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財政通史(第四卷)隋唐五代財政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895409
- 條形碼:9787543895409 ; 978-7-5438-954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財政通史(第四卷)隋唐五代財政史 本書特色
《中國財政通史》以豐富、準確的史料為依據,以記敘和分析中國財政的發展脈絡及其發展規律為主線,在充分吸收多年來中國財政史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準確、系統地闡述了中國歷史上財政管理機構和財政管理制度的演變及其成敗得失,總結了中國歷代財政改革的經驗和教訓,論述了歷代財政對當時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等方面的影響。從而使人們對中國財政( 從先秦到改革開放告一段落) 有了一個正確和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本書為第四卷講述隋唐五代時期的財政史。
中國財政通史(第四卷)隋唐五代財政史 內容簡介
《中國財政通史:隋唐五代財政史(第四卷 套裝上下冊)》以記敘和闡述上下五千年的中國財政的發展脈絡及其規律為主線,具有豐富的內容和突出的特點。 《中國財政通史:隋唐五代財政史(第四卷 套裝上下冊)》共分為六章,主要內容包括:隋朝的財政;唐朝財政管理體制的演變;唐朝財政收支結構的演變等。
中國財政通史(第四卷)隋唐五代財政史 目錄
緒論
一、王朝更迭與政局演變
二、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
**章 隋朝的財政
**節 隋朝的財政管理體制
一、中央的財政管理機構
二、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財政管理體制
第二節 隋朝的財政收支
一、財政收入
二、財政支出
第三節 隋朝“以富強而喪敗”
第二章 唐朝財政管理體制的演變
**節 唐朝前期中央集權的統收統支管理體制
一、中央集權的財政管理體制及其法制化
二、財政使職差遣與中央集權的財政管理體制
三、稅物“入京、留當州、留諸道”與中央集權的財政管理體制
四、食封管理體制的演變
第二節 安史之亂與肅、代時期財政管理體制的變動
一、財權下移
二、中央直屬財政管理體系的建立
三、中央財政的分區管理體制
第三節 唐朝后期中央與地方劃分收支的財政管理體制
一、中央財政專項收入的管理體制
二、兩稅法與新財政管理體制的建立
三、兩稅法與力役管理體制的變革
四、中央財政的三司分掌制
五、晚唐財政管理體制的崩壞
第三章 唐朝財政收支結構的演變
**節 唐朝財政收入結構的演變
一、唐朝前期的賦稅收入結構
二、肅、代時期財政收入結構的演變
三、唐朝后期財政收入結構的演變
第二節 唐朝前期財政支出結構的演變
一、軍費經常性支出的增長
二、官員俸祿支出
三、皇室支出
四、交通支出
五、行政支出
六、賑災支出
第三節 唐朝后期中央財政支出結構
一、京官與宦官俸祿支出總量的增長
二、軍隊經費的增長與戰費失控
三、賑災支出安排及其局限
四、宮廷支出的兩重性
第四章 唐朝的財政運營
**節 財政資金的運營
一、“置本息利”——官府借貸本錢的財政性運營
二、常平倉本錢的運營
三、和糴、和買與和雇
第二節 土地資源的財政運營
一、屯田、營田
二、公廨田
三、職分田
四、驛田
五、官莊、皇莊
六、逃田
第三節 財物的轉運
一、唐朝財政的轉運與財政運行的基本矛盾
二、漕運
三、州縣行綱
四、“三司綱運”
第五章 唐朝的財務審計與財政監督
**節 唐朝的財務審計
一、唐朝前期的財務審計
二、唐朝后期的財務審計
第二節 唐朝的財政監督
一、唐朝前期的財政監督
二、唐朝后期的財政監督
第六章 五代十國的財政
**節 五代的財政管理體制
一、財政中樞管理體制的演變
二、中央與地方的財權關系——以“兩稅”征收實務為例
第二節 五代的財政收入
一、兩稅及其附加稅
二、商稅
三、專賣收入
四、官營經濟收入
五、臣屬“貢獻”收入
六、其他收入
第三節 五代的財政支出
一、軍費支出
二、俸祿支出
三、行政支出
四、宮廷支出
五、救災支出
第四節 吳國、南唐財政
一、吳國財政
二、南唐財政
第五節 前蜀、后蜀財政
一、前蜀財政
二、后蜀財政
第六節 南漢、楚國財政
一、南漢財政
二、楚國財政
第七節 荊南、北漢財政
一、荊南財政
二、北漢財政
第八節 吳越、閩國財政
一、吳越財政
二、閩國財政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
《中國財政通史第四閆隋唐五代財政史下》
中國財政通史(第四卷)隋唐五代財政史 節選
《中國財政通史:隋唐五代財政史(第四卷 套裝上下冊)》: 可見宇文融擔任財政使職之后,一方面行使自己作為中央代表的權威,另一方面也有意宣揚玄宗的恩德,都具有加強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財政管理體制的作用。所以,有學者認為開元天寶年間的財政使職是作為皇權專制的工具出現的。 宇文融對財政使職制度發展的重要貢獻,在于他奏準設置判官作為使職的屬官。他先后任用過29名判官,其中有24名來自地方官員特別是縣尉。縣尉的本職在于“親理庶務,分判眾曹,割斷追催,收率課調”。這些具有地方行政管理實踐經驗的判官受宇文融的垂直指揮,分巡各地,專門從事“安輯戶口,檢責剩田”的活動,效率很高。“從制度史的視角看,目標專一、垂直管理的判官組織形態恰好彌補了原來制度中的中央與地方的脫節”。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朝聞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