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北魏.張猛龍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733
- 條形碼:9787548025733 ; 978-7-5480-2573-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魏.張猛龍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張猛龍碑》賞析
李伍強
《張猛龍碑》,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又稱《張猛龍清頌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刻石。高8尺4寸,寬3尺7寸;碑陽24行,行46字;碑陰12列,每列行數和字數不等;碑額刻楷書12字。碑文第10行的“冬溫夏清”4字泐損與否是鑒別拓本優劣的重要依據。原石現存山東曲阜孔廟。
在碑文內容方面,《張猛龍碑》記載了張猛龍的家族歷史,旌表了他的生平業績,特別是“興校辦學”之功。因為張猛龍當時尚在人世,故此碑稱“清頌之碑”。
在書法方面,《張猛龍碑》可稱得上是南北朝時期藝術性*高的碑刻。其用筆特點是方圓兼施,以方筆為主,如斷金切玉,體現了魏碑楷書的特殊風格。魏碑體系中絕對的方筆和絕對的圓筆作品非常少,絕大多數作品都是“混合型”的,筆法形態多樣化。《張猛龍碑》就是這種“混合型”的代表性作品,其筆法十分豐富,雖以方為主,但在方圓之間有很多細膩的變化。其結體特點是險絕多于平正,是險絕與平正的完美結合。具體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1)欹側生勢。此碑字勢統一,字的上部重心都向左傾斜,峻拔其右上角,造成一種飛揚的字勢。(2)主次對比。此碑因襲隸書特點,一字之中主要突出橫畫和撇捺,豎向筆畫多收攏緊縮。(3)虛實相映。此碑的一大特點是放得開、收得住,既有大膽的疏放,又有巧妙的留白,于虛實相映中產生奇勢。(4)錯落生趣。此碑通過錯位、穿插、夸張等方法打破均勻分布,使字在強烈的內部對比中產生奇趣。其章法特點是橫有行、豎有列,注重疏密的處理,以章法的疏朗與字勢的緊密形成對比之美,并且給結構外向舒展的字勢留下空間的自由度,整篇章法顯得規整和諧。
《張猛龍碑》自傳拓以來,備受書家和書評家們的推崇,贏得了很高的評價。清代碑學大師包世臣《藝舟雙楫》云:“《張猛龍》足繼大令,《龍藏寺》足繼右軍,皆于平正通達之中迷離變化,不可思議。”清代著名學者楊守敬《學書邇言》曰:“《張猛龍碑》整練方折,碑陰則流宕奇特。”其《平碑記》稱《張猛龍碑》“書法瀟灑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清代另一位碑學大師康有為對《張猛龍碑》亦贊美有加,他在《廣藝舟雙楫》中云:“其意氣渾厚,意態跳宕;長短大小,各因其體;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變化于整齊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內,皆極精彩。”又云:“吾于行書取《蘭亭》,于正書取《張猛龍》,各極其變化也。”近代書法大師沈曾植亦盛贊此碑,曾評曰:“此碑風力危峭,奄有鍾繇、梁鵠勝境,而終幅不雜一分筆,與北碑他刻縱意抒寫者不同。”當代書法泰斗啟功極愛此碑,他在《題張猛龍碑》一文中說:“古之銘石書,多故求方整,以示莊嚴,遂即形成相傳之刊刻體。而簡札書中手寫體之彈性美,往往不可得見。其方不至于板滯,圓不失其莊嚴,每筆每字,時方時圓,或方或圓,相輔而成者,惟此碑得其妙。”以上諸評,從多個側面評價和肯定了《張猛龍碑》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從以上論述可知,《張猛龍碑》具有集眾美于一碑的特點。它上承漢碑之變遷,下啟隋唐楷書之先河,是楷書發展史上卓然挺立的一塊里程碑,被后世學者譽為“魏碑**”。作為北朝乃至南北朝時期藝術水準*高的碑刻作品,《張猛龍碑》影響和成就了后世的許多書法名家,如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唐中晚期的顏真卿、柳公權,宋代的米芾,元代的趙孟頫,清代的包世臣、趙之謙、康有為,以及現代的弘一法師等。當代廣大書家和書法愛好者對《張猛龍碑》亦情有獨鐘,視其為學習魏碑的首選范本,臨習者趨之若鶩,蔚為可觀。
臨習《張猛龍碑》要注意以下幾點:(1)注意中宮收緊,以免形散無神采,同時又要注意緊結過度,以免需夸張的筆畫展放不足。(2)此碑筆畫既雄健又靈變,偏旁和部件寫法多樣,借讓巧妙;結構既精致又寬博,有大氣魄;結體變化豐富,大小差別很大。(3)注意先方后圓、寓圓于方,只有先做到方雄,才能取得圓渾。(4)因為此碑漫漶十分嚴重,所以要注意對此碑意態和精神的把握,不能刻板描摹,遺神取貌。
李伍強:江西美術出版社編審。
北魏.張猛龍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這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