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唐.褚遂良大字陰符經-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917
- 條形碼:9787548025917 ; 978-7-5480-259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褚遂良大字陰符經-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褚遂良與《大字陰符經》
文師華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唐代貞觀初年褚遂良出任秘書省秘書郎,貞觀十年(636)遷起居郎。貞觀十二年,大書法家虞世南逝世,魏徵把褚遂良推薦給太宗,太宗即刻命他為“侍書”,后升為中書令。唐高宗時,褚遂良被封為河南縣公,故世稱“褚河南”。
褚遂良的學書過程大致可分為前后二期,前期大約從他入唐前至初唐。這一時期,他先從北方書風入手,他曾向史陵學書,以后又兼學歐、虞。其結體、間架有不少方面似歐陽詢,用筆近虞世南,并時而流露出漢魏隸法的古意。《伊闕佛龕碑》是現存可靠的褚遂良*早的書法作品,此碑字大逾3.3厘米,在楷隸之間,方整寬博,甚為工巧。
褚遂良后期大約可以定在貞觀二十年(646)以后。從這個時期的作品看,北方書風的痕跡在其書體中漸次淡化,而一種新巧的融合南北書風的書體正在逐漸形成,其書風逐步傾向于圓轉華美,寬博疏朗,用筆則由方向圓過渡。那么這種由北而南的契機何在?當是李世民登基后對“王書”的提倡。
褚遂良的書法熔學帖學碑于一爐,匯南北書風為一體。《唐人書評》說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間玉潤,法則溫雅,美麗多方。”他的書法代表作有《雁塔圣教序》、《大字陰符經》等。
《大字陰符經》,墨跡本,紙本,楷書。96行,共461字。此帖原作現由葉公超后人寄藏在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博物館中。此卷所書《陰符經》,又稱《黃帝陰符經》,是道家的重要經典,全經分上、中、下三篇,僅四百多字,主張“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按自然規律處理人事,具有豐富的辯證思想。
關于此卷是否為褚遂良真跡,歷來多有爭論。當代徐無聞先生對此有詳細的考證,認定是偽作;而沈尹默和潘天鷹則認定《大字陰符經》是真跡無疑。值得一提的是,爭論雙方均對此卷的藝術價值給予極高的評價。
此卷用筆豐富,有方有圓,有藏有露。起筆多用側鋒取勢,行筆一波三折。點畫粗細輕重,極盡變化。用筆中,時時透露出行書筆致,又帶有隸書的波磔意趣,書寫節奏既流暢又從容。橫、豎、撇、捺等主要筆畫,婉美多姿,擺布自由,具有一種特殊的靈活性和流動感。此卷結體方中帶扁,中宮寬博,松而不散。筆畫之間,欹側俯仰,相迎相讓,而不失重心。此卷章法,縱成行,橫成列,整齊中富有變化。如:“之”、“天”、“人”等字,多次重復出現,在筆畫和結體的安排上姿態各異,使整篇章法整齊而不呆板,多樣而又統一。動勢強勁,氣脈通暢。此卷風格略近《雁塔圣教序》,筆勢遒勁而流動,挺勁不失嫵媚,氣韻飄逸不失端莊,寬綽而有虛靈之氣,兼具“二王”行書的活潑生動、北碑的古拙凝重和漢隸的波磔舒展之美。
褚遂良開創的筆勢遒媚、結體寬博、柔中有剛的楷體書風,對當時和后世書家產生了巨大影響。清代劉熙載《藝概》云:“褚河南書為唐之廣大教化主,顏平原得其筋,徐季海之流得其肉。”唐代薛曜、薛稷、顏真卿的楷書都取法于褚遂良。宋代米芾,元代趙孟頫,明代祝允明、董其昌、王鐸等都臨習過褚遂良的楷書和行書。當代林散之對褚遂良、米芾甚為用功,并留下了臨習褚書的墨跡;沈尹默傾心褚遂良,他認為在唐代能夠繼承二王書風正脈的,就是褚遂良,褚書確立了“唐規模”,影響了以后百代。
文師華: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政協委員,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唐.褚遂良大字陰符經-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這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