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斯基藝術全集-第2版(普通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524962
- 條形碼:9787515524962 ; 978-7-5155-2496-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康定斯基藝術全集-第2版(普通版) 本書特色
康定斯基是現代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實踐和理論先驅,既是的藝術家,也是的理論家,畢生作品蔚為大觀。多年來國內僅有其個別名作單行本、畫冊出版,與他在藝術史的地位嚴重不符,也給閱讀者帶來許多不便,是以有此“全集”出版。 書中近300幅精美畫作,油畫、素描、木刻、海報、個人生活照片應有盡有,全彩印刷,圖文結合! 康定斯基藝術理論名著《點·線·面》《藝術的精神》《論形式問題》《論具體藝術》,配以專業注釋,便于大眾閱讀。 深邃的藝術思想通過文字震撼心靈、海量精美畫作以色彩沖擊視覺,大量注釋則讓每一位讀者可以與世界藝術大師無障礙交流,讓藝術全集實名歸。 色彩是琴鍵,眼睛是錘子,而心靈則是鋼琴的琴弦。畫家是彈琴的手,彈某個琴鍵,引發心靈的震顫。——康定斯基 在充斥色彩與線條的術作品中,“聆聽”抽象派大師康定斯基絢麗、明快、震撼與激情的藝術世界!
康定斯基藝術全集-第2版(普通版)康定斯基藝術全集-第2版(普通版) 前言
畫家、版畫家和作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在繪畫中拋棄了物象,讓繪畫建立在圖像意義的純粹表現之上。他是**位這么做的畫家。1866年,他出生于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大學學習,獲得法學學士學位。他擔任了經濟和統計學部的教學助理。在三十歲時,他放棄一切學院工作前往慕尼黑學習繪畫。
他在阿茲貝工作室學畫兩年,在藝術學院追隨弗蘭茨·馮·斯圖克(Franz von Stuck)學畫一年。他參加展覽不久,就有很多批評家指責其畫作“線條夸張,色彩骯臟、刺眼”。他成為巴黎秋季沙龍和柏林分離派、德國新藝術家協會成員。然而,他的作品屢被慕尼黑分離派拒絕。他創作了大量的蛋彩畫、油畫、日本彩畫,以及黑白、彩色的木刻作品。成功的喜悅沒有阻擋他的進步。他以邏輯的、精確的步驟逐漸向繪畫的目標邁進,從繪畫中消除物象。
1908年至1911年,他遭遇無數奚落,同事、新聞和輿論,都批評他浮夸,說他是騙子、瘋子。很多人甚至要綁住他,防止他的解構能力的進一步破壞。弗蘭茨·馬爾克(Franz Marc)**個向他伸出友誼之手。馬爾克幫他四處奔走,尋找出版商和代理人。接著,偉大的藝術家阿爾弗萊德·庫賓(Alfred Kubin)、阿諾德·勛伯格(Arnold Schonberg)出現了。赫沃斯·瓦爾登(Herwarth Walden)也盡*大的能力去幫助康定斯基對作品進行展覽和銷售,還就報紙新聞對康定斯基的空前攻擊提起訴訟。許多國家對康定斯基作品的贊美開始出現。
1911年,他創作了自己的**幅抽象畫。1912年,他創作了無物象的系列蝕刻作品。慕尼黑的風笛手出版公司出版了他的《藝術的精神性》,一個冬季連印三次。日報、專業雜志和藝術圖書對他的批評聲還是不斷,但也不斷有支持他的聲音。1913年,赫沃斯·瓦爾登成為新藝術家協會的負責人,阻礙沒有了,德國、奧地利、荷蘭、瑞士、英國和美國的收藏家開始熱衷收藏康定斯基的作品。美國芝加哥的商人亞瑟·杰羅姆·埃迪(Arthur Jerome Eddy),開始收藏他各個時期的作品。
