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政府與市場之間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33930
- 條形碼:9787508633930 ; 978-7-5086-3393-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政府與市場之間 本書特色
一個中國的標志性官員——國開行董事長陳元講述“如何修改游戲規則,在政策性和市場化之間找到平衡”的探索與歷程。 首次披露眾多重大投資決策出臺的過程,所有事件串聯起來就是中國近十幾年金融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縮影,一本書讀懂中國特色的“政府與市場”。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原香港證監會主席沈連濤作序推薦。 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周強、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中投國際(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遵義、財新傳媒總編輯胡舒立等推薦。
政府與市場之間 內容簡介
《政府與市場之間:開發性金融的中國探索》以金融學家、國家開放銀行董事長陳元的自述為主,全面記錄陳元及國家開發銀行創造性地運用開發性金融理論,為民生、國家發展解決問題的實踐實錄。 《政府與市場之間:開發性金融的中國探索》首次披露眾多重大投資決策出臺的過程,尤其是對彼時國內政策和國際局勢的金融解讀,角度獨特,極具價值。所有事件串聯起來就是中國近十幾年金融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縮影,一本書讀懂中國特色的“政府與市場”。 《政府與市場之間:開發性金融的中國探索》從十個方面論述了開發性金融的實踐探索,每個篇章都有決策紀實、理論與訪談三部分構成,全景解讀開發性金融的實踐過程,讓讀者重返金融現場。 《政府與市場之間:開發性金融的中國探索》分別從銀證合作、國家戰略、地區規劃、國際市場等方面,記錄了圍繞開發性金融在這些領域運用的背景和重要事件,同時收入作者在重要節點發表的重要文章以及重要訪談,讓讀者了解了一個理論體系與實踐結合不斷完善的過程,也充分體現了作者“金融報國”的抱負。
政府與市場之間 目錄
2 銀政攜手締造市場規則
3 蕪湖模式改變中國城市
4 規劃先行助力科學發展
5 市場方式服務國家戰略
6 國家銀行助推經濟轉型
7 金融創新打通三農瓶頸
8 普惠金融促進社會建設
9 國際合作打造多贏樣本
10 開發性金融方興未艾
政府與市場之間 節選
銀政攜手:共商市場建設“西方形成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付出了極高的成本和代價,中國不能再走西方國家自發演進的老路,因為我們沒有自由進化、重新發育的時間和空間,也沒有財力承受巨大的自然演進成本。”“制度與市場是可以建設的,中國經濟存在的市場缺損是可以通過銀政合作來彌補的。”2004年5月9日上午,革命圣地延安,巍巍寶塔山上灑滿了初夏溫暖的陽光。這一天,開發性金融的實踐與理論研討會在延安賓館南禮堂召開,來自開行總分行、財政部、人民銀行、銀監會、地方政府、重大客戶的代表以及學術界人士,共120多人參會。會上,我回顧了開行十年的改革發展歷程,總結了開發性金融理論的探索與實踐。延安是我的出生地,每次回到這片黃土地,我的心情都難以平靜。我在會上說,我們之所以選在延安召開這次會議,是有特殊寓意的。69年前,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這里,翻開了中國歷史新的一頁;今天,我們在這里回顧和總結開行的10年探索,就是要用延安精神激勵我們,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推進開發性金融新的實踐。從1994到2004,開行走過了改革的10年。這10年,是發展的10年,不斷控制化解風險的10年,也是不斷向更高目標奮進的10年。開行從一個政府的法定金融機構起步,在市場上運用政府信用,用融資推動項目建設和制度建設,走出了一條區別于財政融資和商業金融的開發性金融道路。開行探索的每一步,都是對市場化方式服務國家戰略的思考和實踐,都伴隨著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新審視和認識升華。開行10年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個健康的市場體系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意義。市場建設雖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但躲得了今天,躲不了明天,這個問題遲早要解決。西方形成發達的市場經濟體制經歷了漫長的過程,付出了極高的成本和代價,中國不能再走西方國家自發演進的老路,因為我們沒有自由進化、重新發育的時間和空間,也沒有財力承受巨大的自然演進成本。我相信,制度與市場是可以建設的,中國經濟存在的市場缺損是可以通過銀政合作來彌補的。開發性金融就是運用政府組織優勢的資源和高能量,以市場化融資推動市場和制度的建設,在政府和市場之間,促進良性互動發展,使完善的市場機制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在延安會議中,很多參會代表都發了言,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時任陜西省常務副省長的陳德銘同志以東道主的身份在會上說:“加強地方政府和開行的合作,是順應形勢、實現雙贏、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西部基礎設施建設是在西部財力不足、資本金比較短缺,有關制度和市場缺損比東部更嚴重的情況下進行的。