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魯迅全集(1-18卷)(盒壞)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050338
- 條形碼:9787020050338 ; 978-7-02-005033-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魯迅全集(1-18卷)(盒壞) 本書特色
★32開布面精裝,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魯迅全集》由原來的16卷增至18卷,書信、日記各增加了一卷,共計創作10卷,書信4卷,日記3卷,索引1卷,總字數約750萬字
★與1981年版相比,此次《魯迅全集》修訂集中在三個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釋的增補修改
★附贈大容量手提包一個
友情提示:本書為特價庫存書,原書所配箱子有不同程度破損,介意的讀者慎拍
魯迅全集(1-18卷)(盒壞) 內容簡介
隨著20多年來人文科學和魯迅研究的不斷發展,專家、讀者陸續發現1981年版的一些不足:魯迅的佚文、佚信不斷被發現,當時的注釋有其歷史的局限。此外,書中也有一些誤植、誤排的字。更重要的是,魯迅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應在全集中有所體現。新版《魯迅全集》新在哪里?其修訂原則是“以1981年版為基礎,增補不足,修訂錯訛”。根據現在的定稿,新版《魯迅全集》由原來的16卷增至18卷,書信、日記各增加了一卷,共計創作10卷,書信4卷,日記3卷,索引1卷,總字數約700萬字。
與1981年版相比,此次《魯迅全集》修訂集中在三個方面:佚文佚信的增收;原著的文本校勘;注釋的增補修改。
◆收文:書信、日記各增加了一卷
此次修訂,增收新的佚文23篇,佚信20封,魯迅致許廣平的《兩地書》原信68封,魯迅與增田涉答問函件集編文字約10萬字。
修訂編委會委員、紹興魯迅紀念館館長裘士雄介紹說,在認定的23篇佚文中,內容涉及古籍整理、介紹外國文學家作品和悼念文章等,體裁包括雜文、詩歌等,反映了魯迅文學創作道路的變遷和思想的演進。其中發表于1912年1月的《軍界痛言》一文尤為重要。該文痛斥了辛亥革命后光復軍在紹興的一些劣行,在當時曾觸動了一些光復軍人士,他們對照此文進行檢查,軍風有所改變。
魯迅全集(1-18卷)(盒壞) 目錄
第二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第三卷 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巳集
第四卷 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第五卷 偽自由書 準風月談 花邊文學
第六卷 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遺補編
第九卷 中國小說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譯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兩地書 書信(1904-1926)
第十二卷 書信(1927-1933)
第十三卷 書信(1934-1935)
第十四卷 書信(1936 致外國人士)
魯迅全集(1-18卷)(盒壞) 節選
魯迅全集(1-18卷)(盒壞)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知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煙與鏡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