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秦.李斯嶧山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025818
- 條形碼:9787548025818 ; 978-7-5480-2581-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秦.李斯嶧山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本書特色
李斯與《嶧山碑》
于有東
李斯(?—前208),楚國上蔡人。年輕時曾為郡小吏(或稱“鄉小史”),從荀卿那里學成帝王之術后,認為楚王不足以成事,選擇入秦。曾任秦國長史、客卿、廷尉、丞相等,是秦始皇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的重要謀臣。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崩于沙丘后,李斯與趙高合謀矯詔,廢太子扶蘇,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此后雖竭盡曲承,而終被趙高所誣,腰斬于咸陽市。
歷來論及秦代書法,必稱李斯工于篆書,并將因秦始皇出巡而誕生的秦刻石篆書歸于李斯名下。秦刻石篆書是否出于李斯之手已無從考證,權且因循舊說,李斯擅長篆書卻是事實。漢字發展史上,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罷六國“不與秦文合者”之文字,實行“書同文”政策,這是一項重要的文字政策,直接影響了后世漢字形態的發展和演變,李斯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據《漢書?藝文志》及《說文解字敘》等載,秦始皇實行“書同文”政策當年,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均采用新改定的小篆,以此頒行天下。
《嶧山碑》又名《嶧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嬴政東巡嶧山,丞相李斯等頌贊秦國功德而立,此為始皇刻石之始(此后相繼有《泰山刻石》、《瑯邪刻石》、《之罘刻石》等)。此碑原本立于山東鄒縣嶧山,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南侵,登臨嶧山將此碑推倒,后被野火所焚,傳世無原石拓本。大詩人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嶧山之碑野火焚,棗木傳刻肥失真”等詩句,因此可知,此碑在唐代即有傳刻,可惜現在不見傳本。目前所見傳本,是宋人鄭文寶于淳化四年(993)據徐鉉摹本重刻于長安者,世稱“長安本”或“陜本”,碑石現藏于西安碑林。
《嶧山碑》產生于秦代官方,所用字體是當時通行的小篆。其實任何一時代的文字書寫,大體都有官方與民間的區別。作為官方的文字書寫,尤其是出現于殿堂、廟宇的碑刻文字,一般都用當時通行的官方正體,如秦代石刻用標準的小篆,東漢石刻用隸書,北魏碑刻用楷書;民間的文字書寫相對隨意,尤其是日常的記錄、抄寫,一般都因追求方便、快捷而有潦草化傾向!稁F山碑》作為秦代官方的產物,文辭方面以歌功頌德為主調,文字書寫方面則高度體現了小篆的森嚴“法度”。趙宧光在《寒山帚談》中就說:“秦斯為古今宗匠,一點矩度不茍,聿遒聿轉,冠冕渾成!庇终f:“乍密乍疏,或隱或顯,負抱向背,俯仰承乘,任其所之,莫不中律!笨梢姶俗饔蟹ǘ植粸榉ǘ人`,作者能窮盡變化而不逾小篆規矩。
具體到筆墨線條,此碑書法用筆方圓兼施,筆筆中鋒;線質珠圓玉潤,線條渾然如“玉箸”,因此而有“玉箸篆”之譽;結構嚴密,布白勻稱;通篇整齊有序,字形規整,較易辨認。唐人張懷瓘《書斷》所言李斯小篆“畫如鐵石,字若飛動”在這里有了充分的體現。清代楊守敬贊此碑“筆畫圓勁,古意畢臻”,絕非虛言。
啟功先生提倡在學習經典碑刻書法時,應當“透過刀鋒看筆鋒”。我們在臨習《嶧山碑》時就應遵循這一原則,力爭用筆墨來還原李斯小篆的精神面貌,用筆圓轉流暢、粗細均勻的同時,凝聚敦實的力量,做到流暢而不浮滑,華潤而不軟沓。
于有東:書法博士,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師。
秦.李斯嶧山碑-中國古代碑帖經典彩色放大本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圖冊類出版物的印刷水平有了很大的變化。高端畫冊質量不斷提高,影響逐漸波及普通讀物,今天一部中等價格的圖冊已堪稱精美。這對書法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大家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墨跡。以前作為稀世珍寶的名作清晰地展現在人們眼前,筆法的交搭、節奏的細微變化,歷歷在目,對于敏感的學習者,感悟其中的奧秘已不再是難事。對此人們印象深刻。但是拓本印刷的進步,大家或許關注較少。一位印刷專家說,書法類圖書*難印的是印譜。仔細想想,深有道理。雖然蓋印使用的印泥只是一種顏色,但蓋出的印稿是有厚度的,那些具有一定厚度的印泥在光線的作用下,色彩變得十分微妙。印泥的厚度很難印出來。碑帖拓本與此相似,仔細觀賞過拓片實物的人們都知道,由于拓制時墨所形成的厚度,使字跡有一種無法言傳的體積感。這正是拓本魅力之所在,但一般的印刷品抹去了這種體積感。一流的拓本中,點畫像是書寫出來的,只要稍加想象,與墨跡便幾乎沒什么差別。在*新的碑帖拓本的印刷物中,開始表現出清晰的書寫的感覺。
書法學習者從這種高質量的出版物中受益巨大。這是以往的時代不可想象的。以前,除了極少數特權者、富有者有摩挲經典作品和一流碑拓的機會,其他人只能對著質量成問題的復制品冥思苦想。從這里幾乎沒有可能走向書法的高端。而今天,所有人都幾乎站在同一個平臺上,開始我們對書法的感受與訓練。
江西美術出版社在眾多的書法出版物之外編選了這部碑帖選。選擇大的開本,因此得以把原作或拓本略加放大,這正好暗合了臨寫的需要。臨寫時一般需要把字放大一些,但又不能過大,因為原帖筆畫尺度一般較小,原大臨摹時,筆尖一觸紙,不等你操縱毛筆完成應有的動作,已經到達應有的粗細,起不到練習的作用,但是如果臨寫擴放過大,筆畫內部運動的方式便完全改變,那也已經不是我們要求的臨摹了。因此臨摹的字跡應比范本稍大一些,但不能太大。這部碑帖選集正好符合我們的需要。
它們也可作為欣賞的對象。
欣賞有兩種方式。一是細細品讀,精微到一個毫米,甚至更微小的地方,琢磨造成這種種變化的深層契機——運動、心理、材質、慣習等等。一篇杰作在手,長此以往,感覺與形式糅合在一起,賞鑒力自然不斷提高,四五冊這樣讀下來,便是一位有經驗的鑒賞者了。也可以挑一冊喜愛的杰作放在床頭,每天入睡前翻開一頁,看一眼便合上亦無妨,身心完全放松,留下的只是作品的大感覺,無論是身影,還是風度、氣息,都沒關系。莊子說:“目擊而道存。”這是從細處入手注意不到的東西。
希望這部碑帖選集的出版,為廣大書法愛好者不時增添一份發現的喜悅。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