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宋元明清佛教史卷-中華佛教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059039
- 條形碼:9787544059039 ; 978-7-5440-5903-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宋元明清佛教史卷-中華佛教史 本書特色
《中華佛教史(宋元明清佛教史卷)(精)》由魏道儒所著,本書是《中華佛教史》中的一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佛教研究室主任魏道儒研究員執筆撰寫。全書400多頁共計約50萬字,書中詳細記述了我國宋元明清時期佛教的發展,流派的創建,主要高僧的著述、相關的佛教思想以及佛教對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傳統文化、政治政策的影響等內容。
宋元明清佛教史卷-中華佛教史 內容簡介
《中華佛教史(宋元明清佛教史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佛教研究室主任魏道儒研究員執筆撰寫。全書400多頁共計約50萬字,書中詳細記述了我國宋元明清時期佛教的發展,流派的創建,主要高僧的著述、相關的佛教思想以及佛教對我國古代的社會生活、傳統文化、政治政策的影響等內容。
宋元明清佛教史卷-中華佛教史 目錄
**章 宋代社會與佛教新格局
**節 佛教政策與管理制度
第二節 佛教文化事業
第三節 諸宗態勢及其發展階段
第二章 宋代佛教宗派(上)
**節 臨濟宗及其禪學新趨向
第二節 云門宗的多頭開拓
第三節 曹洞宗復起及其禪學特色
第三章 宋代佛教宗派(下)
**節 華嚴宗與華嚴學的演變
第二節 天臺宗及其學說發展趨向
第三節 凈土信仰與實踐
第四章 遼金佛教
**節 遼代佛教
第二節 金代佛教
第五章 元代佛教
**節 元代社會中佛教的地位
第二節 教門三派實況
第三節 臨濟宗的北南兩支
第六章 明代佛教
**節 明代社會與佛教政策
第二節 明代前中期的禪學和義學
第三節 明末的佛教復興
第四節 明末的禪宗復興
第七章 清代佛教
**節 清代社會與佛教
第二節 清代禪宗四系及其弘教諸師
第三節 教門義學概況及特點
第四節 凈土諸師與凈土信仰特點
第五節 律學概況與如馨系
參考文獻
《中華佛教史》后記/湯一介
宋元明清佛教史卷-中華佛教史 節選
清了(1091-1152),號真歇,左綿安昌人,俗姓雍。據《真歇清了禪師語錄》卷上《劫外錄》,他18歲試《法華經》得度,具戒后往成都大慈寺,學習《圓覺經》、《金剛經》、《起信論》等。他曾先登峨眉禮普賢大士,后入五臺禮文殊菩薩,對華嚴系統的菩薩信仰十分重視。清了先師從鄧州(河南南陽)丹霞子淳習禪,后又到東京參訪禪講名席,對當時南北各地的佛教情況比較了解。從宣和四年(1122)開始,清了歷住真州長蘆山、四明補陀、福州雪峰、杭州徑山等多處寺院。他所提倡的禪法,主要是禪、凈、教各宗合一。曾作《凈土集》,倡導念佛法門。又作《華嚴無盡燈記》,以華嚴宗“十法界”說論證禪學,很有特色。關于他的言行,有《真歇清了禪師語錄》2卷。 在《華嚴無盡燈》中,清了以鏡燈的比喻來講華嚴教理,與法藏的做法類似。“譬東南西北上下四維中點一燈,外安十鏡,以十鏡喻十法界,將一燈況一真心。一真心則理不可分,十法界則事有萬狀。然則理外無事,鏡外無燈,雖鏡鏡中有無盡燈,唯一燈也;事事中有無盡理,唯一理也。以一理能成差別事故,則事事無礙;由一燈全照差別鏡故,則鏡鏡交參。一鏡不動,而能變、能容、能攝、能人;一事不壞,而即彼、即此、即一、即多。主伴融通,事事無盡。”從其內容來看,這是照本宣科講述華嚴宗的教義,沒有什么創新。但是,這里的講解始終堅持在理事關系上立論,既不違背華嚴宗的教理,又繼承了自希遷以來的傳統。從理事關系上立論,是曹洞宗自創宗以來的主要特點之一,清了予以繼承。然而,即便這些從形式到內容都是照搬華嚴宗的議論,*終還是要歸結到禪宗倡導的啟發悟解言外之旨的思想上。清了的*后一首偈,“鏡燈燈鏡本無差,大地山河眼里花,黃葉飄飄滿庭際,一聲砧杵落誰家”①,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南宋中期的南方曹洞宗僧人,大都出自清了一系。而在北宋末到南宋初,影響*大的是宏智正覺。正覺之后沒有出現有影響的禪師,其法系數傳之后不明。長蘆清了經天童宗玨、雪竇智鑒,傳至天童如凈(1162-1228),曹洞宗又有了起色。如凈是明州葦江人,出家后,多年游方參學,于嘉定三年(1210)住持建康清涼寺,繼之住持臺州瑞巖凈土禪寺、杭州凈慈禪寺、明州定海縣瑞巖寺等。寶慶元年(1225),住天童山。他雖然有多年游方經歷,卻注重坐禪修行,認為參禪是身心脫落,坐禪才是明心見性的唯一途徑,實際上,他是正覺默照禪的延續。 ……
宋元明清佛教史卷-中華佛教史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散文家,被稱為“學界泰斗”。193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翌年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