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255167
- 條形碼:9787511255167 ; 978-7-5112-5516-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 本書特色
資深學者+資深設計+資深出版人強強聯手,傾情力推的這部學術史上不朽的名著、經典好書,值得收藏,值得研讀,值得推廣。
《西方哲學史(全新譯本 增補修訂版)》是梯利在康奈爾大學教書時編寫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書一經出版,立即被哲學界奉為名著。在這之前,無論中西方,鮮有像樣的哲學史專著,即使大學里的哲學系也是為各家哲學流派所控制,很少講授現代意義的哲學史課程?梢哉f梯利的這本書開創了哲學史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哲學史編寫的范本。在它以后,卷軼繁多的哲學史才開始陸續出現。我們讀這本書,是因為梯里開創了一門學科——以前的哲學史類書籍,充其量只是“歷史上的哲學”,只是羅列了歷史上的一些哲學家,以及他們提出過的觀點,至于他們的內在聯系,著墨不多。梯利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他認為哲學史必須力求把每一種宇宙觀放在它適當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把它同它過去、現在和將來,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會的和宗教的因素聯系起來,系統而有機地加以詮釋、解析。因此可以說,梯利的著作是這樣一部著作:他以哲學史家的遠見卓識,生動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古希臘、中世紀、近代哲學的發展歷程,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是我們閱讀歷史、研習東西方文化、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必讀之書。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 內容簡介
《西方哲學史(全新譯本 增補修訂版)》是一部講述西方哲學發展歷程的著作,其雛形為梯利教授在大學任教時的講義!段鞣秸軐W史(全新譯本 增補修訂版)》分為希臘哲學、中世紀哲學、近代哲學三編。往下又劃分為自然哲學、知識和行為問題、重建時期、倫理運動、宗教運動、基督教和中世紀哲學的古典來源、經院哲學的形成期、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英國經驗主義的開端、歐洲大陸的唯理論、啟蒙運動哲學、康德的批判哲學、德國的唯心主義、黑格爾之后的德國哲學、法國和英國的哲學、法對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等二十篇。篇下設章,講述更為具體。文后附原書索引,便于讀者檢索細目。全書接近七十萬字,是一部規模宏大、邏輯嚴謹、公正客觀的哲學史著作。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 目錄
**篇 自然哲學
**章 早期希臘思想的起源和發展
**節 希臘哲學史
第二節 環境
第三節 政治
第四節 文學
第五節 希臘哲學的宗教起源
第六節 希臘哲學概論
第二章 前智者派的哲學發展
第三章 實體問題
**節 泰勒斯
第二節 阿那克西曼德
第三節 阿那克西米尼
第四節 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學派
第四章 變化問題
**節 永恒與變化
第二節 赫拉克利特
第三節 埃利亞學派
第五章 質的理論
**節 變化之謎的解決
第二節 恩培多克勒
第三節 阿那克薩戈拉
第六章 量的理論
