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解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23905
- 條形碼:9787010123905 ; 978-7-01-01239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解讀 本書特色
《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解讀》將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些詩學現象、熱點問題、重要作家和作品置于中國文化的大視野中去審視和觀照。
詩與文化同源,文化養育了詩歌,詩歌承載著文化。在文化的視野中去審視詩歌,在詩歌的解讀中還原文化,是本書的研究視點。本書由楊子怡著。
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解讀 內容簡介
詩與文化同源,文化養育了詩歌,詩歌承載著文化。在文化的視野中去審視詩歌,在詩歌的解讀中還原文化,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解讀》的研究視點。全書共21章。第1-6章,運用維柯的哲學人類學理論及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審視了《詩經》和“詩經學
”。求解《詩經》時代“人”的本質、中國文化的詩性思維之生成、壟斷符號資本的權力審美對詩性失語與存活現象之影響、《詩經》文化與文學經典的生成及其合法性。第7-14章,主要從唐宋文化的視野中審視一些作家作品及文學現象。涉及的問題有邊塞詩審美的嬗變、詠茶詩對茶文化形成的雅化作用、詠梅詩中所蘊含的古代文人的君子人格意識、“韓愈現象”
形成的文化根源、蘇軾與韓愈處窮之異的文化解讀、宋代理學文化氛圍中的宋詩特質等!吨袊诺湓姼璧奈幕庾x》第15-21章,從佛釋文化視野、文化學視角、格式塔文化場的理論及愛國文化等角度對明清詩僧函可、屈大均、納蘭性德、丘逢甲等人的詩進行了深層的文化解讀。本書由楊子怡著。
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解讀 目錄
自序:為第三個人而寫作緒論 **節 文化養育了詩歌 第二節 詩歌銘刻著文化 第三節 用文化觀照詩歌是詩學研究的重要路徑**章 哲學人類學視野中《詩經》有關“人”的解讀 **節 人神分離:人意識到生命的意義和主體的存在 第二節 敬德修禮:人是作為道德文化的存在 第三節 “嚶嚶友聲”:人是社會的存在 第四節 “念昔先人”:人是歷史和傳統的存在第二章 先秦詩性智慧與中國文化的詩性思維之生成 **節 先秦功利文化氛圍中的詩性智慧 第二節 先秦的詩性智慧孕育了中國文化的詩性思維 第三節 在中國文化中詩無所不在第三章 文化生產場域視野中《詩經》從經學到文學之考察 **節 《詩經》文化經典的生成及其合法性 第二節 文學《詩經》的生成及其文學的合法性第四章 傳統詩經學對《詩經》的文化還原 **節 一部《詩經》的經化史,就是一部《詩經》文化還原史 第二節 傳統詩經學對歷史、禮儀、倫理文化之還原第五章 信息論美學視域中《詩經》之審美效應 **節 《詩經》編碼之特色及其審美信息 第二節 《詩經》文本之潛在信息 第三節 《詩經》的噪聲干擾及其排除第六章 漢代經學話語霸權擠壓下的詩性失語與存活 **節 在強勢話語中詩性遭到擠壓而失語的狀況 第二節 經學強勢話語中詩性的存活及原因 第三節 詩性失語與存活的合法性闡釋第七章 唐代邊塞詩審美情緒的嬗變:高貴、崇高與感傷 **節 初唐:在尚武功、歌王權的吟詠中呈現出一種高貴美 第二節 盛唐:崇高美的尊崇及與古羅馬崇高美之比較 第三節 中晚唐:審美感傷情緒的形成及表現第八章 唐宋文人詩與茶文化 **節 古代飲茶文化的形成過程 