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他們致孩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04987
- 條形碼:9787020104987 ; 978-7-02-010498-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他們致孩子 本書特色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他們致孩子》集合30位名人傾心寫給孩子的私房耳語,首度揭曉獨特而珍貴的名人育子理念。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他們致孩子 內容簡介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他們致孩子》是30位名人傾心寫下的親子家書集。每一封信,都飽含睿智與愛。面對大眾,他們是鎂光燈的焦點;面對孩子,他們是*平凡的父母。他們用世間*珍貴*綿軟的愛寫就的一封封家書,不僅是送給下一代的脈脈叮嚀,更是一顆顆坦蕩熾熱的心走過遙遙歲月的回響。他們甘愿*大程度地還原本真之心,掏出沉淀半生智慧的肺腑之言,為孩子細數成長的酣暢與迷茫,生活的刁難與饋贈。三十封信,萬千種愛,一個心愿——孩子,遵從內心,成為*好的自己。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他們致孩子 目錄
劉瑜 愿你慢慢長大
古典 三個真相
張泉靈 大大的世界
于丹 60分公民
黃磊 寫給未來的你們
安妮寶貝 我們彼此的人生是獨立的
范銘 寫給臉上的“刺青”
韓寒 這里會長出一朵花
虹影 我的小小姑娘
張偉 我見過那個沒有你的世界
02 你終究會遇見未來的你
黃菡 當你在長大面前踟躕徘徊
曹文軒 我愿意哄著你長大
畢飛宇 一支煙的故事
錢文忠 興趣與志趣
春桃 你是上帝送給我的禮物
白巖松 生命的郵件
劉慈欣 兩百年后的世界
樂嘉 給十五歲女兒的信
魏德圣 孩子回家
李承鵬 我為你負擔哈根達斯,你必須付出勞動
03成為你自己
楊紅櫻 尊重你的每一次選擇
陳志武 “養子防老”的不道德
王海鸰 相處
朱永新 用理想規劃人生的選擇
池莉 從來就是如此信你
馮唐 大男
舒婷 任何時候,背后都有我
袁岳 你的財富是你自己
崔曼莉 我的孩子、我的朋友、我的老師
孫睿 期待與你相遇
跋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他們致孩子 節選
當你在長大面前踟躕徘徊
黃菡
今年,你十八歲。
你會爭辯說,是十七,還有九個月才滿十八周歲。你很認真,我不得不改口同意,感覺如果我不改口,你就會變臉。你說你是怕老,我猜,你不是不想長大,是怕長大。
我是從十四歲開始對年齡有了意識,當時喜歡上了一個男同學。我想,無論如何也得等到十五歲戀愛才說得過去吧。但那一年好長,長得我終于失去了喜歡的耐心。那之后,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在十幾歲的年齡上,我常常希望趕快長大,我發現長大了能獲得更多生活的權利。
如果你是個孩子,他們可以不嚴肅甚至輕蔑地對待你,對待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選擇甚至你的身體。比如,你必須在什么時候吃東西、吃什么東西以及吃多少,頭發必須以何種發型留在多長,哪種衣服可以穿哪種衣服不能穿,能不能穿高跟鞋、用面膜、化妝……
就像你幾次跟我抱怨的情形,在飯店,你去找服務員點單,對方多半會再來桌前跟我確認,孩子在他們眼里是沒有意義的。在父母的愛里,孩子的遭遇也至多喜憂參半。神話里說,*初,上帝讓父母對他們的孩子有100%的愛,結果父母愛到把孩子吃了。上帝發現這很可怕,就把父母對孩子的愛減少到99%。可這是個貌似精準實則多么模糊的分寸啊,凡間爸媽大多拿捏失當,大多是用無微不至的照拂和“為你付出了一切”后的合理期待把孩子的“自我”給吃了。“你還是個孩子”,六個字足以一票否決你所有的自我意志。而成年人,他們可以戀愛、生孩子,可以賺錢、過自己的生活,他們不僅占有孩子,還占有另一個成年人的世界,強大霸道而且復雜神秘。有時,你就站在世界的門口,卻拿不出年齡這張入場券,只能訕訕、悻悻地止步。
而你,怎么會不愿意被說成是十八歲?何況,十八歲之后你還有另一個挑戰。