**節 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
第二節 形而上學和宇宙論
第三節 心理學和認識論
第四節 神學和倫理學
■第二篇 知識和行為問題
第七章 智者時期
**節 思想的進步
第二節 希臘的啟蒙時期
第三節 智者派
第八章 蘇格拉底和蘇格拉底學派
**節 蘇格拉底的問題
第二節 蘇格拉底的方法
第三節 蘇格拉底的倫理學
第四節 蘇格拉底學派
■第三篇 重建時期
第九章 柏拉圖
**節 柏拉圖和他的問題
第二節 辯證法或者認識論
第三節 科學的等級
第四節 理念學說
第五節 自然哲學
第六節 宇宙論
第七節 心理學
第八節 靈魂不朽說
第九節 倫理學
第十節 政治學
第十一節 柏拉圖的歷史地位
第十二節 柏拉圖學派
第十章 亞里士多德
**節 亞里士多德的問題
第二節 哲學和科學
第三節 邏輯學
第四節 形而上學
第五節 四因
第六節 目的論
第七節 物理學
第八節 生物學
第九節 心理學
第十節 倫理學
第十一節 政治學
第十二節 亞里士多德的天才和影響
第十三節 后亞里士多德哲學
■第四篇 倫理運動
第十一章 概論
第十二章 伊壁鳩魯學派
**節 主要問題
第二節 邏輯學和認識論
第三節 形而上學
第四節 心理學
第五節 倫理學
第六節 社會和政治哲學
第十三章 斯多葛主義
**節 芝諾和他的學派
第二節 邏輯學和認識論
第三節 形而上學
第四節 宇宙論
第五節 心理學
第六節 倫理學
第七節 政治學
第八節 宗教
第九節 希臘倫理學概要
第十四章 懷疑論和折中主義
**節 懷疑論學派
第二節 懷疑論學派的學說
第三節 晚期懷疑論
第四節 折中主義
■第五篇 宗教運動
第十五章 猶太—希臘哲學
**節 哲學和宗教
第二節 猶太—希臘哲學的開端
第三節 斐洛
第十六章 新柏拉圖主義
**節 新柏拉圖主義的畢達哥拉斯來源
第二節 新柏拉圖主義
第三節 普羅提諾
第四節 晚期新柏拉圖主義
第五節 雅典學校的關閉
第二編 中世紀哲學
■第六篇 基督教和中世紀哲學的古典來源
第十七章 向中世紀哲學的過渡
**節 中世紀的劃界
第二節 教父時期
第十八章 基督教的開端
**節 早期基督教
第二節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
第十九章 基督教神學的發展
**節 早期神學
第二節 諾斯替教
第三節 護教者
第四節 護教者的學說
第五節 邏各斯學說
第六節 自由意志和原罪
第二十章 基督教和古典哲學
**節 基督教作為信條
第二節 亞歷山大學派
第三節 尼西亞信經
第四節 圣奧古斯丁的背景
第二十一章 圣奧古斯丁
**節 認識論
第二節 神學
第三節 惡的問題
第四節 心理學
第五節 倫理學
第六節 自由意志
第二十二章 經院哲學的性質和問題
**節“經院哲學”的含義
第二節 經院哲學的問題
第三節 信仰和理性的關系
第四節 意志和理智的關系
第五節 共相問題
■第七篇 經院哲學的形成期
第二十三章 約翰·司各脫·愛留根納:新柏拉圖主義的復興
**節 信仰和知識
第二節 泛神論
第三節 神秘主義
第二十四章 關于共相的爭論的開端
**節 早期經院哲學家
第二節 羅瑟林的唯名論
第三節 實在論的意義
第二十五章 坎特伯雷的安瑟倫:**個經院哲學的思想綜合
**節 上帝存在的證明
第二節 安瑟倫的同時代人
第二十六章 彼得·阿伯拉爾和12世紀的經院哲學
**節 沙特爾學派
第二節 箴言集派
第三節 索爾茲伯里的約翰
第二十七章 12世紀反經院哲學的傾向
**節 神秘主義
第二節 泛神論
第二十八章 不安的征兆
**節 經院哲學的反對者
第二節 學術組織
第三節 發現亞里士多德
■第八篇 經院哲學的成熟期:13世紀
第二十九章 阿拉伯哲學
**節 希臘來源
第二節 相互矛盾的學派
第三節 理性主義者
第四節 東方哲學的衰落
第五節 西班牙學派
第六節 猶太哲學
第三十章 亞里士多德的影響
**節 經院哲學和亞里士多德
第二節 奧古斯丁的神學
第三節 大阿爾伯特
第三十一章 圣托馬斯·阿奎那:經院哲學的巔峰
**節 哲學和神學
第二節 認識論
第三節 形而上學
第四節 神學
第五節 心理學
第六節 倫理學
第七節 政治學
第八節 圣托馬斯的追隨者
