大姐”是黃鼠狼,我們山屯里的人都管黃鼠狼叫老黃大姐,甚至家家還把它當成保家神仙供奉著。半夜一聽見雞的叫聲,母親就念叨一些求老黃大姐多多保佑的話。 有一天,母親把東墻根的狗窩拆了,在西墻根的雞架旁邊搭了一個新的狗窩,讓狗和雞成了鄰居。打那以后,夜里再也聽不見雞的叫聲了。為此,母親在喂豬的時候,每次都留點豬食給那條小黃狗吃。很明顯,母親用小黃狗來對付“老黃大姐”這一招,還真是收到了奇效。也許,狗窩原本就應該搭在西墻根,狗窩哪能跟醬缸搭在一起呢! 母親經常站在醬缸前,拿著那把榆木做的老醬耙兒,一下一下地給醬缸里的大醬“打醬耙兒”。“打醬耙兒”就是把醬缸下面的大醬倒到上面來,把上面的大醬倒到下面去。從春天到秋天,醬缸里的大醬總要定期打醬耙兒,不打醬耙兒,大醬就容易變質,容易變成臭大醬。 我家的日子離不開那口醬缸,離不開那一缸顏色純正、味道更醇正的大醬。沒有那一缸大醬,就不會有我家快快樂樂和有滋有味的日子。 好醬須有好原料。每年的秋末冬初,母親都要挑選上好的黃豆烀醬。烀醬就是把黃豆烀熟烀爛。烀黃豆關鍵是要掌握好火候。黃豆沒爛之前,要燒硬火,估計黃豆有八九分熟了,就開始燒軟火,慢慢把鍋里的水燒干,還不能把黃豆燒煳。這樣,所有的營養物質都留在了黃豆里面,沒有一點流失。 母親會趁熱把稀巴爛的黃豆搗成泥狀,做成四四方方的醬塊,用牛皮紙或者報紙包好,放在屋梁上的空當處,發酵整整一個冬季。待在屋里,會聞到一股特有的清香。我感覺,那清香之中,既有豆香味,也有醬香味。 春天的時候,母親就把這些發酵好的醬塊浸泡在醬缸的鹽水里。那鹽水是用涼開水溶化的,而且沉淀了所有的雜質。浸泡上十天半月后,醬缸里的醬塊和鹽水在母親的調理下,已經神奇地融為一體,融合成飄香的大醬了。 我們那個山屯里,管舀醬叫“刀醬”。刀上一碗飄香的大醬,就可以吃各種各樣的蘸醬菜。不管是自家菜園子里種的還是山坡上野生的,不管是生鮮的還是煮熟的,只要蘸上大醬,就都是好味道。一碗大醬,可以讓一把小白菜、一盤苣荬菜和一團楊樹芽等許多東西,都名正言順地變成美味,成為飯桌上的主角。 母親會把大醬變換出許多特殊的滋味來:辣椒醬、茄子醬、倭瓜醬、倭瓜花醬、烏米醬、地耳菜醬、野百合花醬、黃花菜醬、蘑菇醬、雞蛋醬、鹵蝦醬、肉丁醬……在母親的身邊,我可以寫出一大串醬的名稱來。我覺得,不管啥原料,只要弄來一碗大醬,母親就能炸出一種特別的醬香來。 母親炸的醬,該咸一點的就咸一點,像鹵蝦醬,可以存放幾天;該清淡一點的就清淡一點,像烏米醬,只能吃一頓,不能存放。我根本沒想到母親能用烏米炸醬。我們那個山屯的高粱地里,幾乎年年要長烏米,烏米可以生吃,也可以烀熟了吃,咋吃味道都不錯。母親把嫩一點的烏米挑出來,炸成清淡的烏米醬,味道更好。說是烏米醬,其實就是一道味美的烏米菜。我想,如果有機會的話,母親開一個炸醬館,生意一定會紅火。 母親炸好的醬,看著、聞著都會讓人產生強烈的食欲。我們一家人,誰有個頭疼腦熱、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母親就會根據這個人的飲食喜好,炸一碗味道獨特的醬,來吊胃口。有時,自己真的想裝一裝生病了,裝一裝茶飯不思的樣子,騙母親炸一碗雞蛋醬,然后,美美地吃上幾碗高粱米飯。這個時候,那大醬的味道,不知有多香。 ……
夏季卷-2014年季度精選集-讀者-鄉土人文版 作者簡介
《讀者·鄉土人文版》——讀者的地方人文第一讀本。由讀者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創刊于2000年,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和自然細膩的筆觸,描繪游子刻骨銘心的故土記憶,抒寫國人揮之不去的田園情結,刻畫鄉野清新質樸的人文風貌,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融鄉情、親情、感悟、旅食、民居、地理、地方人文和現實關注于一體,全方位地向讀者們展現華夏地方人文之厚重與繽紛。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