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一家一個天-牟家疃村的文化變遷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330309
- 條形碼:9787533330309 ; 978-7-5333-3030-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一家一個天-牟家疃村的文化變遷研究 本書特色
我愿天下人都當到農村里看看什么是生根的生命,什么是在其自己的生命,什么是真理的見證者,仔細印證一番,對照一番,從頭想想,重新作一個有本有根的人,從這里建立自己為一個有本有根的政治家、思想家與事業家。如是,中國方算上了路。 ——牟宗三
一家一個天-牟家疃村的文化變遷研究 內容簡介
《一家一個天:牟家疃村的文化變遷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華北鄉村傳統文化的近現代轉型研究:以山東為例》的一部分,由筆者經過5年的努力得以完成。筆者自幼生活在中國西北的鄉村,對鄉村有天然的親切感,也對鄉村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后來進入大學學習后,也比較關注中國農村的問題,并且閱讀過一些相關著作。在此,筆者不想做冗長的學術史研究回顧。
一家一個天-牟家疃村的文化變遷研究 目錄
**章 自然生態與人文背景
**節 周邊的地理及人文環境
一、周邊地理人文環境
二、村落地理人文環境
第二節 村莊的傳說與記憶
一、“牟家疃”村名的由來
二、村民記憶中的大事
第二章 村落的政治、經濟與社會
**節 村落組織結構的演變
一、動蕩時代的組織結構狀況
二、集體化時代的組織結構狀況
三、當代村政的尷尬
第二節 社會經濟與生活環境狀況
一、人口與職業狀況
二、經濟狀況
三、生活環境狀況
第三節 日常生活的變化
一、衣
二、食
三、住
四、行
第三章 家族變奏曲:以牟氏為主的考察
**節 村落里的家族
一、村落各姓氏的緣起
二、“沾親帶故”的家族間關系
三、家族與村落的組織結構
第二節 牟氏家族
一、牟氏家族源流考
二、牟氏家族的興旺與擴張
三、墓地、族譜與祠堂
四、當下的家族文化重建
第四章 村落文化:現實面對歷史的尷尬
**節 村落學校教育的變遷
一、早期的學校教育
二、新中國成立后和集體化時代的學校教育
三、當今鄉村學校的萎縮
四、村民教育狀況的粗略統計
……
第五章 日常生活:信仰與習俗
第六章 結語:村落文化傳統及其思考
附錄一 牢記過去苦珍惜今日甜
附錄二 這里永遠是春天
附錄三 鄉村文化調查問卷
參考文獻
后記
一家一個天-牟家疃村的文化變遷研究 節選
第二節 村莊的傳說與記憶 一、“牟家疃”村名的由來 牟家疃,顧名思義,即牟氏家族的疃,疃就是村莊的意思。其實,四百多年前,牟家疃村不是這個名字,而是“楊劉村”,楊姓和劉姓為村中大戶。后來劉姓興旺,時稱萬馬劉家,楊姓被擠走,遷至東南處建楊家村,后稱南榆疃。那么,“楊劉村”是怎么變成“牟家疃”的呢? 明洪武三年(1370),湖北省公安縣籍人牟敬祖,奉朝廷圣命來到山東登州府棲霞縣出任主簿,因替南榆疃楊家平反了一件冤假錯案,有恩于楊氏,卸任后便被楊氏接到家中居住了兩個多月。正欲啟程,卻一病三年,花光了所有積蓄,無錢歸楚,便落戶南榆疃,遂成為公安籍牟氏家族一世祖先。此后,牟敬祖靠給楊家看山、開荒種點地,砍柴賣柴為生。后來,楊家把女兒許配給牟敬祖的孫子牟進,生子牟慶,待長大成人,一家三口遷到了楊劉村。因家境貧寒,沒有文化,此后一連四代人,全部淪為萬馬劉家的佃戶。七世牟時俊,生八子,他看到子孫興旺,感到牟家有望,便想振興家族。過去人們相信“要想家族好,需把風水找”。牟時俊找風水先生尋到一塊風水寶地——澇洼都子,這塊地本來是劉家的,牟時俊是劉家的羊倌,他以自己已經給劉家當了幾十年的羊倌為由,向劉老太爺求情給在劉家做了一輩子老媽子的母親要一塊葬身之地,于是牟劉兩家立了“出讓”契約,“澇洼都子”歸于牟家。母親去世后,牟時俊就把她葬在那里。后來,劉家才知道牟時俊把他家的風水寶地弄走了,于是,起訴到縣公堂,說牟家搶占了他的土地做塋地。縣官每次過堂,均不等驗契約,就判牟時俊遷墳,不遷就打板子。但牟時俊始終不認輸,死活不遷墳。為了防備劉家掘墳,牟時俊又在墳旁搭起了一間小屋住了下來,晝夜看護。兩家的官司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將近十年。 據說,新任的知縣會看麻衣相,他看到牟時俊相貌堂堂,有貴人之相,再想十年來牟時俊屢判屢不服判,認定此人不可等閑視之。另外,新知縣又收受了牟時俊一件傳說是成精的山老鼠做的棉襖領子。這樣重審此案,結論就不再是牟時俊搶占劉家的土地,而是劉家轉讓的,并且驗了契約。 牟劉兩家官司結束,知縣告訴牟時俊,他的兒子多有官相,應教子讀書,方能興家。牟時俊把全家20余口人,除了幼兒以外,劃分成了兩個組。一個組以妻子李氏為首,帶領四個兒媳婦,以織布為業,維持全家人的生計。老四牟道遠看到父親年老不能干活了,便決定自己棄儒,協助完成做工,確保全家人的生活,實現父親的讀書興家的宏偉計劃。第二組,其他兄弟七人還有幾個子侄,共計十余人,由老大牟道南做教師。就這樣,牟道南一邊自學,一邊教著六個兄弟和眾子侄在家中開起私塾,發奮讀書。 ……
一家一個天-牟家疃村的文化變遷研究 作者簡介
侯風云,祖籍甘肅武威。2006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魯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民國城市史和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學術專著《傳統、機遇與變遷——南京城市現代化研究(1912-1937)》(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發表學術論文十余篇。 徐冰,祖籍四川遂寧。1991年畢業于新疆喀什師范學院體育系,獲教育學學士學位。現為魯東大學圖書館館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