開行的實踐,有效地將開行的融資優勢與政府的組織優勢以及行政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成功地解決了財政、銀行和資本市場三種融資的結合問題。”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林初學同志在會上說:“三峽工程從政府支持、開發性金融支持,到商業價值、信用價值的培育,再到資本市場通道的建立和拓寬,都經歷了一個價值成長的過程。三峽工程是開發性金融在我國實踐的一個成功案例。三峽一、二期工程建設目標順利實現,開發性金融的前期鋪路、建設市場的作用功不可沒。”1993年,三峽工程上馬之初,資金來源成為關鍵問題之一。1994年,剛剛成立的開行以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為使命,決定對三峽工程提供總額300億元的長期貸款,使工程得以順利啟動。1997年大江截流,三峽工程建設順利轉入二期,工行、建行、交行開始為二期工程貸款。在施工高峰的2002年,開行給三峽工程的資金支持占融資總量近30%,在長期信貸里占60%,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三峽工程的案例表明,開發性金融一般不直接進入已經成熟的商業化領域,而是沿著政府路徑,從尚不成熟的市場做起。開發性金融是在不成熟的領域進行栽培和耕耘,把“青桃子”培育成“熟桃子”,使有關各方直接從“熟桃子”中受益。會上,當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的李揚同志,以專家的視角闡述了觀點。他說,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開發性金融很突出的一點是,在整個運營過程中加強制度建設,特別是信用制度建設。制度的重要性無論怎么強調都不過分,銀行的任務不應只是貸款,而且要通過貸款,推動貸款對象的制度變革。李揚同志說:“開行這點做得很好,及時和各級政府進行溝通,利用他們對地方經濟的熟悉和管理能力,來控制融資過程中的風險。”延安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特色開發性金融理論框架的形成,為開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和理論武器,使社會各界對開行的認識煥然一新。其中,與會的很多外邀代表,在后來的工作中都與開行結成了更緊密的合作關系。比如,陳德銘同志擔任商務部部長后,對開行十分關注,對開發性金融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給予了大力支持;李揚同志任社科院副院長后,對開發性金融的理論研究高度重視,出任了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副會長;林初學同志始終活躍在開行與三峽總公司的后續合作中,開發性金融在支持金沙江下游水電開發、清潔能源開發中繼續大顯身手。先進的理論一旦武裝了頭腦,效果是驚人的。延安會議后,開行堅定了開發性金融的定位,發揮國家信用的高能量,以融資為載體,在項目所及領域推進市場建設、制度建設,彌補市場失靈和制度缺損,實現了項目建設和制度建設的雙成功,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和市場之間:一條非常寬的路“開行10多年的探索,其實就是一直在以市場建設為目標,構筑和夯實政府與市場之間那道越來越寬廣的‘橋梁’,開創出了一條有別于傳統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的發展路子。”2004年4月25日,就在延安會議召開前的半個月,中央電視臺《對話》節目播出了對我的專訪。主持人陳偉鴻在節目中問我,是什么樣的東西讓我在政府與市場之間“走鋼絲”時腿不抖?我回答道:“開發性金融對于開行來說,是一條非常寬的路,這就是我們背靠政府的信用,然后可以建設一片市場,這片市場在建設的初期,基本上沒有人跟我們爭。”目前,開發性金融建設市場的腳步,已經從國家重點項目邁進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瓶頸和民生領域,以及“走出去”領域;融資服務由單個項目的中長期融資,擴展為政府類、企業類客戶的綜合金融服務。我們運用開發性金融的理念,在不斷彌補市場缺損和空白的過程中,注重培育、增強經濟主體發展的內生活力。從這個意義上說,以市場建設為核心的銀政合作,使開行對地方經濟的支持,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成功轉變。銀政合作的成效,還體現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的應對中。2008年,在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的新形勢下,開行與地方政府共同搭建的融資平臺被寄予厚望。這段時期,融資平臺快速增長,更多的商業銀行將貸款投向平臺,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拉動地方政府投資、保增長擴內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作為融資平臺的締造者,開發性金融獨具特色的制度設計保證了融資平臺的健康發展。