就像作為一個孩子,作為一個女人也常常會被不嚴肅甚至輕蔑地對待,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選擇甚至你的身體。比如,你應該喜愛并擅長清潔烹調針線等家務活兒,不然就得有點兒自卑自責;你必須注意穿戴搭配得符合潮流品位,不然就是粗鄙可以被嘲笑指責;體重和胸圍必須保持在什么數量……就像你小學一年級時跟我抱怨,假期里參加了學校的足球興趣班,不久,老師就勸你退出,原因是班里只有你一個女生,老師帶起來實在不方便。所以,你要么永遠守門,要么趕緊離開。就像你這幾年的偶爾抱怨,當男同學想要假裝成熟世故地結束你們的爭論時,他們會輪番使用這樣的陳詞:好男不跟女斗;跟你們女人說不清,女人都是情緒動物;女人嘛,只要長得漂亮就行,長得不夠漂亮就該盡心盡力把自己收拾漂亮。“你只是個女人”這六個字足以否決你方才的處心積慮和別出心裁。而男人,他們可以隨意、可以率性、可以盡情、可以放肆,他們不僅占有孩子,還占有女人,還占有另一個男權社會,強大霸道且如影隨形。有時,你已經站在社會的門內,卻拿不出性別這張身份證,那里的主人視若無睹,在他們眼里,“女人,終生不過是孩子”,你只能訕訕、悻悻地止步。
這種不嚴肅甚至輕蔑,在歧視和打擊你的同時,還可能誘發你的壓抑和逃避——做女人是有退路的,就在一轉念一轉身間。就像我告訴過你,生你之前,我和你爸爸都沒有特別期待過你的性別,當生育與延續傳承相連,我自動地將腹中的你稱作“兒子”。雖然我說過,看到自己初誕的孩子,哪怕那是只青蛙也定會珍愛,但當我知道你這個“兒子”是女兒時,我是有些失望的。隨后我跟你爸爸說,“俗話說得好,生兒子是神氣,生女兒是福氣。生個女兒全家都可以不那么辛苦,咱倆實在落魄了還可以把她嫁了換錢。”就像我常聽到的女同事之間的議論,“你看我的不求上進就知道我家庭生活幸福,看她的兢兢業業,就知道她在家里肯定不滿足”。我不知道你將來會不會有落魄到想嫁了自己換生活的時候,但你一定會有艱難得這樣想的時候:女人天生該被男人照顧呵護;女人何苦讓自己拼得那么累;女人*大的事業就是把自己嫁出去,女人*好的成功就是成為賢妻良母。
我論不清其中的邏輯,但我直覺,唯利是圖的商人賺不到*豐厚的收成,以嫁人為己任的女人修不到*幸福的婚姻。有人把女人的職業成就與社會價值當做她們對自己不如意的情感和婚姻生活的替代補償,這是偏見。
即便被愛令我們有價值感,也只有當我們有價值時才能被愛。若是一個自立尚不能的女人,我們可不可以懷疑,她是把謀生的狩獵或寄居說成了愛情,甚或當成了愛情?年輕和漂亮當然也是價值,無奈殊難恒久,注定快速折價。你要有智慧和能力為自己創造一些能保值增值的優質資產:好性情、積極樂觀的態度、助人利他、精深的專業素養……它們是生活和工作中的必需品,在愛情和婚姻里也同樣重要。不想被人輕視,首先自己要克服歧視——認為男女有不等的權利,復以女人之名申請特權。還是那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沒有免費的晚餐,沒有免費的任何一餐。這不是殘酷,這正是世道的公平。優惠必然以權利的讓渡為前提,今天可以請男人幫柔弱的你拎包讓座,明天就該由強大的男人替你入職升遷。
身為女嬰,你出生時要割斷依賴于我的生物臍帶;身為成人,你十八歲時要割斷依賴于父母的心理臍帶;生為女人,你始終別忘了割斷依賴于男人的文化臍帶。
長大的路上還有一關。
就像作為一個孩子和女人,作為一個人也常常會被不嚴肅甚至輕蔑地對待,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選擇甚至你的身體。比如,你應該在多大年齡結婚、應該跟什么樣的人結婚、能不能不結婚、一個孩子都不生或者生上一個足球隊,你可不可以不要穩定的收入只要自在地寫詩唱歌?你可不可以在溫飽或清貧間泰然自若地做一個理想主義者?你要反思你身處的政治體系,你同樣要警惕和反抗這個時代的物質主義的誘導、強勢文化的霸權和多數人群對個人意志的鎮壓和輕蔑。他們會說“你以為你是誰?你以為你能怎么樣?你不過爾爾!”他們會在你堅持自己的快樂和幸福時打擊你,說你不在意物質就是阿Q精神、自我解嘲、自欺欺人;他們會在你追求高尚和美好的時候打擊你,說你的向上向善是矯情虛偽“裝”;他們會在你變得豐潤堅強的時候打擊你,說你清高、不近人情、站著說話不腰疼。
每每有人在我用手機發的微博后面評論到:用的竟然是小米?我能買得起蘋果,所以我不在意,如果我真的買不起蘋果,我真的不知道還能不能如此不在意。在你長大成人的步履維艱中,在那些打擊來臨的時候,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挺得住。
那就簡單一點兒吧,做個好人,一定會得到幸福。慨嘆好人沒好報者,仍然以做好人為手段而不是修煉,所以慨嘆時仍不是好人,沒有好報便解釋得通。真正的好報是一種心態,那樣的心本來無不滿,何處惹塵埃。
是不是看到了這樣不易的前程,你在十八歲面前躑躅徘徊?