第三十二章 反經院哲學的傾向:神秘主義、泛神論和自然科學
**節 神秘主義
第二節 邏輯學
第三節 自然科學
第四節 雙重真理學說
第五節 雷蒙德·盧利
■第九篇 經院哲學的衰落期:13世紀之后
第三十三章 約翰·鄧斯·司各脫
**節 反對圣托馬斯
第二節 信仰和知識
第三節 共相學說
第四節 神學
第五節 心理學
第六節 上帝和道德律
第三十四章 唯名論的復興
**節 奧卡姆的威廉
第二節 唯名論與實在論
第三節 奧卡姆的追隨者
第三十五章 14世紀的神秘主義
**節 正統和異端的神秘主義者
第二節 ?斯卮髱
第三十六章 世俗主義和自由思想的發展
**節 中世紀的理性主義
第二節 國家主義的興起
第三節 異端傾向
第四節 自由探索的精神
第三編 近代哲學
■第十篇 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
第三十七章 新啟蒙運動
**節 理性和權威
第二節 人文主義
第三十八章 新哲學
**節 柏拉圖主義
第二節 庫薩的尼古拉
第三節 真正的亞里士多德
第四節 科學、哲學和邏輯學的革新
第三十九章 自然哲學和自然科學
**節 神秘主義
第二節 自然哲學
第三節 科學運動
第四十章 喬爾丹諾·布魯諾和托馬索·康帕內拉
**節 布魯諾
第二節 康帕內拉
第四十一章 新的國家理論;宗教哲學;懷疑論
**節 經院主義的國家理論
第二節 馬基雅維利
第三節 新政治學
第四節 近代國家的演變
第五節 切爾伯里的赫伯特的自然宗教
第四十二章 宗教改革
**節 宗教改革的精神
第二節 新教的經院哲學
第三節 雅各布·波墨的神秘主義
第四十三章 近代哲學的精神
**節 近代的特征
第二節 經驗主義和唯理論
■第十一篇 英國經驗主義的開端
第四十四章 弗蘭西斯·培根
**節 科學的改造
第二節 歸納法
第三節 哲學綱要
第四節 人的哲學
第五節 形而上學和神學
第六節 經驗主義者培根
第四十五章 托馬斯·霍布斯
**節 目標和方法
第二節 認識論
第三節 形而上學
第四節 心理學
第五節 政治學
■第十二篇 歐洲大陸的唯理論
第四十六章 勒奈·笛卡爾
**節 笛卡爾的問題
第二節 科學的分類
第三節 知識的方法和標準
第四節 上帝存在的證明
第五節 真理和錯誤
第六節 外部世界的存在
第七節 身心關系
第八節 情感心理學
第九節 天賦觀念理論
第四十七章 笛卡爾的后繼者
**節 笛卡爾哲學的困難
第二節 偶因論
第三節 阿諾德·海林克斯
第四節 馬勒伯朗士的唯心主義
第五節 帕斯卡爾的神秘主義
第六節 貝爾的懷疑論
第四十八章 本尼迪克特·斯賓諾莎
**節 唯理論
第二節 方法
第三節 普遍實體
第四節 上帝的屬性
第五節 樣態學說
第六節 人的心靈
第七節 認識論
第八節 理智和意志
第九節 倫理學和政治學
第十節 對上帝的理智的愛
■第十三篇 英國經驗主義的發展
第四十九章 洛克
**節 洛克的問題
第二節 知識的起源
第三節 知識的性質和有效性
第四節 知識的界限
第五節 形而上學
第六節 倫理學
第七節 自由意志
第八節 政治哲學
第九節 教育理論
第五十章 洛克的影響
**節 洛克的影響范圍
第二節 神學影響
第三節 感覺主義和聯想主義
第四節 倫理學理論
第五節 經濟學理論
第五十一章 喬治·貝克萊
**節 貝克萊的問題
第二節 拒絕抽象觀念
第三節 存在即被感知
第四節 精神世界
第五節 對反駁的答復
第六節 關于觀念、精神和關系的知識
第七節 反駁二元論、無神論和懷疑論
第五十二章 大衛·休謨
**節 休謨的問題
第二節 人性的科學
第三節 知識的起源
第四節 因果關系
第五節 知識的有效性
第六節 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
第七節 否定心靈實體
第八節 自由和必然
第九節 上帝
第十節 唯意志論與反理智主義
第五十三章 英國理性主義的回應
**節 劍橋柏拉圖主義
第二節 蘇格蘭常識學派
■第十四篇 德國理性主義的發展
第五十四章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
**節 萊布尼茨之前的德國文化
第二節 面臨的問題
第三節 力的理論