第二節 唐宋文人詩對茶文化的雅化第九章 從詠梅詩詞看古代梅文化與文人人格之形成 **節 詠梅詩蘊含著古代文人的人格意識 第二節 梅文化之形成是祖先的無數典型經驗之積淀第十章 鑲嵌在儒文化模式和傳統中的韓愈 **節 韓愈現象的表現 第二節 韓愈現象的文化解讀第十一章 韓愈詩文廊廟氣及其文化解讀 **節 居高臨下的盟主氣 第二節 奴視世人的自負氣 第三節 典麗喬皇的清廟明堂氣 第四節 韓愈詩文廊廟氣形成的歷史文化原因第十二章 宋代詩歌特質形成的文化背景與審美心態 **節 理學文化視野中的宋詩特質之形成 第二節 宋詩特質形成的審美心態第十三章 蘇軾嶺海詩歌之變及其意義 **節 情感之變:由逐客悲歌的凄婉到以謫為游的曠達 第二節 題材之變:由書劍報國到模水范山、和陶抒志 第三節 蘇軾嶺海詩歌之變的意義第十四章 詩人韓愈、蘇軾嶺海處窮人格精神之異及文化解讀 **節 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戚戚怨嗟與安土忘懷 第二節 韓愈的憂戚處窮表現了韜光養晦、專情執著的儒者人格 第三節 蘇軾的安土忘懷表現了儒釋道融為一體的超曠型人格第十五章 儒釋文化視野中詩僧函可奇詩解讀 **節 傳統文化中的鄉思母題:“幾年無復聽鄉音,一聽鄉音淚更深” 第二節 未泯的儒家淑世之情:“肉身縱在腸應斷,既哭蒼生又哭僧” 第三節 儒釋文化中的人倫情:“幾多鄉國思,翻向友朋深”第十六章 屈大均詩歌的文化精神與美學品格 **節 屈大均詩歌的屈原現象 第二節 屈大均詩歌的杜甫情結 第三節 屈大均詩歌的李白原型第十七章 納蘭性德詩詞風格形成的心理機制及文化解讀 **節 納蘭性德的憂郁來源于他幻覺中的行為場 第二節 納蘭性德行為場中心理環境的形成還源于他獨特的個性和氣質 第三節 納蘭性德的行為心理場有著漢文化的深厚土壤第十八章 納蘭性德詞體現出他的生命情感與心靈的圖畫 **節 納蘭性德愛情詞表現出濃郁的人情美 第二節 納蘭性德醇美的友情之詞實現了他的心理補償 第三節 納蘭性德在感嘆山川風物之作中也流露出人情美 第四節 納蘭性德詞讓人感受到他生命力場中情與理的交融滲透第十九章 納蘭性德現象與傳統文化 **節 作為文化原型之一的“納蘭現象”之典型表現 第二節 “納蘭現象”凝聚力及其形成之文化淵源第二十章 從納蘭性德作品看中國古典文學的文化個性 **節 古典文學文化個性之一:憂患意識與參與精神 第二節 古典文學文化個性之二:感傷心理與歸隱心態 第三節 古典文學文化個性之三:崇古念舊心態與祖先崇拜意識第二十一章 蘊含著傳統愛國主義精神的丘逢甲詩歌之英氣 **節 痛失故土的怨憤氣:“宰臣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第二節 無力回天的悲壯氣:“風月有天難補恨,江山無地可埋愁” 第三節 誓報國仇的豪邁氣:“未報國仇心未了,枕戈重與賦無衣” 第四節 感懷故土的真樸氣:“不知成異域,夜夜夢臺灣” 第五節 許身稷契的浩然氣:“淡極名心宜在野,生成傲骨不依人”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解讀 作者簡介
楊子怡,男,1955年出生于湖南省新邵縣,漢族。1978年大學畢業,1986年在武漢大學中文系學習碩士研究生課程。教齡35年,其中高校教齡30年。現為廣東惠州學院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與文化、古典詩學、韓愈和蘇軾專題研究等。先后在國內外30家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摘要或全文轉載。多篇論文獲得中國詩經學會、惠州市政府、惠州學院獎勵。主編出版《中國文學人物形象辭典》一部,出版《中國古代詩苑精品》一部。主持并完成省、市、校級課題多項。創作舊體詩詞、辭賦五百余首,發表一百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