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身后事-而已叢書 版權信息
- ISBN:7533445414
- 條形碼:9787533445416 ; 978-7-5334-4541-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魯迅身后事-而已叢書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是一組有關魯迅的研究文章,包括探討魯迅致死的原因、近年來學術界研究魯迅的述評、魯迅著作整理出版中的問題,這些都屬于魯迅身后事的范圍。此外,書中還有一組對魯迅同時代作家例如胡適、朱自清、聶鉗弩等人的研究文章。
魯迅身后事-而已叢書 目錄
魯迅死因“正、反、合”
魯迅交往中的右派分子
兩篇《傷逝》
“木瓜”其人其事
回憶文的可信程度
小人張鳳舉
魯迅與邵洵美
異中有同
關于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幾件事
《周佛海日記》中的魯迅兄弟
邵燕祥與魯迅文學傳統
讀資中筠,想起魯迅
一個抄本
附錄:戴文葆《<為了忘卻的記念>抄后記》
初版本的特別價值
刪掉的信息
這叫“審讀”嗎?
新版《魯迅全集》的得失
“我”是誰?
略說《魯迅全集》的五種版本
陳瓊芝和《魯迅全集》
貴在新見——讀王福湘著《悲壯的歷程》
“政客”這頂帽子
丁玲《“開會”之于魯迅》一文的遭遇
隔膜——讀胡風《三十萬言書》札記
聶紺弩的“運動檔案”
為反對而反對——從魯迅《戰略關系》談起
關于1936年的那次訪蘇邀請
《胡適全集》中文書信部分勘誤
略談《胡適全集》**卷所用的底本和第四卷的校勘問題
《胡適全集》中的重復
《胡適全集》中的闕失
注釋獻芹
朱自清的一句詩
從一個人看一個時代——介紹《葉圣陶年譜長編》
一本親切的人物傳記
“我首先是個人”
魯迅身后事-而已叢書 節選
書摘
邵燕祥與魯迅文學傳統
一九四五年秋天,抗日戰爭結束了。在淪陷了八年的北平,從天上飛來
了一些接收人員,從地下鉆出了一些“地下工作人員”……這些人的作為給
了人們怎樣的印象呢?
這時,在北平匯文中學,一個十二歲的初中學生,在他一個人辦的壁報
《五十年代》上,發表了一個他寫的小獨幕劇。劇本前面的小引是:“伊人
天外飛來,此君地下鉆出。”場景的布置是咸亨酒店門前,一開場,阿Q裝
扮全然空軍模樣,揚長走上。劇中上場的還有王胡、孔乙己、酒店學徒、老
拱……這些《吶喊》中的人物。劇中的孔乙己說:“小弟也曾從事地下工作
,小弟之腿,便乃在敵憲兵隊吊折的也。”
這個獨幕劇的作者就是邵燕祥。那時,他從長他五歲的哥哥那里讀到了
魯迅的《野草》、《吶喊》和《彷徨》,也看到了田漢改編的劇本《阿Q正
傳》。他的這個獨幕劇,就是對田漢劇本的模仿。這想必是邵燕祥*初的文
學創作。他的起點,就同魯迅有了這樣一種淵源。(見邵燕祥著《熱話冷說
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0~323頁。)
五十年代初期,邵燕祥作為一顆文學新星受到公眾注意的時候,是一位
抒情詩人。可是,他的文學活動,他在報刊上發表作品,卻是從雜文開始的
。據他自述,“我從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日在錦州一家報紙的副刊上發表了
雜文《由口舌說起》,開始通過報刊發言,算起來差一個月就滿四十年。而
自一九四九年一解放,一度誤以為‘雜文時代’真的結束,就少寫雜文多寫
詩歌了。”(見《邵燕祥文抄(三)·夢邊說夢》,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第1
71頁。)
這是很有意思的事。大家都知道,在魯迅的文學遺產中,不論就數量還
是就意義說,雜文都居于*重要的地位。有志繼承魯迅文學事業的邵燕祥,
從寫雜文起步,就是很自然的了。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年輕的