康定斯基藝術全集-第2版(普通版) 目錄
第二篇 藝術的精神性
第三篇 論形式問題
第四篇 點·線·面
第五篇 論具體藝術
附錄
年表
康定斯基藝術全集-第2版(普通版) 節選
**篇 回憶錄
*初,給我以強烈印象的色彩是明亮的翠綠、黑、白、洋紅以及赭黃。這些記憶,可以追溯至我三歲的時光。那時,我在各種各樣的物體上觀察它們,如今,在我眼中,這些物體已不如色彩本身來得清晰了。
像所有的孩子,我特愛玩“騎馬”游戲。為此,我家的馬車夫總是在細小的樹枝上刻一些螺旋線,然后從**個旋口剝去兩層莖皮,從第二個旋口剝去**層莖皮。如此一來,我的“馬”便有了三種顏色:*外面是樹皮的棕黃色(我不喜歡這種顏色,真希望它被另一種顏色取代);第二層是翠綠色(我特別喜歡這種顏色,即便在枯萎的狀態下,它仍有迷人的魔力);*里層是樹枝的乳白色(它散發一股潮濕的氣味,令人不禁要舔它一下,可惜它很快就無法挽回地枯萎了,因而,我對白色的興趣從一開始就遭受打擊 )。
依稀記得,父母動身往意大利(他們帶上我和保姆,當時我才三歲)之前不久,我的祖父母搬進了一座新房子。當時,那座房子接近是空著的,沒有家具,也沒有人。一個*小的房間里,墻上掛著一只鐘。我曾立于鐘前,欣賞鐘面的白色和鐘面上所畫的玫瑰的洋紅色。
父母竟然千里迢迢去欣賞“破敗的建筑物和古老的石頭”,此舉令我的莫斯科保姆十分納悶:“這些玩意兒,我們莫斯科多得是。”羅馬所有的“石頭”中,我如今唯一記得的,是一片無法征服的稠密的圓柱林――可怕的圣彼得大教堂的柱林。記得當時,我和保姆費了好長時間才走出柱林。
接著,整個意大利留給我的兩個記憶都是黑色。旅途中,我和母親乘著一輛黑色的馬車,行駛過一座橋(我想,橋下的水應是濁黃的顏色)――我被送往佛羅倫薩的一所幼兒園。接著又是黑色――通向黑色河水的臺階,水面上漂浮著一艘長長的、可怕的黑色小船,船中央放著一個黑色木箱。深夜,我們上了一艘狹小的平底船。我放聲大哭,在這里,我表現出了令自己聞名“全意大利”的天賦。
在我和姨母都特別喜愛的一場賽馬中,我有一匹花斑馬,這匹馬的身體是赭黃色的,有著明黃色的鬃毛。游戲輪換的規則非常嚴格:在賽馬職業師的指導下,我騎一次這匹花斑馬,下次就輪到姨母騎。至今,我仍十分喜愛這樣的馬。現在,如能在慕尼黑的大街上看到類似的馬,我便心情愉悅:夏天,它總是出現在沙沙細雨的街上。它喚醒我心中的明媚陽光。它是不朽的,因為在我認識它的十五年中,它從未變老。這是我移居慕尼黑之前的*初印象,亦是*深刻的印象。我靜靜地站著,久久凝望,內心深處涌起一種朦朧而令人愉悅的期待。它喚起我心中的那匹領頭馬,使慕尼黑與我的童年緊緊相連。這匹花斑馬突然使我在慕尼黑找到自由的感覺。童年時代,因為外祖母來自波羅的海地區,所以我經常說德語。童年時熟悉的德語神話故事一一重現。帶著高高尖頂的漫步廣場、馬克西米利安廣場,已經消失了,但施瓦本區(Schwabing)的古老部分,尤其是我偶然發現的“奧”(Au,慕尼黑的一個郊區),讓所有神話故事都變成現實。藍色的有軌電車從大街上穿過,仿佛神話中令人心曠神怡的輕風。一個個街角的黃色郵筒,仿佛一只只引吭高歌的金絲雀。我喜歡“藝術工廠”這樣的標識,令人恍如置身一座藝術之城。對我而言,藝術之城就是神話之城。我后來所畫的關于中世紀的畫作,*初都來自這些印象。