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詞學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20866
- 條形碼:9787516120866 ; 978-7-5161-2086-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詞學研究 本書特色
《詞學研究》分三部分:清代詞學篇、傳播篇和接受篇。“清代詞學篇”主要考察清代的詞學理論,對清代詞學的學術背景、清代詞話生成及演變的歷程等宏觀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也對清代一些有代表性的詞學理論家如王士禎、張惠言、周濟、蔣敦復、譚獻等的詞學思想進行了客觀全面的闡述。“傳播篇”所收論文則分別從口頭傳播(男聲歌唱)、書冊傳播(別集、選本、序跋評論、藏書)、單篇傳播(題壁、題畫、題扇、題屏、石刻)等傳播形式,與宋詞傳播的途徑(售賣、傳抄、驛遞)、傳播中的特殊情況(誤傳、失傳)這五個層面就傳播主體(演唱者、刻書家、藏書家、售書人、傳抄者、驛遞員)、傳播媒介(紙、壁、畫、扇、屏、石碑)、傳播效果(聲名聞世、失傳)展開論述,將宋詞傳播方式的研究扎扎實實地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接受篇”則既有群體接受研究,也有個體接受研究,還有對詞人經典化歷程的研究。
詞學研究 內容簡介
譚新紅編著的《詞學研究》分三部分:清代詞學篇、傳播篇和接受篇。“清代詞學篇”主要考察清代的詞學理論,對清代詞學的學術背景、清代詞話生成及演變的歷程等宏觀問題作了深入的探討,也對清代一些有代表性的詞學理論家如王士禎、張惠言、周濟、蔣敦復、譚獻等的詞學思想進行了客觀全面的闡述。“傳播篇”所收論文則分別從口頭傳播(男聲歌唱)、書冊傳播(別集、選本、序跋評論、藏書)、單篇傳播(題壁、題畫、題扇、題屏、石刻)等傳播形式。與宋詞傳播的途徑(售賣、傳抄、驛遞)、傳播中的特殊情況(誤傳、失傳)這五個層面就傳播主體(演唱者、刻書家、藏書家、售書人、傳抄者、驛遞員)、傳播媒介(紙、壁、畫、扇、屏、石碑)、傳播效果(聲名聞世、失傳)展開論述。將宋詞傳播方式的研究扎扎實實地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接受篇”則既有群體接受研究,也有個體接受研究,還有對詞人經典化歷程的研究。《詞學研究》史料引證翔實,觀點提煉得法,是一部具有一定開拓性的詞學專著。
詞學研究 目錄
清代詞學篇
論清人詞話的學術背景
試論詞話的生成與演變
繼承傳統 孕育新變——王士禎詞學思想研究
張惠言詞論新解
周濟詞論的“破”與“立”
“無厚入有間”與“有厚入無間”辨——周濟和蔣敦復詞學思想比較研究
推闡張、周說 妙不落言詮——譚獻詞學理論研究
傳播篇
宋詞傳播中的男聲演唱
宋詞的題壁傳播
宋詞的刻石傳播
宋詞的藝術媒介傳播——以題畫、題扇和題屏詞為中心
宋詞的別集傳播
宋詞的選本傳播
宋人詞集序跋之傳播芻議
宋代私人藏書與宋詞傳播
宋代的驛遞制度與宋詞傳播
宋詞的誤傳與失傳
接受篇
李清照詞的經典化歷程
史達祖詞接受史初探
論清人對明詞的體認和反思
詞學研究 作者簡介
譚新紅,1970年12月生,湖北省建始縣人。1996年9月師從王兆鵬教授研習唐宋文學,獲文學碩士學位。1999年9月師從吳熊和教授。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畢業后至武漢大學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任教。2007年11月至2008年11月,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一年。現任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武漢大學70后學術團隊“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負責人。已出版《清詞話考述》、《宋詞傳播方式研究》等個人專著,編著《中國文學史》、《唐宋詞名篇導讀》、《宋代文學研究年鑒》、《蘇軾詞全集》、《詞學檔案》等著作。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近30篇。其中三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完成省部級以E科研課題兩項。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