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財政通史(第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895461
- 條形碼:9787543895461 ; 978-7-5438-9546-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財政通史(第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 本書特色
'《中國財政通史》以豐富、準確的史料為依據,以記敘和分析中國財政的發展脈絡及其發展規律為主線,在充分吸收多年來中國財政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準確、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歷史上財政管理機構和財政管理制度的演變及其成敗得失,總結了中國歷代財政改革的經驗和教訓,論述了歷代財政對當時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從而使人們對中國財政( 從先秦到改革開放告一段落) 有了一個正確和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本書為第十卷講述了中國現代的財政史。
中國財政通史(第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 內容簡介
《中國財政通史: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第十卷 套裝上下冊)》以記敘和闡述上下五千年的中國財政的發展脈絡及其規律為主線,具有豐富的內容和突出的特點。主要內容包括:導論;收入制度改革;預算及支出管理;財政政策;預算體制等。
中國財政通史(第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 目錄
**章 緒論
**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的性質、特點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的性質
二、計劃經濟時期財政的特點
第二節 計劃經濟時期財政的地位和作用
一、計劃經濟體制對財政的影響
二、計劃經濟時期財政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的建立及面臨的任務
**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的誕生及面臨的任務
一、新中國財政誕生的政治經濟基礎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的設置與任務
三、國家財政采取措施保障軍政費用的供給
第二節 統收統支的財政管理體制的建立
一、統一財政經濟工作
二、統一財政收支管理的決定
三、統一預算管理
第三節 新的稅收制度和管理體制的建立
一、稅收管理體制的建立
二、工商稅制的建立
三、海關與關稅制度的建立
四、農業稅制的建立
第三章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財政
**節 國民經濟的恢復與財政狀況的好轉
一、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
二、抗美援朝后的財經方針
三、國民經濟的恢復與財政狀況的好轉
第二節 財政收支規模的增長與結構變化
一、財政收支規模的劇增及其原因
二、財政收入結構分析
三、財政支出結構分析
第三節 經濟恢復時期的財政管理
一、財政管理機構的設置變動
二、財政管理體制
三、預算管理
四、稅收管理
五、國營企業財務管理
六、基本建設的財務管理
七、行政事業財務管理
第四章 **個五年計劃時期的財政
**節 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及財政任務
一、過渡時期總路線對財政的要求
二、**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第二節 “一五”時期的財政收入
一、“一五”時期財政收入工作的任務
二、國營企業收入制度的改革
三、1953年工商稅制改革
四、“一五”時期的稅收政策及制度
五、“一五”時期預算收入與決算收入的比較分析
六、“一五”時期財政收入規模分析
七、“一五”時期財政收入結構分析(各項稅收分各項收入分類)
八、“一五”時期財政收入的特點
第三節 “一五”時期的財政支出
一、財政支出的重要決定
二、財政支出規模和結構的變化
三、財政支出效應分析
第四節 “一五”時期的財政管理
一、財政管理機構的變化
二、預算管理
三、稅收管理
四、財務管理制度的發展
五、財政收支平衡管理
第五章 “大躍進”與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財政
**節 “大躍進”與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財政概述
一、國民經濟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制訂與財政任務
二、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提出及其對財政的影響
三、財政在國民經濟調整中所起的作用
四、財政經濟的好轉
第二節 “大躍進”與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財政收入
一、財政收入制度的變革
二、“大躍進”和調整時期預、決算收入比較分析
三、財政收入規模分析
四、財政收入結構分析
五、預算外資金概述
第三節 “大躍進”與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財政支出
一、財政支出制度的相關變革
二、各年份財政支出規模、結構調整
第四節 “大躍進”與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財政管理
一、財政管理機構及人員的變化
二、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
三、預算管理
四、國營企業財務管理
五、基建財務管理
六、行政、文教衛生事業財務管理
七、會計制度管理
八、財政收支平衡管理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財政
**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財政的破壞和整頓
一、“文化大革命”對國家財政的破壞
二、“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對財政秩序的維護
三、林彪反革命集團滅亡后財政等工作發生轉機
第二節 “文革”時期的財政收入
一、1966-1968年的財政收入
二、1969-1971年的財政收入
三、1972-1976年的財政收入
四、“文化大革命”十年組織財政收入工作的經驗及其教訓
第三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財政支出
一、“文化大革命”時期財政支出制度的破壞與修復
二、財政支出的總量與分類
三、財政支出的分析
第四節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財政管理
一、財政管理機構的變遷
二、預算管理
三、稅收管理
四、企業財務管理
五、基本建設財務管理
六、行政事業財務管理
七、財政管理的特征
第七章 撥亂反正時期的財政
**節 撥亂反正時期的財政經濟
一、國民經濟的恢復和財政經濟狀況的好轉
二、財政經濟工作出現新的失誤
三、經濟工作指導思想的轉折
四、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第二節 撥亂反正時期的財政收支
一、財政收入規模結構的變化
二、財政收入政策的調整
三、財政支出的規模和結構
四、財政支出的新決定
第三節 撥亂反正時期的財政管理
一、財政管理機構的變遷
二、預算管理
三、稅收管理
四、財務管理
五、財政管理的特征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第十卷下》
中國財政通史(第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 節選
《中國財政通史: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史(第十卷 套裝上下冊)》: 針對1956年的問題,陳云提出了開展增產節約運動、適當壓縮基本建設的投資額、有計劃地控制社會購買力增長的速度三項措施。重點強調基本建設規模要與國力相適應,人民生活和國家建設必須兼顧,制訂計劃必須做好財政收支、信貸和物資三者的平衡。 鑒于1956年財政收支不平衡,中共中央1957年2月15日發出了《關于1957年開展增產節約運動的指示》。《指示》強調:為了緩和目前經濟生活和財政收支的緊張局面,必須適當調整1957年基本建設的規模。原定在當年的開工項目,要進行分析,重新安排,即根據物力和財力按輕重緩急重新排隊。還要求各行各業開展增產節約運動,大量節減行政部門、事業單位和企業單位的行政管理費,嚴格控制人員增加,合理調整現有機構人員,逐步改變某些不合理的工資福利制度,消滅鋪張浪費現象。 1957年2月21日,財政部召開全國財政廳(局)長會議,總結1956年的財政工作,認識到1956年的缺點主要是對預算、信貸和物資三者必須平衡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造成財政收支在平衡上發生了緊張情況。 鑒于1956年的教訓,國務院在1956年12月21日《關于編造1957年國家預算草案的指示》中強調:在支出方面,對1957年建設計劃,某些方面必須適當壓縮,以求做到既保證重點建設,又照顧人民生活的需要;在預算編造和執行過程中,要貫徹增產節約的精神,積極組織收入,大力節省支出,使1957年的國家預算收支放在充分可靠的基礎上。 ……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