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西北的剖面 本書特色
本書寫作于1929-1931年間,涉及四次大規模的旅行考察,合計路程兩萬里,足跡至今,占中國北方的大部,而大半又是邊荒偏僻的地方。書中所記不僅是具有專業視野,而且細致生動地記錄了那個時代中國西北偏遠地區的風土人情,作者本人濃濃的人文情懷亦滲透于字里行間。
西北的剖面西北的剖面 前言
自序
我在學校時,即好留神觀察所過地方和所處環境的情形,同好看戲一樣;不過不是排演成一幕一幕的戲,而是未編的戲料罷了。因此有許多地方,雖然不能幕幕都精彩,但也有一層好處,就是句句是真的,而無演義一類的東西夾雜在內。十八年我把從去國到回國四五年間的游記雜錄等,匯集為冊,題名“去國的悲哀”,初意是如此。今把回國以來,在各地所作幾次大旅行的游記,也匯集一冊,題名“西北的剖面”,其初意也是如此。
十七年回國后,我的家庭即遭了空前的巨變。在這一年中,除在周口店工作外,沒有其他考察的旅行,雖然回家三次,也無心到這個上頭,十八年四月葬父后回平,翁詠霓先生即囑赴山西西部、陜西北部一帶旅行。自出發至回平,約有三月。十九年四月,又奉命到東三省去,此行來回不及一月,所過地方雖不少,而大半在火車上,停留的地方也不多。由東三省回平后,又參加中美考察團,前往內蒙、二連東一帶。此行來去約兩月,其大致情形恰與東三省相反,即在一地停留過長,而所跑地方不多。不過在蒙古旅行,此為**次,所看的東西也不少,印象極深。*后一回大旅行,就是二十年夏天所做的,仍奉翁先生命參加中法科學考察團。此行由張家口起身,過百靈廟、額濟納河、酒泉、哈密、吐魯番、迪化。照原來計劃,西經沙車以抵喀什,再仍坐爬車回平。但中法兩方自起身即鬧糾紛,以致到新疆后,中央有令停止工作。于是我們在迪化與法作別,取道昌吉、綏來、烏蘇,到塔城,再由塔城入俄境,經阿牙古斯,上火車過斜米巴拉丁斯克、新西伯利亞城,乘歐亞通車回平。這四次旅行,合計路程在兩萬里左右,足跡所經,占中國北方的大部,而大半又是邊荒偏鄙的地方。
這本書取名叫“西北的剖面”。何以叫剖面呢?正同地質上的剖面同一意義,用不著我多費解釋。所不同的,地質上的剖面,只限于地層及其構造等,而我這剖面,幾乎上自天時,下至地理,乃至人事滄桑,世態的炎涼等等,無一不乘興會所至,都或深或淺地切剖一下。
我預計的方法,只采《去國的悲哀》后半部的記述方法。我覺得那個方法,可以稍微免去記賬式的日記的弊病。同時不把一件事情說得太冗長。每一段一段的內容,正同選擇一塊標本一樣。其所敘述的,就是切面的內容,因此前后不必一定一貫。不過本書中四大篇,不是一個時候作成的,又有些是在旅途中隨隨便便記的,因此有許多地方,不能嚴格地繩以我所用的方法。這是我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結果,自然是一種失敗,我自己常覺得。但既云“剖面”,客觀的認識、判斷,全在讀者。再書中有許多地方,并未能把我所欲述的盡情托出。如中美科學考察團在外野地生活的許多有趣的事情,因篇幅與時間所限,未能詳細記出。又如參加中法科學考察團的情形,若真一一記起來,比唐僧取經的《西游記》還要熱鬧還要長,比《官場現形記》還要丑。正同地質一樣,剖面亦時時有令人美中不足,不能把我們所期望的一一得到。
地質上的剖面,不一定全都是觀察的客觀的事實,有許多地方,觀察的人往往根據若干已知的材料,補若干未知的。有許多地方,不同作者可以有不同的見解,正因如此。我這《西北的剖面》也是如此。有許多地方,在我以為是如此如此的,或者竟不十分是那么回事。這是要讀者自己小心,千萬不要上了我的當。有許多地方,或許因我所留時間太短,所聽到的太少,偏于謬誤,這是要請格外原諒的。
關于這本書的造成,我*感謝的有四位先生。**是地質調查所所長翁詠霓先生。四次旅行,都是因他的嘉許,使我得有這么好的機會,游這么多的地方。我回國以來,對于學識上人情上均有進益,翁先生鼓勵后學的熱誠,我時刻不曾忘卻。書成之后,又蒙翁先生作序,也是應該感謝的。第二是新生代研究室名譽主任步達生先生(Dr. Davidson Black)。我自回國以來,即與步先生共事,在研究室中,有許多事情都賴他指導。四次考察,雖概名之曰地質調查所,而實是地質調查所的新生代研究室。其次就是德日進神父(P. Teilhard de Chardin),四次旅行,都與德日進同行,他為人的誠懇和藹、觀察自然的精敏、治學的小心和他偉大的豐富的學識,不但讓我從知識上得了許多幫助,而人格上也受他深刻的感化。同他旅行,實是一種愉快,令人可忘征塵之苦。*后為裴文中先生。他是新生代研究室中同事,我每次出外,北平與周口店工作,均賴裴君主持,使我得以安心在外,這也是我很感謝的。
令我不能不特別表示感謝的,就是書中所提到的各位,或是經過的地方當局及士紳,全對我竭誠招待,或與我同行,予途中以種種便利。沒有他們,我相信絕不能得到這樣充實的結果。
此外原稿的抄錄,大部分由國楨擔任,一小部分由表妹瑞芳和胞妹芝英擔任。文字生鄙處,國楨并予以改正。所附之路線圖,請地質調查所舒化章君代繪。均志于此,以表謝意。又蒙于右任先生題封面,印刷時同事喬石生君代為校對,作者也是十分感謝的。
全書完稿將付印,我腦中縈縈,尚有不能不說的幾句話:我慈愛的父親,于十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因腦溢血病歿于手創的咸林學校。以前雖有嚴重的家變,但有父在,一切尚有辦法。自失怙后,家事失其重心,家族四散,到現在整整三年,不但無辦法,還有更壞的傾向,我仍旅居數千里外,并于禮于俗應當舉行的禫祭,亦不能如儀舉行。檢視此稿,四游所費時間,均在父逝三年以內。兩萬里左右的旅程,風霜饑餓,與種種艱苦,我親愛的父親已不及一見。滄桑人事,風雨逆旅中僅我時時思及吾父,而吾父已舍我不顧。今書雖成,獻于我父,聊以報告我三年內在人生大旅程中的幾段小旅行,也不過只能當我思父的一種紀念罷了!
