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富陽歷史名人與臺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807433
- 條形碼:9787550807433 ; 978-7-5508-074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富陽歷史名人與臺灣 本書特色
《富陽歷史名人與臺灣》一書,選定了開發(fā)臺灣的一代雄主孫權、民間開發(fā)澎湖列島**人施肩吾、情牽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曾任臺灣兵備道的周凱以及著名文學家郁達夫5位歷史名人,并制定篇目框架,邀請5位本土文史專家擔綱。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該書由西泠印社出版社正式出版發(fā)行。由蔣壽南擔任主編。
富陽歷史名人與臺灣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三國吳大帝孫權;民間開發(fā)澎湖**人施肩吾;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兩赴臺灣任職的周凱;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等。
富陽歷史名人與臺灣 目錄
三國吳大帝孫權
一、孫權生平略述
二、孫權文選
告天文
天子自序
大赦天下詔
封公孫淵為燕王詔
與陸遜論周瑜魯肅及呂蒙等
詔陸遜代顧雍為丞相
三、吳大帝孫權與臺灣
四、吳主孫權的臺灣情結
五、孫權開發(fā)夷洲
民間開發(fā)澎湖**人施肩吾
一、施肩吾生平略述
二、施肩吾詩文
島夷行
秋吟獻李舍人
錢塘渡口
曉光詞
湖邊遠望
送客南游
早春殘雪
太羹賦(以宗本誠敬遺味禮為韻)
象樽賦(以觀器禮肅為韻)
與徐凝書
五空論
識人論
座右銘
述靈響詞序
養(yǎng)生辯疑訣
三、狀元肩吾公墓記
四、淺談施肩吾及其定居開發(fā)澎湖
五、對唐詩《島夷行》的研究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
兩赴臺灣任職的周凱
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
富陽歷史名人與臺灣 節(jié)選
唐五代時期,“狀頭”也好,“狀元”也好,都只是民間用語,政府不曾確認過一個“狀頭”或“狀元”,也不重視具體名次,在正式文件里名次居前只是籠統(tǒng)稱為“上第”、“高第”或“甲科”而已。 唐代狀元在新、舊《唐書》中均有傳記的只有16人。僅在《舊唐書》里有傳記的2人;僅在《新唐書》里有傳記的5人。三者去其重復共23人。這些人的傳記無一例外的是,介紹出身時都沒指出過是狀元,或進士**名,多數都只說“及進士第”、“進士擢第”、“擢進士第”或“擢進士”、“舉進士”、“第進士”等。 可見,唐朝政府根本不重視進士的具體名次,大不了只偶爾強調一下某人名次居前。唐、五代,直至宋初的13科,政府都沒在意具體名次,從來都沒有確認過一個狀元,只將新進士簡單分為甲、乙兩等。“狀元”這個詞創(chuàng)造出來之后,很長時間內也只在民間隨便用,并不是政府的詔令用語。換言之,狀元的名頭并不比進士高貴多少,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唐朝皇帝怎么可能多此一舉地“特恩欽賜狀元”?更何況唐穆宗與唐敬宗這一類從來不以國事為重的昏君呢! 但是,稱施肩吾為狀元,在杭州地區(qū)卻是一個真實的客觀存在。那么,施肩吾的狀元之名是怎么來的呢?猜想應該與宋以后出現的狀元崇拜有關。 宋代科舉取士之多,可謂空前絕后。據專家統(tǒng)計,兩宋通過科舉取士115427人,平均每年取士361人,年均數是唐朝的五倍,約為元代的三十倍,約為明代的四倍,約為清代的三、四倍。之所以出現“火熱”的現象,*根本的原因是由于統(tǒng)治階級對及第者采取的極大優(yōu)待。如大中祥符八年,宋政府專以詔書形式規(guī)定了對狀元的禮儀規(guī)格:自今**人及第,宜令左右金吾司七人導從,許出兩節(jié),每御試,即預差在殿外抵候,永為定式。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