大多數人不缺乏人生道理的教誨,缺乏的是對那些大道理的堅信,總以為自己在成長中可以走捷徑。 我和你都不屬于特別聰穎的人,幸好!那就讓我們慢慢來,這過程需要勇敢,不是和別人爭斗,是跟自己的惡劣較量;需要耐心,不是等待成功,是習慣平淡;需要寬容,不是放棄自我,是讓自我更有彈性;需要善良,不是用來標榜自己,是藉此讓自己獲得幸福。如果這是一樁必須自己完成的事,那么就連你在那里獨自苦斗,我也只能在一旁默默看著。
只是,你有沒有感覺到,我有沒有讓你感覺到,我的目光里有不同的愛,是十八年前由你的到來而生發的不同的愛。我會愛你,我當然希望你是智慧美麗幸運成功的好女孩,但即便你不是,我仍會愛你。人說,上帝不能陪伴在每個人身邊但又不忍他們缺少愛,所以創造了母親。既然上帝讓我做了你的母親,我就會愛你。這是我們的關系中我唯一能肯定的勝任,也希望這是你在未來不確定的生活中永遠能肯定的幸福。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他們致孩子 相關資料
只有經歷越多,人生的禮盒才會越沉。所有的人生機會中,成長是最寶貴的那一個。每一個成長中顛簸前行的少年、青年,或許都急需一位引路人,為自己迷茫困惑的內心指點前路,為自己疲憊消沉的身體增添能量。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匯集眾多名人父母冷靜睿智而又娓娓道來的愛的聲音,用他們真切的愛和豐富的人生智慧為孩子勾勒世界的形狀、處世的哲學、描繪人生的遠景。這本書沒有起膩的雞湯范兒,更不是勵志的興奮劑,有的只是一群經歷豐富、情感真摯、又恰好共有“名人”這一標簽的爸媽,對孩子的無私饋贈,幸運的是,這份饋贈沒有被私藏淹沒,真切地匯集在我們面前,為父、為母、為子們,靜心一讀或許能得到些什么。
很多話,越早聽到,越幸運,這本書中所寫應該能起到此作用。
——胡三刀
成長,請帶上這封信:他們致孩子 作者簡介
他們是憑真知灼見和專業精神取信于眾的各界翹楚,
他們是永遠懷揣最質樸最無私愛子之心的平凡父母,
他們難得集體發聲,這一切,都是為了孩子。
安妮寶貝:作家,著有《告別薇安》《薔薇島嶼》《素年錦時》等。
白巖松:中央電視臺主持人。
畢飛宇:作家,2011年《推拿》獲得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曹文軒:作家、北京大學教授,代表作《草房子》《青銅葵花》等。
陳志武:經濟學家、耶魯大學終身教授。
池莉:作家,代表作《來來往往》《生活秀》。
春桃:報告文學作家,代表作《中國農民調查》。
崔曼莉:作家,代表作《浮沉》,一、二部累計銷量過百萬冊。
范銘:央視欄目主編、優秀電視人。
馮唐:醫學博士、前麥肯錫全球合伙人、國企高管、作家。代表作《十八歲給我一個姑娘》《萬物生長》《北京北京》。
古典:職業規劃師、新精英生涯創始人,著有《拆掉思維里的墻》。
韓寒:作家、賽車手。
虹影:作家、詩人、美食家,代表作有長篇《好兒女花》《饑餓的女兒》《K——英國情人》《上海王》等舊上海小說系列、詩集《我也叫薩朗波》、散文集《小小姑娘》等。
黃菡:心理學專家、《非誠勿擾》嘉賓主持。
黃磊:演員、導演。
樂嘉:中國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創辦人,曾任《非誠勿擾》嘉賓主持。
李承鵬:作家,著有雜文集《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小說《李可樂尋人記》等。
劉慈欣:科幻作家,中國科幻小說的領軍人物,代表作《三體》三部曲被譽為“中國科幻文學的高峰”。
劉瑜:政治學學者,代表作《民主的細節》《送你一顆子彈》等。
錢文忠:學者、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舒婷:詩人,代表作《致橡樹》。
孫睿:作家,文風深受王朔影響,被譽為“80后王朔系最優秀的學生”。大學期間,一邊上學一邊寫《草樣年華》,出版后被網友稱為“校園文學第一奇書”。
王海鸰:作家、編劇,代表作《牽手》《中國式離婚》。
魏德圣:臺灣電影導演,代表作《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
楊紅櫻:當代兒童文學作家,代表作有《淘氣包馬小跳》系列。
袁岳: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研究和著述集中于工商管理領域的多個方向。
于丹: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代表作《于丹(論語)心得》。
張泉靈:中央電視臺新聞女主播。
張偉:《GQ》副主編兼總主筆、自媒體“世相”主編。
朱永新: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二體千字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