二十年十二月三十日父逝三周年紀念日
楊鐘健序于北平石老娘胡同十五號寓次
西北的剖面 目錄
自序
在黃土溝中——山陜旅話
騾隊
在古火山口旁
小石口之夜
問路難
分水嶺上
店中三怕
冀家溝的雨
黃河峽谷
羊家灣
羊家灣到府谷
府谷瑣談
化石的長城
神木古禽龍的足跡
在沙漠中
行路難
小北京
在黃土溝中
黃河渡口
旅店中的雨夜
在叢山中
溯汾河而上
太原的一瞥
滿游追錄
引子
葫蘆島
到東戈壁
二龍索口
昂昂溪
肇東的失望及歸途
戈壁初戀記
參加中亞考察團緣起
到哈達廟
骨化石的探尋
向戈壁走去
狼帳篷的生活
歸程
參加中法科學考察團漫記
起身前的糾紛
離情
“又是一回!”
四里崩風雪
在泥濘中掙扎
“你伺候他們幾年了?”
孔雀落之夜
吃不飽
大隊西行
又到烏尼烏蘇
向著荒涼的曠野走去
陷在深溝中
又在戈壁過生辰
狂風怒號中旅行
額濟納河畔
“就是土匪!”
由天倉到酒泉
還是向西
繞過安息前進
到哈密之日
恐怖的哈密
冒險前進
炎熱天氣到“火州”
火坑中的煩悶
橫穿天山
迪化之形形色色
白楊溝之游
迪化的煩悶及其他
與迪化作別
塔城聞見
十一天的去國
又回到北平
參加中法科學考察團的總感想
一
二、對于中法紛糾的感想
三、西北的危急
四、爬行汽車與西北交通
五、對未來學術上工作的期望
校印后記
西北的剖面 節選
一九二九年夏天,在山西、陜西做了三個月的旅行,同行的有法國人德日進先生。我們同是由地質調查所派出,目的以考察地質采集化石為主。由北平到大同下火車后,即雇好了六匹騾子:一匹德日進先生騎,一匹我騎,一匹德先生的聽差騎,一匹我所帶的化石采集人兼夫役事宜騎,一匹我們的廚夫騎,所余一匹,載一對大箱,內裝食物用品等。另有騾夫三名。如此出發,在途中排列起來,大約總有十七八公尺長。雖不敢說是浩浩蕩蕩,但總可以稱“隊”了。我們騾隊,雖不能和安德思的汽車隊比,也不能和斯文赫定的駱駝隊比,然而在實質上和性質上卻是沒有什么分別的,并且我們的騾隊,雖然有一外國人,而我可膽大地說,我們的確是國貨騾隊。因為德君已受地質調查所聘任,而為我國服務了。
騾隊所經的地方,的確十分復雜。就路線說,的確是曲而又曲的。我們出大同東門,行了八九十里,然后南越山脊,到了渾源。又由此地經小石口,到了繁峙。由繁峙過代縣,再入山到寧武,南行至靜樂。又由靜樂西北行,過岢嵐到保德。又從保德北沿黃河過河曲,渡黃河北,行到準噶爾旗,又南折經哈拉塞到府谷。在此過了兩次黃河,才西行過神木,經河套邊境以達榆林。自榆林東南,經米脂、綏德而到吳堡,由此再過河南折,經石樓、隰縣、大寧、吉縣而抵鄉寧。又由鄉寧南行到稷山,*后由稷山沿汾河,經臨汾、洪洞、靈石、介休、榆次等縣而到太原,在太原結束了我們的騾隊,而乘火車回到北平。
就所看見的景物說,除地質的觀察較為專門不計外,從沃野千里的平原,到茫無人煙的沙漠,從二十世紀的物質文明,到石器時代的初民生活,從世外桃源的天主堂,到慘無天日的匪患恐怖……真是見不勝見,聞不勝聞。有的竟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旅途中的生活已是富有興趣,而這次長期的騾隊生活,尤在我腦中刻了不少不可泯滅的印象。
西北的剖面 作者簡介
楊鐘健(1897—1979),字克強,陜西省華縣人,其父楊鶴年(松軒),是陜西知名的教育家、同盟會會員。楊鐘健是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第四紀地質學家、地質教育家。1917—1923年入北京大學預科,由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1920年他組織領導了中國第一個地質學術團體——北京大學地質研究會。1924—1927年入德國慕尼黑大學地質系,獲哲學博士學位。他是中國古生物學會的主要創始人,也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曾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瑞士等國訪問及講學。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