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863
- 條形碼:9787548025863 ; 978-7-5480-258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歐陽詢及其《九成宮醴泉銘》
文師華
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先由陳入隋,又由隋降唐。官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爵渤海縣開國男,故又稱“歐陽率更”、“歐陽渤海”。
歐陽詢的楷書受到漢隸和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以及隋代《董美人墓志》等碑刻的影響。究其用筆,方圓兼備而勁險峭拔,其中豎彎鉤等筆畫仍含隸意。他吸取了隋碑方正峻利的特點,又融合了二王書法的秀骨清神,形成平正中寓險勁的獨特風格,又稱“率更體”。他所寫的《化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74歲書)、《九成宮醴泉銘》(75歲書)、《虞恭公溫彥博碑》(80歲書)、《皇甫誕碑》(貞觀年間書)被稱為唐人楷法**,其中《九成宮醴泉銘》*負盛名。
《九成宮醴泉銘》刻于貞觀六年(632)四月,魏徵撰文。楷書。今石尚存于陜西西安碑林,但剜鑿過多,已非原貌。
九成宮原為隋代的仁壽宮。唐代貞觀五年(631),太宗李世民對此宮加以維修,改名九成宮。“九成”意為九重,言其極高。貞觀六年四月,唐太宗避暑于九成宮時,宮中缺乏水源,太宗見西城南面高閣之下有一塊地方土質濕潤,便以拐杖挖掘疏導,有泉水隨之涌出,“其清若鏡,味甘如醴”,故名醴泉。太宗大悅,遂命魏徵撰文,記錄此事,又命歐陽詢書丹勒石,于是有了《九成宮醴泉銘》這篇著名的銘文碑刻。
《九成宮醴泉銘》包括序文和銘文兩部分。序文描繪了仁壽宮的宏偉景象和適宜避暑的良好環境,敘述了皇帝李世民的豐功偉業,以及“積勞成疾”、“久治難愈”的身體狀況。接著寫群臣建議修建離宮“怡神養性”,皇帝“未肯俯從”,于是決定沿用隋代舊宮——仁壽宮,加以改造修繕,變奢華為簡樸。再接著寫皇帝發現醴泉的過程,并引經據典,強調醴泉涌出是皇帝的美德感動上天的結果。銘文歌頌皇帝應天承運、“絕后光前”的文治武功,“居高思墜”的憂患意識和勵精圖治的精神。
此碑作為歐陽詢75歲時的應詔之作,書寫時恭謹嚴肅,一絲不茍,用筆、結構均應規入矩。點的變化多樣,有時用豎點,有時用橫點;橫畫以左低右高取勢;豎畫稍作細微的粗細變化,直畫多作垂露,偶用懸針;撇捺畫多圓筆;鉤法取于隸,直鉤畫多用折法,出鉤較短;豎彎鉤畫用轉法向右外拋出,略帶隸書筆意。三點水旁更特殊,**點多作短斜撇點,第二點作上鈍下銳的直點,乘勢而下銜接末點的挑筆,表現出清勁秀健的動勢。此碑結構方式以平正峭勁、嚴謹工整見長,平正中寓險勁,雖結體多向右擴展,但重心穩固,斜而能正,側而不倒。馬宗霍《書林藻鑒》引用古人的評語說:歐陽詢楷書“如金剛瞋目,力士揮拳”,“骨氣勁峭,法度嚴整”,“險勁瘦硬,崛起削成”; 又說:“風骨內柔,神明外朗”。的確,《九成宮醴泉銘》筆力剛勁清秀,結體險絕瘦峻,既得北碑方正峻利之勢,又有南帖風姿秀雅之韻,故歷代推為學書之正途、初學之典范。
當代書法大師啟功在《論書絕句百首》第四十首自注中寫道:“魏巨鹿之文,歐渤海之字,俱一時之上上選也,然今之寶此碑者,一波一磔,辨入毫芒;或損或完,價殊天地者,但以其書耳。”充分肯定了《九成宮醴泉銘》的藝術價值。
文師華:南昌大學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西省政協委員,曾任本校中文系系主任。
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這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