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中華魂·百部愛國故事叢書-生可死耳我志長存現身民主的禹之謨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6075315
- 條形碼:9787206075315 ; 978-7-206-07531-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魂·百部愛國故事叢書-生可死耳我志長存現身民主的禹之謨 本書特色
愛國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是關系到民族盛衰、國家興亡的根本問題。一代代人愛國主義思想情操的形成,需要不斷地培養。培養愛國主義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向愛國主義的英雄人物和典范事跡學習。 《中華魂·百部愛國故事叢書·生可死耳我志長存:獻身民主的禹之謨》的出版,對于人們向英雄和先進人物學習,特別是對于在中小學生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將可提供一些生動的教材。 《中華魂·百部愛國故事叢書·生可死耳我志長存:獻身民主的禹之謨》為叢書之一,生動展現禹之謨為革命奉獻自我的精神。
中華魂·百部愛國故事叢書-生可死耳我志長存現身民主的禹之謨 內容簡介
禹之謨,民主革命黨人,同盟會會員,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實業家。1886年,20歲的禹之謨“提三尺劍,挾一卷書”游歷四方,研究西方社會政治學說,愛國憂民之心日趨強烈。戊戌變法失敗,他丟掉改良幻想,倡革命救亡之說,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中華魂·百部愛國故事叢書·生可死耳我志長存:獻身民主的禹之謨》就是講其人生經歷。
中華魂·百部愛國故事叢書-生可死耳我志長存現身民主的禹之謨 目錄
“不安分”的少年
幕游生活
抗敵立功
可貴的結論
關鍵的一步
求學日本
實業活動中的大膽嘗試
興學育才
力爭粵漢鐵路路權
反美運動的中堅
首建同盟會湖南分會
公葬英烈
痛懲封建官吏
堅持斗爭舍身忘死+
身在獄中心憂天下
慷慨捐軀
中華魂·百部愛國故事叢書-生可死耳我志長存現身民主的禹之謨 節選
《中華魂·百部愛國故事叢書·生可死耳我志長存:獻身民主的禹之謨》: “不安分”的少年1866年8月27日,禹之謨誕生在青樹坪一個亦農亦商的家庭里。 家人給這個男孩取名禹之謨,字稽亭,由于他從小就膽大頑皮,親友都親切地叫他“稽猛子”。禹之謨的祖父禹榮達,原本是一位蒙館塾師,后來棄教經商,在邵陽巖口鋪開了一個不大的山貨店,經營些小本生意,攢了些積蓄,陸陸續續在家鄉買了一些水田,將家業慢慢擴大。而他的父親禹春輝,略識文墨,以做生意為主要職業,田間的耕作和管理,則交給一些親友,農忙時雇請一些短工。由于禹春輝不大操持家事,總是沉迷于賭錢、打牌、吸食鴉片。因此,當禹之謨降臨到這個家庭的時候。祖父艱辛積存下來的一點老本,在他的父親手上基本上花光了,家境日益貧寒。他的母親劉氏,是一個善良溫柔的女子,不幸于1878年10月得了急病,因信鬼神錯過醫治機會,35歲就離開了人世。從此,12歲的禹之謨就由嬸娘撫養成人。 禹之謨出生的時候,從大的范圍來說,中國正在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自1840年鴉片戰爭起,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侵略,紛至沓來;清政府腐敗無能,媚外賣國,在戰爭中一次次失敗,簽訂了一個個不平等條約,黃金、白銀就像流水似地淌人帝國主義的腰包。封建地主階級與帝國主義互相勾結,殘酷地鎮壓人民的反抗斗爭,把中國逐步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苦難深淵。 從小范圍來說,一方面那些被曾國藩招募從軍的窮苦農民,因多年在外作戰,有的當了清政府的炮灰,有的流落在他鄉,有的則被遣散回鄉,生活異常困窘;另一方面,不少人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中升官發財,地位發生了變化。“一般縣民相率由當兵出身而發跡,從提督(同治十三年統計一百八十二人)起到哨官止,武官之多,不可勝數。”后來,這個數字又有所發展,“二品以上軍功的官吏、紳士將近一千家”,他們搜括天下財富,“擁巨資歸鄉”,橫行鄉里,瘋狂地兼并土地。曾國荃一人就“有百頃田”。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嚴重的后果:許多農民傾家蕩產,成了地主的佃戶或雇工。他們雖然起早摸黑,如牛似馬地勞動著,年頭苦到年尾,可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狠心的地主老財們,除了重租高利貸盤剝外,還經常強迫農民為他們送信、抬轎、服無償勞役。 加上封建政府的苛捐雜稅等,使得當地“啼饑蕩產,家破人亡”的情景,舉目皆是。這樣的情形,同樣影響到禹之謨這個已經日漸貧寒的家庭,使他逐漸孕育著對封建地主階級的仇恨。 “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當太平天國戰事結束后,湘鄉哥老會首領曾廣八于1867年5月與同黨童級高、賀新惠等,率眾人自寧鄉潛入境內毛田起義,當即燒毀謝征岳等豪紳的房屋數十家。湖南當局受到很大的震動,立即調集鄰近幾縣“紳團”,鎮壓了這次起義。 1870年3月,又有哥老會首領賴榮甫約其同黨張玉林、康學池等率眾起義,燒毀劣紳胡暉等的房屋,貧苦農民紛紛參加,聲勢頗為浩大。湖南巡撫劉崐調集了大批“靖勇”和鄰近各縣“紳團”,才把起義鎮壓下去。這些起義雖然都遭到失敗,但人民心目中的革命火焰是無法撲滅的。所以,禹之謨幼年時代常聽到這種故事。雖然當時他不可能有深刻的體會,但給少年禹之謨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為什么窮的這樣窮,富的這樣富?為什么財主、貪官為非作歹卻得不到懲罰,而勤勞、善良的百姓卻慘遭欺壓和屠殺?面對這貧寒的家庭和黑暗的社會,反抗的種子在他的心田里開始發芽,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就日益表現在其叛逆的行為上。 ……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我與地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