邵燕祥以為,已經進入了不再需要雜文,只需要謳歌的嶄新的時代。他就是
憑著這樣一種建設新生活的激情,拿起他的詩筆:
收拾停當我的行裝,
馬上要登程去遠方,
心愛的同志送我
告別天安門廣場。
在我將去的鐵路線上,
還沒有鐵路的影子。
在我將去的礦井,
還只是一片荒涼。
但是沒有的都將會有,
美好的希望都不會落空。
在遙遠的荒山僻壤,
將要涌起建設的喧聲。(邵燕祥《到遠方去》,1952年作)
這個年輕人,對于未來,就是這樣充滿希望,充滿著信心。這種情緒,
確實也是更適宜于用抒情詩來表達。從此讀者不時可以看到他清新的詩作。
魯迅也寫過幾首新詩,刊登在《新青年》雜志上,也算是參加對于這一
新的文學體裁的“嘗試”吧。那時,像胡適,劉大白等人的新詩作品中,舊
體詩詞的痕跡還時有流露。比較起來,邵燕祥更喜愛魯迅那些竭力擺脫舊詩
詞影響的作品。他說:“我認為建立在現代漢語基礎上的新詩和建立在古代
漢語基礎上的詩詞,分屬兩個不同的審美體系。……‘五四’時期**批新
詩作者,如胡適、康白情、俞平伯、劉半農、周氏兄弟和郭沫若,都于古典
浸潤很深,但他們在寫新詩時都竭力避免詩詞的腔調,在這方面魯迅和周作
人表現得*為徹底,……他們努力建設的是以現代漢語(包括書面語和口語)
為基礎的新詩,基本上是自由體,即使創為格律也是自由地創設的新格律;
為此他們力求擺脫古典詩歌體裁和格律的影響。”(邵燕祥《一樣情思,兩
副筆墨》,見《非神化》,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第83~84頁。)這也是他
自己寫新詩的態度吧。
一九五七年的反右派斗爭,對于五十多萬中國知識分子來說,是一道跨
不過去的門坎。邵燕祥也就從此在詩壇上消失了。二十二年之后,像一場噩
夢醒來,他重新出現在文學界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飽經憂患的中年人,雖
然他依然懷著年輕時那樣的信念和信心,可是他對于國家和人民的受難,對
于歷史的曲折,已經作過許多深入的思考。他還在寫詩,在北京魯迅故居門
前,他寫的是這樣的詩句:
潮濕,陰冷。一九七六年的初春,
我又看見整整半個世紀前淡淡的血痕。
魯迅先生那時候橫眉怒斥屠殺者:
你們終久會知道——死尸有多么沉!
門前,逡巡……那永遠微笑的溫和的面影,
可不就是“自蹈死地”的“暴徒”劉和珍?
魯迅先生!先生!我終于沒有敲你的門。
我不愿再驚擾——您的怒猶未息的靈魂。(見《邵燕祥詩抄》,百花文
藝出版社1994年版,第67~68頁。)
這時,他有許多思考,卻是抒情詩所無法容納,無法表現的。年輕時寫
過雜文的邵燕祥,很自然的又拿起雜文的筆了。他在《綠燈小集》的“前記
”中說:“我多年來主要是興之所至,寫些抒情小詩。近來,特別是從一九
八四年初至今,轉而多寫雜文,——‘予豈好辨哉?予不得已也’,——一
方面是由于時代的需要、社會的需要,一方面也是找到了一個能對社會生活
及時作出反應,能把我和群眾的一些思考、情緒、意向直接加以表達的形式
。自然不是無病呻吟,而且即使是面對某些客觀存在的弊病和精神領域的錮
疾,也是謀求療救,而不出以呻吟的。”
P105-108
魯迅身后事-而已叢書 作者簡介
朱正,1931年生于湖南長沙。以編輯為職業,業余從事寫作。在魯迅研究方面出版的著作,先后有《魯迅傳略》、《魯迅回憶錄正誤》、《魯迅論集》、《周氏三兄弟》等。雜文集出版有《留一點謎語給你猜》、《思想的風景》、《辮子小腳及其它》、《字紙簍》等。近年來研究范疇擴及當代史方面,著作有《反右派斗爭始末》(香港明報出版社出版)和《報人浦熙修》。曾參加1981年版和2005年版《魯迅全集》的編注工作。
- 主題:魯迅身后,榮耀只是他自己的
魯迅身后,遺孀也好,孩子也好,也并未因為他文學家的名號得到什么,這與魯迅的“不要做空頭的文學家”(大意)的遺囑應該說是一直的吧。
- >
經典常談
- >
我與地壇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唐代進士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