第四節 單子論
第五節 神學
第六節 倫理學
第七節 邏輯和知識論
第五十五章 萊布尼茨的后繼者
**節 克里斯蒂安·沃爾夫
第二節 神秘主義和浪漫主義
■第十五篇 啟蒙運動哲學
第五十六章 十八世紀
**節 伏爾泰
第五十七章 啟蒙運動的進展
**節 英國的啟蒙運動
第二節 德國的啟蒙運動
第三節 唯物主義與進化論
第四節 科學中的進步
第五節 讓·雅克·盧梭
■第十六篇 伊曼努爾·康德的批判哲學
第五十八章 伊曼努爾·康德
**節 康德對其前輩的繼承
第二節 康德的問題
第三節 知識問題
第四節 先驗方法
第五節 對經驗的初步分析
第六節 感官知覺理論
第七節 知性理論
第八節 判斷的有效性
第九節 自我意識的統一體
第十節 關于物自體的知識
第十一節 形而上學之不可能
第十二節 形而上學在經驗中的用途
第十三節 目的論在自然中的用途
第十四節 理性和道德神學的實踐用途
第十五節 倫理學
第五十九章 康德的后繼者
**節 康德引發的問題
第二節 唯心主義和物自體
第三節 赫爾德
第四節 雅科比
■第十七篇 德國唯心主義
第六十章 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
**節 后康德哲學
第二節 費希特的原則
第三節 知識科學的方法和目的
第四節 關于自我的知識
第五節 外部世界
第六節 客觀唯心主義
第七節 道德哲學
第八節 新唯心主義和浪漫主義
第六十一章 謝林
**節 自然哲學
第二節 心靈哲學
第三節 邏輯與直覺
第六十二章 弗里德里!な┤R爾馬赫
**節 宗教哲學
第二節 知識與信仰
第三節 上帝、世界和個人
第六十三章 黑格爾
**節 黑格爾及其前輩
第二節 哲學問題
第三節 辯證方法
第四節 思維與存在
第五節 邏輯與形而上學
第六節 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
第七節 權利哲學
第八節 藝術、宗教和哲學
第九節 黑格爾學派
■第十八篇 黑格爾之后的德國哲學
第六十四章 約翰·弗里德里!ず諣柊吞
**節 反對黑格爾主義
第二節 實在論哲學思想
第三節 形而上學
第四節 心理學
第五節 價值科學
第六十五章 叔本華
**節 作為意志和觀念的世界
第二節 自然和人的意志
第三節 悲觀主義
第四節 同情和自我否定的倫理學
第五節 哈特曼的無意識哲學
第六十六章 尼采
**節 尼采的前輩
第二節 權力意志
第三節 永恒輪回
第四節 對基督教的攻擊
第五節 理性的功用
第六節 形而上學和認識論
第七節 尼采的影響
第六十七章 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
**節 對思辨哲學的反動
第二節 唯物主義
第六十八章 德國唯心主義的復興
**節 新康德主義
第二節 批判主義的復興
第三節 洛采
第四節 費希納
第五節 馮特
第六節 價值哲學
第七節 文德爾班
第八節 奧鏗
■第十九篇 法國和英國的哲學
第六十九章 法國實證主義及其反對者
**節 對感覺主義的反動
第二節 圣西門
第三節 孔德
第四節 唯心主義對抗實證主義
第五節 雷諾維葉
第六節 富耶
第七十章 蘇格蘭的唯理論哲學
**節 惠威爾
第二節 漢密爾頓
第七十一章 穆勒的經驗主義
**節 經驗主義與實證主義
第二節 科學與社會改革
第三節 邏輯
第四節 歸納推理
第五節 歸納推理的保證
第六節 因果律
第七節 拒絕先驗真理
第八節 外部世界和自我
第九節 心理科學和道德科學的改良
第十節 心理決定論
第十一節 品格學
第十二節 社會科學
第十三節 倫理學
第七十二章 斯賓塞的進化論
**節 關于知識的理想
第二節 知識的相對性
第三節 力的持久性
第四節 心靈與物質
第五節 進化的規律
第六節 生物學
第七節 心理學
第八節 外部世界
第九節 倫理學
第十節 政治學
第七十三章 英美的新唯心主義
**節 德國唯心主義的影響
第二節 托馬斯·希爾·格林
第三節 F.H.布拉德雷
第四節 羅伊斯
■第二十篇 反對理性主義和唯心主義
第七十四章 浪漫主義對理性主義的反抗
**節 反理智主義的功績
第二節 對理性的緘默訴求
第三節 極端理性主義的危險
第四節 反對整塊宇宙
