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山水賦-生成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08604
- 條形碼:9787516108604 ; 978-7-5161-086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水賦-生成史研究 本書特色
山水賦的動態誕生攜帶了豐富的美學信息,其生成史為考察中國傳統審美治思線索及其特征提供了合適的標本。由審美角度入手闡釋山水賦體文學誕生的動態過程,是基于如下邏輯完成:一方面,山水賦是賦體文學諸種題材交互共生、合力作用導引的結果,諸種題材的賦體文學在此過程中啟發了迥異的審美角度。另一方面,促進山水審美意識臻于成熟的路徑正是考量諸種題材賦作貢獻所依據的標準。 山水賦的誕生經由楚騷傳統的中介,接收先秦沉淀的繁雜的山水內涵并加以轉化。諸種賦類題材貢獻于體物審美意識的生成之途,使之成為以文學演進為表象,以中古特殊哲學、美學之思為深層邏輯,記載中國傳統審美意識和審美意識多元品格生成印痕的別樣歷史,在緣情、言志的主流詩文傳統之外,開出審美意識的自然品格。
山水賦-生成史研究 內容簡介
山水賦的動態誕生攜帶了豐富的美學信息,其生成史為考察中國傳統審美治思線索及其特征提供了合適的標本。由審美角度入手闡釋山水賦體文學誕生的動態過程,是基于如下邏輯完成:一方面,山水賦是賦體文學諸種題材交互共生、合力作用導引的結果,諸種題材的賦體文學在此過程中啟發了迥異的審美角度。另一方面,促進山水審美意識臻于成熟的路徑正是考量諸種題材賦作貢獻所依據的標準。山水賦的誕生經由楚騷傳統的中介,接收先秦沉淀的繁雜的山水內涵并加以轉化。諸種賦類題材貢獻于體物審美意識的生成之途,使之成為以文學演進為表象,以中古特殊哲學、美學之思為深層邏輯,記載中國傳統審美意識和審美意識多元品格生成印痕的別樣歷史,在緣情、言志的主流詩文傳統之外,開出審美意識的自然品格。
山水賦-生成史研究 目錄
導論
**節 山水賦義界之厘定及其審美質素之說明
第二節 山水賦研究況貌之回溯
第三節 研究思路及框架
第四節 研究角度與方法之甄別
上編
**章 先秦“山水”含義流變探源(一):對《周易》、《山海經》、
《詩經》的考察
**節 “類”之運思與“觀物取象”審美觀照方式:
《周易》卦象山水內質分析
第二節 山川參悟與審美觀照:《山海經》山水內質分析
第三節 言志緣情的觸媒:《詩經》山水內質分析
第四節 結語
第二章 先秦“山水”含義流變探源(二):楚辭傳統的導引之功
**節 楚辭傳統的確立及其主題
第二節 楚辭傳統審美意識變遷與賦體文學運動
第三節 《楚辭》文學地理中的山水審美質素
第四節 結語
下編
第三章 從靜態體物到暢游舒懷的審美嬗變——中古詠物賦、宴游賦與紀行賦的考察
**節 近身物什的靜態展示
第二節 苑囿園林中的流連觀物
第三節 山水行途的顯志述懷
第四節 結語
第四章 由外而內的隱逸進路中山水自然審美品格的提升之途
**節 魏晉隱逸文化分期及其特征
第二節 隱逸賦對體物審美意識的開拓
第三節 結語
第五章 玄理對體物審美質素的促發
**節 玄言賦承載玄理的方式
第二節 玄言賦貢獻的體物審美新質
第三節 結語
第六章 展望:中古語言文學觀及審美經驗發展的佛禪理路
**節 中古佛經翻譯中的語言觀及審美意識線索
第二節 中古佛經受容中的語言文學觀及審美意識線索
第三節 結語
參考文獻
山水賦-生成史研究 作者簡介
孫旭輝(1979— ),女,河南許昌人,浙江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浙江樹人大學人文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美學與文論。已在《文學評論》、《學術月刊》、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先后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浙江省教育廳年度規劃課題等科研項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