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佛教史論集-中華佛教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059022
- 條形碼:9787544059022 ; 978-7-5440-5902-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佛教史論集-中華佛教史 本書特色
《中華佛教史(佛教史論集)(精)》由季羨林所著,本書為中華佛教史叢書之一種。本書選取了季羨林關于佛教史方面的經典論文,其中不僅有關于漢傳佛教的,也有關于藏傳佛教、西域佛教、敦煌佛教以及佛教藝術方面的論文。本書以佛教在印度產生、發展、傳播,如何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在中國進一步發展后再倒流回印度為線索,使讀者能夠條理清晰地閱讀季先生在佛教史和中印關系史上的這些重要論述: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論釋迦牟尼、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斗爭”——提婆達多問題、浮屠與佛、再談“浮屠”與“佛”、法顯、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系、關于玄奘、關于《大唐西域記》、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佛教的倒流等內容。
佛教史論集-中華佛教史 內容簡介
《中華佛教史:佛教史論集》為中華佛教史叢書之一種。《中華佛教史:佛教史論集》選取了季羨林關于佛教史方面的經典論文,其中不僅有關于漢傳佛教的,也有關于藏傳佛教、西域佛教、敦煌佛教以及佛教藝術方面的論文。《中華佛教史:佛教史論集》以佛教在印度產生、發展、傳播,如何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在中國進一步發展后再倒流回印度為線索,使讀者能夠條理清晰地閱讀季先生在佛教史和中印關系史上的這些重要論述:原始佛教的歷史起源問題、論釋迦牟尼、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佛教開創時期的一場被歪曲被遺忘了的“路線斗爭”——提婆達多問題、浮屠與佛、再談“浮屠”與“佛”、法顯、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佛經的翻譯與翻譯組織、佛教教義的發展與宗派的形成、佛教與儒家和道教的關系、關于玄奘、關于《大唐西域記》、佛教對中國儒、道兩家的影響、佛教的倒流等內容。
佛教史論集-中華佛教史 目錄
研究佛教史的意義和方法
浮屠與佛
再談“浮屠”與“佛”
《列子》與佛典——對于《列子》成書時代和著者的一個推測
法顯
關于中國彌勒信仰的幾點感想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校注《大唐西域記》前言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中“四十七言”問題
中國佛教史上的《六祖壇經》
《敦博本禪籍校錄》序
作詩與參禪
關于神韻
中印文化交流史·同化問題
佛教對于宋代理學影響之一例
佛典中的“黑”與“白”
佛教的倒流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敦煌學、吐魯番學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關于開展敦煌吐魯番學研究及人才培養的初步意見
《西藏現藏梵文貝葉經目錄》序
吐火羅語的發現與考釋及其在中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梵語佛典及漢譯佛典中四流音的問題
所謂中天音旨
《中華佛教史》后記/湯一介
佛教史論集-中華佛教史 節選
我現在再進一步比較具體地分析一下中國那些用來說明神韻的詞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字是說出來的東西,不著一字就是沒有說出來,因此才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羚羊掛角,地上沒有痕跡,意味著什么也沒有說出。“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像。”每一句包含著兩種東西,前者是具體的,說出來的,后者是抽象的,沒有說出來的,捉摸不定的,后者美于前者,后者是神韻之所在。“言有盡而意無窮。”言是說出來的,意是沒有說出來的。“得意忘言。”與前句相同。神韻不在言而在意。此外,還有什么“蘊藉”、“含蓄”等等,無不表示同樣的意思。那一些被神韻家推崇的詩句,比如“興闌啼鳥盡,坐久落花多”等等,這些詩句當然表達一種情景,但妙處不在這情景本身,而在這情景所暗示的東西,比如絕對的幽靜,人與花鳥、物與我一體等等。這些都是沒有說出來的東西,這就叫神韻。《滄浪詩話》中說:“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這些都是在理路和言筌之外的,所以才能是“上也”。 至于王漁洋所特別推崇的以禪喻詩的做法,也同樣可以用印度的韻論來解釋。在中國禪宗史上,幾乎所有的大師在說法和行動中,都不直接地把想要說出的意思表達出來,而是用一聲斷喝,或者當頭一棒,或者說一些“干屎橛”一類的介于可解與不可解之間的話,來做出暗示,讓自己的學生來參悟。在這里,關鍵在于聽者或受者。老師說出來的或者做出來的,只是表面現象。沒有說出來的或做出來的才是核心,才是精神,這樣的核心和精神需要學生自己去頓悟。斷喝一聲有大道,一句干屎橛中有真理。這很有點像詩的神韻。王漁洋等之所以喜歡以禪喻詩,道理就在這里。 用印度文藝理論幫助解釋中國文藝理論中的一些問題,我的嘗試就截至在這里。*近幾年,只要有機會,我就宣傳,學習文藝理論要學四個方面: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文藝理論,印度文藝理論,自古代希臘一直到現代的歐美文藝理論。我雖然大聲疾呼,但是從來沒有舉出一個例證。現在我舉了一個有關神韻的例子。我希望,這一個小小的例子能夠說明,四個方面的文藝理論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少可以互相參證的東西。我也希望,過去可能認為我那種說法難以理解的文藝理論工作者,現在承認我的想法并非胡思亂想。能達到這一步,我也就滿足了。 ……
佛教史論集-中華佛教史 作者簡介
季羨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齊奘,山東臨清人,語言學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散文家,被稱為“學界泰斗”。1934年畢業于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翌年作為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開拓中國東方學學術園地。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