第五節 理智和直覺
第七十五章 德國的存在主義
**節 基爾克郭爾的發現
第二節 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的存在主義
第三節 存在主義的意義
第七十六章 科學虛構主義和約定論
**節 馬赫
第二節 阿芬那留斯
第三節 費英格
第四節 彭加勒的約定主義
第五節 近期實證主義潮流
第七十七章 實用主義
**節 皮爾士的實用主義原則
第二節 詹姆斯的實用主義
第三節 杜威的工具主義和實驗主義
第七十八章 柏格森的直覺主義
**節 理智與直覺
第二節 形而上學
第七十九章 德國現象學的發展
**節 布倫塔諾的意向性心理學
第二節 梅農的客體理論
第三節 胡塞爾的現象學
第八十章 近代英國實在論
**節 G.E.摩爾
第二節 伯特蘭·羅素
第三節 薩繆爾·亞歷山大
第四節 A.N.懷特海
第八十一章 近期的美國實在論
**節 新實在論
第二節 批判實在論
索引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 節選
公元前6世紀宗教情感的復興激發了希臘人的才智,這一復興應當歸于一種類型的崇拜,這一崇拜與對奧林匹亞諸神的頌揚相比,更多地起源于平民的謙卑性質。雖然荷馬的詩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本地的神祇,希臘人崇拜奧林匹亞諸神,并同他們站在一起,但本地神祇在人們同土地的抗爭中表現出了強大的力量。實際上,與貴族神話中的神祇相比,這些神祇享有更為重要的儀式上的重要性。他們保留著以前的特征,甚至奧林匹亞諸神的名字也開始依附于他們。他們現在獲得了承認。從公元前8世紀希臘殖民地擴張就開始的政治和經濟變化達到一定程度,這被專家們用來證明“階級沖突”這一表述實際應用的合理性。新的宗教狂熱是更加廣泛的平民階層權力日益增長的標志。當大量的鄉村人因為經濟變化而離開農村時,一種原來在鄉村的崇拜形式就進入到城市;通常君主將對這些新神祇的崇拜作為一種煽動方式加以鼓勵,這已成為當時的一個特征。狄俄尼索斯,一個具有野蠻一面的色雷斯神祇,對他的崇拜是在希臘鄉村的一次歸化后被引入雅典的,他迅速在阿波羅的祭司那里受到了歡迎。得墨忒耳,一個希臘本土鄉村的女神,也迅速被同化為奧林匹亞的神祇。對狄俄尼索斯的崇拜處于宗教復興的狂熱一面的核心。像其崇拜以艾留西斯為中心的得墨忒耳一樣,狄俄尼索斯與春天大地的復蘇聯系在一起,以神祇死后的復活或者消失后的回歸作為象征。在阿提卡,狄俄尼索斯作為酒神而受到崇拜,而得墨忒爾則作為豐收女神受到崇拜。對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在不同地方會有所不同,但是它們都有相同的核心儀式:神秘儀式。新教徒通過這一儀式而被認為實現了與神祇合一,而這一神秘儀式在整個希臘廣泛散播。
除了包含神秘儀式〔這一希臘術語的拉丁語形式后來成了我們使用的詞語“圣禮”(sacrament)〕的神秘崇拜外,這一崇拜還存在著公共和官方形式。在狄俄尼索斯崇拜的情形中,神秘儀式通常具有狂歡的特征,但是經過了修改以便更易于被市民接受;眾所周知,實際上與對狄俄尼索斯的公共崇拜相聯系的慶祝活動與阿提卡戲劇的演變有很大關系。對狄俄尼索斯的崇拜儀式和與奧菲斯這一名字有關的狄俄尼索斯宗教混合起來,從而經歷了進一步的修正。奧菲斯是一個神話中的色雷斯歌手,他用里拉琴演奏,不僅使人和動物著迷,也令神祇著迷。奧菲斯希望用他令人愉快的音樂說服冥王的王后讓他的愛人復生,但是*后卻被狄俄尼索斯狂暴的女祭司撕成碎片。這樣他就被等同于這一神祇,在一個狄俄尼索斯神話的奧菲斯式版本中,狄俄尼索斯也在重生之前被撕成碎片。
這一奧菲斯式影響在狄俄尼索斯運動中與其背景相比具有更少的原始性,在與神祇合一而追求永恒的努力中,這一影響包含了倫理要素。我們已經注意到,狄俄尼索斯崇拜是如何通過接受城市的平民生活而失去了很多原始特征的。奧菲斯運動代表了對這一宗教運動的一個進一步的加工,因此很容易理解為什么一位專家認為奧菲斯是被馴服和穿上衣服的狄俄尼索斯。