聽從建議,我參觀了陶伯河上游的羅滕堡(Rothenburg ob der Tauber)。我仍無法忘記當時頻繁地轉車,從快車換到慢車,再由慢車換成電車。車軌蜿蜒向前,綠草覆蓋著鐵路圍欄,火車頭尖聲鳴叫,車輪的咔嗒聲和吱吱聲催人入眠。身旁一個身穿銀色大紐扣制服的老農,非要跟我談論巴黎,但我實在無法和他溝通。這真是一次虛擬的旅行。我感覺,似乎有某一種難以抗拒的力量在對抗自然規律,讓我從一個世紀進入另一個世紀,直至遙遠的過去。我離開那個小車站,穿過一片草地,通過一扇城門。只見城門扇扇,溝渠縱橫,小巷兩側,窄窄的屋子相互凝望,櫛比鱗次。小客棧的大門,徑直通向黑暗而巨大的餐廳,中央厚實、寬大的橡木樓梯,通往上層的各個房間。房間極小,從窗口看出去,可見一片海浪般的紅色屋頂。雨下個不停。大而圓的雨點落在我的調色板上,相互間老遠就伸出“手臂”,忽而出人意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精巧的細線條,在顏料中間急速而歡快地穿梭。接著,它們落入我的衣袖中。如今,這些習作不知去了哪里,它們失蹤了。這次旅行只留下了《古城》這幅作品,它是我返回慕尼黑后憑記憶畫成的。畫面陽光燦爛,屋頂是紅色的――這正是我當時的感覺。
甚至在這幅繪畫中,我實際上在捕捉一個特別的時刻。這一時刻曾經是而且將永遠是我在莫斯科*美好的時光。日薄西山,已付出*大的能量,它為此找尋、奮斗了一整天。這一圖景沒有持續多久——僅僅幾分鐘,陽光因為運動而變紅,越來越紅,開始是冷色調,后來上升至暖色調。陽光將整個莫斯科融合為一體,像一支狂歡的大號,令人的身心、靈魂為之震顫。不,這種紅色的融合還不是*美的時刻!它只是這部交響樂中使每一種色彩達到*強烈程度的*后一個音符,它迫使全莫斯科像一支龐大的交響樂隊,重復奏出*強音。粉紅色、淡紫色、黃色、白色、藍色、淡草綠色、火紅的房屋和教堂,每一樣都是一首獨立的歌—— 令人心醉的綠草、低聲喃喃的樹木或白雪,伴隨成百上千的聲音在歌唱,光禿禿的樹枝奏出小快板。克里姆林宮那紅紅的、堅定的、莊嚴的圍墻,以及圍墻上方那座精致而輪廓鮮明的高高的伊凡•維利基鐘塔(Ivan Veliky Bell Tower),像一聲勝利的歡呼,似一首自我沉醉的贊美詩,高高地矗立于一切之上。鐘塔上面,是金光閃閃的穹頂,它聳立于其他金光燦爛、五彩繽紛的穹頂之間,筆直地沖向天空中,發出永恒歡呼的莫斯科太陽。
當時我想,對一個藝術家而言,描繪這樣一個時刻,是*艱巨且*快樂之事。
康定斯基藝術全集-第2版(普通版) 作者簡介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俄羅斯杰出畫家及美術理論家,世界公認的現代抽象繪畫創始人。早年在莫斯科學習法律和經濟,后于大學任教,30歲時毅然辭去教授職位,赴慕尼黑學畫。1911年在德國創立表現主義團體“藍騎士”,又在現代設計教育的搖籃包豪斯學院任教十余年,直至該學校被納粹解散。后輾轉巴黎,從事純抽象繪畫,直至去世。
康定斯基是現代抽象表現主義藝術的實踐和理論先驅,不僅創作出《湖上》《黃•紅•藍》《蔚藍的天空》《白色的線》《即興31號》《粉色的音調》等名作,更是撰有《藝術的精神性》《論形式問題》《點•線•面》等經典藝術理論名著,時至今日,已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廣為傳播,成為現代抽象藝術的啟示錄。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