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晉.好大王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832
- 條形碼:9787548025832 ; 978-7-5480-2583-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晉.好大王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好大王碑》賞析
文師華
清朝末年才被發現的《好大王碑》則是東晉時期高句麗的重要碑刻。
《好大王碑》,又稱《高句麗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碑》、《好太王碑》等,刻立于東晉安帝義熙十年(414),距今已有將近1600年的歷史。
此碑在吉林省集安市區東北5公里洞溝古墓群禹山墓區東南部太王鄉大碑街,距好太王陵東約 200米處。碑高6.39米,寬1.35米—2米,碑底周長6.29米,碑文44行,滿行41字,計1775字,現存1590字左右,東南面寬1.48米,西南面寬1.35米,西北面寬2米,東北面寬1.46米。
此碑是由一塊天然的基本呈方形的角礫凝灰巖(火山石)稍加雕鑿而成的。
所謂“好太王”,就是墓主高句麗第十九代王,名安,《三國史記》作“談德”, 他在東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即位,時年18歲,號永樂太王,在位22年,于東晉安帝義熙八年(412)去世。在位期間,高句麗“國富民殷,五谷豐熟”,“威武震披四海”,曾先后征服了百濟、扶余,并多次擊敗倭寇。一生共攻取64座城邑,1400多個村莊。他的兒子長壽王繼位后,即第20代高句麗王為紀念其父開疆拓土的功績,謚其父為“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于高句麗長壽二年(414)刻石立碑。13年后即417年,長壽王遷都平壤。
《好大王碑》的內容包括三個部分:**部分記述高句麗建國的神話傳說,簡述了好太王的世系、籍貫、生平概略。第二部分記述好太王征高麗、伐百濟、救新羅、敗倭寇、征東扶余過程中,攻城略地,并掠得牲口等史實。第三部分根據好太王遺教,對好太王墓守墓人“國煙”、“看煙”的來源和家數作了詳細記載,并刻記不得轉賣守墓人的法令。
《好大王碑》刻立之后1400年間偏居于遼寧、吉林東部被人遺忘的角落里。清軍入關后,長白山一帶和鴨綠江流域曾長期封禁,《好大王碑》剛好在封禁區內,叢林茂密,無人問津。直到光緒三年(1877 ),有一位名叫關月山的縣衙小吏,偶然在荒煙蔓草中發現了《好太王碑》,,立刻椎拓數字分贈親友。消息傳開,訪碑椎拓的人越來越多。拓本也很快傳入京師,愛好者爭相求購、鑒賞和收藏。
1927年,當地各界有識之士發動民眾集資修建碑亭,把《好大王碑》遮蔽起來。1949年以后,文物部門對《好大王碑》進行了有效的保護。1961年該碑連同洞溝古墓群一起被國務院批準公布為**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上級文物部門決定拆除舊碑亭,擬建新碑亭。1982年,新碑亭竣工,為四角攢尖,琉璃寶頂,四條垂脊飾以怪獸,十二根淺豆綠色水刷石方柱,瓦當為仿高句麗蓮花紋,古樸美觀。
《好大王碑》碑文為方嚴厚重的漢字隸書,也保留了部分篆書和楷書。字形大小在 9-10 厘米左右。粗粗瀏覽,覺得它平平淡淡,古拙質樸,提按變化不大,也不作裝飾夸張,字正體方,填滿字格,方頭方腦,笨手笨腳。仔細觀賞,發現它飽滿渾厚、端莊謹嚴、大氣包、張力十足,具有方嚴端莊、樸茂古拙的獨特風格,是中國書法由隸入楷的重要例證之一。清人榮喜《高句麗和樂太王墓碑讕言》評價說:“篆隸相羼(chan),兼多省文,古樸可喜,極似魏碑,而書法過之,恂足珍矣。”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寶南第九》中稱贊此碑“高古有異態”,“其高美已冠古今”。
應該說明的是,由于碑體嚴重風化,碑文剝蝕不清,加之傳世拓本多是經拓工用石灰在碑面上作了修補之后制成的,致使對此碑的釋讀分歧很大。
晉.好大王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這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