在公元前6世紀的宗教復興中,能夠在哲學中追溯的大多數影響可以被認為是奧菲斯教的影響。在這些影響中首先是奧菲斯教靈魂學說的影響,特別是畢達哥拉斯兄弟會所接受的奧菲斯教的修正形式。奧菲斯教相信靈魂的輪回,靈魂被認為是不朽的,從神圣狀態經歷*初的下降,在接下來的轉世化身中,靈魂又努力回到神圣狀態。這一倫理上的關注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狄俄尼索斯教將重點放在大地的復蘇上。在畢達哥拉斯的著作中,通過將靈魂原則等同于心靈,在稍晚的阿那克薩戈拉的類似傾向中,他們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所堅持的觀點鋪平了道路,后兩人所持觀點涉及到神性原則的理智特征和這一特征與人類靈魂的聯系。
從總體上看,公元前6世紀的宗教復興并沒有為哲學提供教條式的預設,反而為宗教虔誠導向的思想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畢達哥拉斯學派、巴門尼德及赫拉克利特的哲學都顯示了與其同時代宗教生活的一致性,而沒有反思宗教生活的直接影響。這些哲學家用熱情和個人品質在表達自己,這讓人想起同時代的詩人埃斯庫羅斯和品達,人們也可以說公元前6世紀宗教生活的*好例證出現在這些哲學家和詩人的著作中,而不是出現在神話崇拜中。
此處所提及的三種哲學都意識到了米利都學派自然哲學的背景,這種哲學雖然涉及到“神”,卻首先對呈現在感官感知中的物質和事物充滿空間的方面感興趣。畢達哥拉斯學派、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保留了米利都學派的唯理論;他們就像米利都學派的“自然哲學家”,但是他們更多強調了對神的理解。畢達哥拉斯學派對宇宙論感興趣,這在柏拉圖那里得到響應,但是他們學說的核心是關于“一”或者“單一”(monad)的觀念,按照他們說的神秘主義,各種各樣的可見物體從“一”中產生;統治這個不完善現象世界的存在的理性匯集在這個“一”的本質中。而且,既然所有的存在都從“一”中產生,就必須回到“一”中,可見世界受到貶損,所有的價值和完善都歸于這個“一”。很明顯,此處與奧菲斯教義中關于靈魂從*初的神圣狀態下降的表述是相似的。奧菲斯教的情感主義在這里被進一步遏制,他們把更大的重要性分配給對理論意義上的智慧的追求,理論是對理性和永恒真理的沉思;但同時奧菲斯教的實質洞見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觀點中保存下來。
對于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來說,神性原則也被認為是“一”,這種一神論傾向在晚期希臘哲學中非常重要。巴門尼德將變化的因而是虛幻的感知世界和實在世界區分開來,實在世界是不變的和神圣的存在,可以通過理性的洞察而達到。他將關于這一神圣實在的知識稱為真理之路,用通過神啟得來的贊美和虔誠的措辭來表述他對真理之路的體驗。各種各樣變化的事物如果可以描述,則完全是虛幻的,只能經由被命名為意見之路的宇宙論來把握,在其中“沒有真的信念”。真理之路和意見之路這一區分的倫理特征就是奧菲斯教對靈魂的神圣狀態和下降狀態所作的區分。
赫拉克利特的學說也堅持了前述觀點中的一神論和唯理論預設,雖然他沒有貶損感覺世界。他將一個基本的和神圣的原則等同于火。靈魂實體,或者自然通過量度或者理性而得到限定,理性使得可見世界永不停息的所有變化都成為一種交換,因為理性使得所有的對立面保持和諧。赫拉克利特顯然反對許多騙子的活動,這些騙子利用了神話崇拜的流行;但是他晦澀難懂的表述無疑具有一種宗教特征,他當然也對他的出生地伊奧尼亞發展出的*早的科學性沒有興趣。
……
西方哲學史-增補修訂版 作者簡介
弗蘭克·梯利(Frank Thilly),美國著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曾任教于密蘇里州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和康乃爾大學。在大學講授哲學史多年。著有《西方哲學史》《倫理學導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