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臨床醫學概論 版權信息
- ISBN:7506718359
- 條形碼:9787506718356 ; 978-7-5067-1835-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臨床醫學概論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12章。**章是本教材課程內容的基礎,介紹臨床常見癥狀、體格檢查
和診斷方法,并側重介紹了各癥狀的實驗室檢查項目,第二章是急診醫學,第三章介紹
了傳染病(含性傳播疾病),第四章至第十二章按系統分別介紹了內、外、婦、兒各科
臨床的常見疾病。各個疾病均按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診斷、預
防、治療的體例加以闡述,尤其是突出了實驗室檢查的臨床意義和作用,體現了醫學檢
驗專業教材的內容特點。
本書是供全日制醫學檢驗專業使用的臨床醫學概論專科教材,也可作為醫學檢驗專
業成人教育教材(職大、夜大、函授等)或供其他醫務人員參考使用。
片斷:
**節常見癥狀
人體患病時主觀感到的不舒適感或異常感覺,稱為癥狀(symptom),例如頭痛、
乏力、發熱、呼吸困難等;而客觀檢查到的異常表現稱為體征(si即),如肝脾腫大、
心臟雜音、肺部羅音等。廣義的癥狀也包括體征;有的癥狀既是癥狀也是體征,如發
熱、呼吸困難等。疾病的癥狀很多,主要的癥狀是提供診斷的重要線索。本節僅闡述一
些臨床常見而比較重要的癥狀。
一、發熱
人的正常體溫在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調控下,保持相對恒定。口腔(舌下)的溫度
一般在36.3~37.2℃之間,腋窩溫度比口腔溫度約低0.2~0.4℃,肛門內溫度比口腔
溫度約高0.3~0.5℃。當體溫調節功能發生障礙,致體溫升高超過正常范圍時,稱為
發熱(fever)。以口腔溫度為準,臨床上37.4~38℃為低熱,38.1~39℃為中度發熱,
39.1~41℃為高熱,≥41.1℃為超高熱。
(一)發熱原因和機制
發熱的原因甚多,除某些生理性原因(如精神緊張、劇烈運動、婦女排卵與妊娠早
期等)影響外,可分為以下兩大類:
1.感染性發熱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細菌、真菌、螺旋體、立克次體、支原體、
衣原體和寄生蟲等引起的疾病。
2.非感染性發熱主要有:①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如大手術后、內出血、大
面積燒傷等;②變態反應,如風濕熱、血清病等;③內分泌與代謝疾病,如甲狀腺功能
亢進,重度脫水等;④皮膚散熱減少,如廣泛性皮炎、心力衰竭等;⑤驚厥、癲癇狀態
等;⑥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如中暑、重度安眠藥中毒、腦出血、腦震蕩等;⑦植物
神經功能紊亂。
通常把能引起人體發熱的物質稱為致熱原。致熱原包括外源性和內源性兩大類。生
物病原體、抗原抗體復合物、炎性滲出物、無菌性壞死物質等多而復雜,統稱為外源性
致熱原,多為大分子物質,不能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外源性致熱原
主要是激活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使之產生內源性致熱原,即白細胞介素I,其分子
量較小,可通過血腦屏障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使產熱增多,散熱減少,引起發熱。近
年來還發現干擾素、腫瘤壞死因子等新的內源性致熱原。
產熱過多(如甲狀腺功能亢進、驚厥)、散熱減少(如廣泛性皮炎)及體溫調節障
礙(如中暑、腦出血)等屬非致熱原性發熱。
(二)臨床表現
1.發熱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
(1)體溫上升期常有乏力、肌肉酸痛、皮膚蒼白、畏寒或寒戰。體溫上升有兩種
形式:①驟升型:體溫急劇升高,在數小時內達高峰,見于流行性感冒、瘧疾、肺炎球
菌性肺炎等;②緩升型:體溫逐漸上升,經數日達高峰,見于結核病、傷寒等。
(2)高熱期指體溫上升達高峰后保持一段時間,可持續數小時、數日或數周。表
現為皮膚潮紅而灼熱,呼吸加快加深,出汗等。
(3)體溫下降期由于機體本身的防御功能和適當治療,體溫恢復正常,體溫下降
亦有兩種方式:①驟降:體溫數小時降至正常,伴有大汗,如肺炎球菌肺炎、瘧疾等;
②漸降:體溫數日內逐漸降至正常,如傷寒、風濕熱等。
2.熱型
(1)稽留熱體溫持續于39~40℃左右,24h波動范圍不超過1℃,持續數日或數
周,見于肺炎球菌性肺炎、傷寒、斑疹傷寒的高熱持續期。