到2011年底,開行融資平臺貸款余額23737億元,占同期全行人民幣貸款余額的56%,占同期全國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的26%;融資平臺不良貸款率僅為0.2%。金融如同一枚硬幣,支持發展和防范風險就是硬幣的正面與背面。融資平臺也是如此,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地方政府的債務負擔。當經濟下行的風險逐步消除,人們就開始更多地關注融資平臺的風險,以及它對銀行經營形成的潛在風險壓力。開行的調研也表明,一些融資平臺的運作模式還需進一步完善。比如,部分融資平臺法人建設相對滯后,缺乏獨立的市場定位;有的平臺經營性資產占比少,導致自主經營能力較弱,不利于市場化運作;平臺償債機制較為單一,還款來源多依靠政府補貼和土地出讓收益等。這些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要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早在2003年,開行就認識到信用建設、制度建設對防范地方融資平臺風險的重要性,在選擇優質平臺、規范平臺運作、培育市場化投融資主體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2004年,我們提出融資平臺“四項建設”,包括治理結構建設、法人建設、現金流建設和信用建設,幫助融資平臺“練內功”;2006年,我們借鑒國外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的經驗,引入委托代建、BT、BOT等融資方式,完善了融資平臺的信用結構;2007年,我們以地方債務率控制指標為基礎,建立了地方政府評級制度和風險預警機制,有效防止了地方政府債務的過度擴張。這些舉措未雨綢繆,令開行支持的融資平臺一直保持著健康有序的發展態勢。從2010年春天開始,按照國務院及有關部委的部署,開行主動幫助地方政府做好融資平臺規范工作。開行與地方政府高層加強溝通,為融資平臺的規范發展出謀劃策,部分分行還成為當地政府清理平臺工作小組成員單位。為促進融資平臺做強做實,開行通過推動地方政府注入經營性資產、資源、土地、股權等多種方式,充實經營性現金流。在貸款的信用結構方面,進一步完善貸款擔保,積極采用各種收費權或股權質押、第三方保證、土地使用權或其他資產等符合《擔保法》、《物權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擔保方式。在城建貸款模式創新方面,通過“投資、貸款、債券、租賃、證券”等業務品種的綜合服務和金融創新,滿足地方政府的合理融資需求,協助解決政府熱點和難點問題。以廣西為例,我們運用開發性金融原理,積極推動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規范發展,支持地方“兩基一支”以及高新技術等領域的重點項目建設。開行與全區44個政府融資平臺建立了業務關系,有力促進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得到當地各界的廣泛認可。2010年3月,廣西銀行監管部門發布了開行對防控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貸款風險的“做法與啟示”,總結了4點成功做法:立足銀政合作,堅持規劃先行;立足平臺建設,培育健康市場主體;建立融資平臺風險管理體系;強化社會監督,增強政府融資平臺風險管控。到2012年5月底,開行廣西分行的平臺貸款余額達926億元,占分行各項貸款余額的71%,居廣西銀行業金融機構首位,不良貸款率僅為0.03%。如果說,開發性金融是溝通政府與市場的“橋梁”,那么融資平臺就是支撐“橋梁”的橋基和橋墩。開行10多年的探索,其實就是一直在以市場建設為目標,構筑和夯實政府與市場之間那道越來越寬廣的“橋梁”,開創出了一條有別于傳統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的發展路子。這或許就是我們對中國金融生態和金融體系的獨特貢獻。……
政府與市場之間 作者簡介
陳元,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博士生導師,中國銀行業協會會長,中國開發性金融促進會會長。先后畢業于清華大學,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曾擔任北京市西城區委書記,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委商業外經外貿部部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1998年執掌國家開發銀行以來,他把中國國情和國際先進金融原理相結合,帶領國開行實現了從傳統政策性銀行向國際一流開發性金融機構的蛻變,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開發性金融的發展新路。2002年被亞太開發性金融機構協會授予“杰出個人獎”,2007年被授予“俄羅斯友誼勛章”,2008年當選“影響中國改革30年30人”,2009年獲“共和國60年影響中國經濟60人”稱號,2011年獲評CCTV中國經濟十大年度人物。陳元在經濟金融理論領域頗有建樹。1987年提出“緊運行”理論,對社會主義經濟運行機制進行了富有創新的實證考察和分析論述。著有《陳元集--運行·調控·發展》、《香港金融體制與1997》、《美國銀行監管》等。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姑媽的寶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