(2)弛張熱體溫在39℃以上,但24h體溫波動幅度在2℃以上,一般在體溫*低
時仍高于正常水平,見于化膿性疾病、敗血癥、重癥肺結核等。
(3)間歇熱高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高熱時體溫可達39℃以上,若干小時后
降到正常,經一間歇周期(數小時或數日)后又突然升高,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回歸熱體溫急劇升高至39℃以上,持續數日后又驟然下降到正常,高熱期
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天,并如此反復多次,見于回歸熱、何杰金病等。
(5)波狀熱體溫逐漸升高至39℃以上,數日后又逐漸下降至低熱或正常水平,
如此反復多次,見于布魯菌病。
(6)不規則熱發熱無一定規律,可見于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等。
(三)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1.血常規大多數細菌性感染時白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升高;傷寒、瘧疾及病
毒感染時白細胞計數正常或減少;白血病、類白血病反應時白細胞極度增加,且末梢出
現原始細胞及幼稚細胞;寄生蟲病及變態反應性疾病時嗜酸性細胞增多;由感染引起的
長期發熱可有貧血。
2.凝血機制嚴重感染如腦膜炎球菌與革蘭陰性桿菌敗血癥可引起血小板減少,
重者可并發播散性血管內凝血。
3.尿常規發熱時可有輕度蛋白尿;尿路炎癥、腎結核、腎腫瘤時可有顯著蛋白
尿,伴有血尿或膿尿。
4.糞便常規注意外觀、蟲卵、膿血便等。
5.細菌學檢查應針對病原菌作血培養,痰、尿、膿液的細菌培養。
6.血清學檢查對發熱的診斷有一定價值,如肥達、外裴反應,風濕熱的抗鏈球
菌溶血素試驗等。
7.骨髓檢查對白血病、惡性網狀細胞病等具有診斷價值。
8.X線檢查對發熱診斷有重要價值。肺部炎癥、結核是引起發熱的常見原因,
要注意胸部透視或攝片。
9.超聲波檢查常用于胸腔積液、膈下膿腫、膽道疾病、肝膿腫等的檢查。
臨床醫學概論臨床醫學概論 前言
前言
根據醫學檢驗專科教育協作組會議精神,為適應當前醫學檢驗專業教學改革和開設
臨床醫學概論課程的需要,有必要重新編寫臨床醫學概論教材,供高等專科醫學檢驗專
業使用。
本書系集體編寫而成。編寫過程中,各編寫者參考了醫學本科、專科相關教材和其
他有關專著,滲入了編者的部分理論和實踐知識,堅持內容的思想性和科學性,力求體
現專科教育特色和時代特色,反映醫學科學新成果。初稿完成后,經集體審稿、評議,
各編者根據評審意見進一步修改,*后由主編統一整理、定稿。
本書共分12章,除診斷學基礎為基礎章節外,涉及內、外、婦、兒、傳染病等臨
床各科常見疾病,而以內科疾病為主。與過去的同類教材相比,壓縮了一些相對少見的
疾病,增加了常見癥狀、急診醫學、性傳播疾病、計劃生育等內容。為突出臨床醫學與
檢驗專業的密切聯系,體現檢驗專業教材特色,本書將各疾病的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
列為重點,并盡量簡要闡明發病機制,使讀者易于理解,便于自學。
本書由趙增榮教授主編并編寫**、四、六、十章部分內容,戴榮副教授編寫第
二、六章部分內容,張素英講師編寫**、二、三、六章部分內容,韋世革副教授編寫
第二章部分內容及第十二章,符曉華副教授、于才紅主治醫師編寫第二、十一章部分內
容,王野坪副教授編寫第三、十一章部分內容,王少海副教授編寫第三章部分內容,張
燕燕副教授編寫第四章部分內容,白寶銀副教授編寫第五章,張珺輝副教授編寫第三章
部分內容,陳冰雪副教授編寫第六章部分內容及第九章,林繼超副教授編寫第七章,彭
朗鳴副教授編寫第八章,陳惠英副教授編寫第十章部分內容。
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湖北藥檢高等專科學校、北京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山西醫科
大學汾陽學院、邯鄲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白求恩軍醫學院、九江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湖
南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解放軍廣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右江民族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
南京軍醫學院等單位領導和教師的支持與指導,均在此致謝!
由于編者水平所限和時間較緊,本教材難免有疏漏不當之處,且有待經教學實踐來
改進、充實,望廣大讀者、老師和同學們批評指正。
編者
1999年9月
臨床醫學概論 目錄
**節常見癥狀
一發熱
二頭痛
三驚厥
四咳嗽與咳痰
五咯血
六呼吸困難
七心悸
八惡心與嘔吐
九腹痛
十嘔血
十一便血
十二黃疸
十三水腫
第二節問診
一問診的重要性
二問診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三問診的內容
第三節體格檢查
一基本檢查方法
二一般檢查
三頭部及其器官
四頸部
五胸部
六腹部
七脊柱與四肢
八神經系統檢查
第二章急診醫學
**節心跳呼吸驟停
一病因
二病理生理
三臨床表現
四心電圖及實驗室檢查
五診斷
六治療
第二節昏迷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臨床表現
三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四病因診斷
五昏迷病人的急救和處理
第三節休克
一分類和病因
二病理生理
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五診斷
六治療
第四節急性呼吸衰竭
一病因
二病理生理
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檢查
五診斷
六治療
第五節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一病因
二病理生理
三臨閑表現
四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五診斷
六治療
第六節多系統器官功能衰竭
一病因
二病理生理
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檢查
五診斷
六治療
第七節擠壓綜合征
一病因
二病理
三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
四診斷
五治療
第八節有機磷殺蟲藥中毒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臨床表現
三實驗室檢查
四診斷
五預防
六治療
第九節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臨床表現
三實驗室檢查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五預防
六治療
七預后
第十節急性鎮靜催眠藥中毒
一病因
二發病機制
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檢查
五診斷與鑒別診斷
六預防
七治療
八預后
第十一節中暑
一病因
二發病機制
三臨床表現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五預防
六治療
第十二節毒蛇咬傷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臨床表現
三診斷
四預防
五治療
第十三節燒傷
一燒傷面積的估計
二燒傷深度的估計
三燒傷嚴重程度的分類
四病理改變與臨床分期
五治療
第三章傳染病
**節總論
一感染與免疫
二傳染病的流行過程
三影響傳染病流行過程的因素
四傳染病的特征
五傳染病的診斷
六傳染病的治療
七傳染病的預防
第二節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
二流行病學
三發病機制
四臨床表現
五實驗室檢查
六診斷和鑒別診斷
七預防
八治療
九預后
第三節流行性乙型腦炎
一病原學
二流行病學
三發病機制和病理
四臨床表現
五并發癥
六實驗室檢查
七診斷
八鑒別診斷
九預防
十治療
第四節狂犬病
一病因
二流行病學
三發病機制和病理
四臨床表現
五實驗室檢查
六診斷與鑒別診斷
七預防
八治療
第五節流行性腮腺炎
一病原學
二流行病學
三發病機制和病理
四臨床表現
五實驗室檢查
六診斷與鑒別診斷
七預防
八治療
九預后
第六節流行性出血熱
一病因和流行病學
二發病機制和病理
三臨床表現
四并發癥
五實驗室檢查
六診斷和鑒別診斷
七預防
八治療
九預后
第七節水痘和帶狀皰疹
一病原學
二流行病學
三發病機制和病理
四臨床表現
五并發癥
六實驗室檢查
七診斷和鑒別診斷
八預防
九治療
第八節麻疹
一病原學
二流行病學
三發病機制
四病理
五臨床表現
六并發癥
七實驗室檢查
八診斷
九鑒別診斷
十預防
十一治療
第九節細菌性痢疾
一病因
二流行病學
三發病機制
四臨床表現
五實驗室檢查
六診斷
七鑒別診斷
八預防
九治療
十預后
第十節霍亂
一病因和流行病學
二發病機制
三臨床表現
四并發癥
五實驗室檢查
六診斷和鑒別診斷
七預防
八治療
九預后
第十一節傷寒
一病因和流行病學
二發病機制
三臨床表現
四臨床類型
五并發癥
六實驗室檢查
七診斷與鑒別診斷
八預防
九治療
十預后
第十二節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一病原學
二流行病學
三發病機制與病理
四臨床表現
五并發癥
六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七診斷
八鑒別診斷
九預防
十治療
十一預后
第十三節日本血吸蟲病
一病因
二流行病學
三發病機制和病理
四臨床表現
五并發癥
六實驗室檢查
七診斷
八鑒別診斷
九預防
十治療
十一預后
第十四節瘧疾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臨床表現
三并發癥
四實驗室檢查
五診斷
六鑒別診斷
七預防
八治療
九預后
第十五節鉤端螺旋體病
一病因
二流行病學
三發病機制和病理
四臨床表現
五后期并發癥
六實驗室檢查
七診斷和鑒別診斷
八預防
九治療
十預后
第十六節淋病
一病原流行病學
二發病機制病理
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檢查
五診斷鑒別診斷
六預防
七治療
第十七節梅毒
一病原流行病學
二發病機制病理
三臨床分類分期
四臨床表現
五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六診斷鑒別診斷
七預防
八治療
第十八節艾滋病
一病原流行病學
二發病機制病理
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檢查
五診斷鑒別診斷
六預防
七治療
第四章呼吸系統疾病
**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及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二急性氣管-支氣管炎
第二節慢性支氣管炎
一病因及發病機制
二臨床表現
三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四診斷及鑒別診斷
五預防
六治療
第三節支氣管哮喘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臨床表現
三實驗室檢查
四診斷與鑒別診斷
五預防
六治療
第四節慢性肺源性心臟病
一病因
二發病機制
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五診斷與鑒別診斷
六治療
第五節肺炎
一肺炎球菌肺炎
二葡萄球菌肺炎
三克雷白桿菌肺炎
四軍團菌肺炎
五肺炎支原體肺炎
第六節小兒肺炎
一病因
二發病機制
三臨床表現
四并發癥
五實驗室及X線檢查
六診斷
七鑒別診斷
八預防
九治療
十預后
第七節肺結核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四腔隙性腦梗塞
五腦出血
六蛛網膜下腔出血
第二節癲癇
一病因
二發病機制
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檢查
五診斷和鑒別診斷
六預防
七治療
八預后
第三節周期性癱瘓
一病因和發病機制
二臨床表現
三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四診斷
五治療
六預防發作
第四節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炎
一病因和病理
二臨床表現
三實驗室及輔助檢查
四診斷和鑒別診斷
五治療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回憶愛瑪儂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