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傳甲中國文學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6083235
- 條形碼:9787206083235 ; 978-7-206-08323-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 本書特色
林傳甲(1877~1922),字奎騰,又號魁云,福建侯官縣(今福州市)人。早年就讀于西湖書院,博覽群書,尤長經史、地理、文學,為張之洞所器重。《林傳甲中國文學史》內容涉及文字音韻訓詁、文章修辭寫作、文體文法、文學與國家、地理、考古、外交之關系、文章中德學之養成關系等,體例相當混雜。雖說并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文學史,但由這本書作為開端,促進了新的文學秩序的形成,確實是有開創意義的著作。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書隸書北朝書唐以后正書之變遷;古今音韻之變遷;古今名義訓詁之變遷;古以治化為文今以詞章為文關于世運之升降等。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 目錄
**篇 古文籀文小篆八分草書隸書北朝書唐以后正書之變遷一 論未有書契以前之世界二 論書契創造之艱難三 論書契開物成務之益四 論五帝三王之世古文之變遷五 古文藉許書而存六 六書之名義區別七 六書之次第八 古文籀文之變遷九 籀文以后之變遷十 大篆小篆之變遷十一 傳說文之統系十二 篆隸之變遷十三 篆隸與八分之別區十四 隸草之變遷十五 北朝南朝文字之變遷十六 唐以后正書之變遷第二篇 古今音韻之變遷一 群經音韻二 周秦諸子音韻三 漢魏音韻四 六朝音韻五 經典釋文音韻六 廣韻七 唐韻八 集韻九 宋禮部韻十 平水韻十一 翻切十二 字母十三 雙聲十四 六朝反語十五 三合音十六 東西各國字母十七 宋元明諸家音韻之學十八 國朝顧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引之諸家音韻之學第三篇 古今名義訓詁之變遷一 虞夏商周名義訓詁之變遷二 列國風詩名義訓詁之變遷三 春秋戰國名義訓詁之變遷四 爾雅兼收周秦諸子之名義訓詁五 秦始統一名義訓詁之變遷六 方言之訓詁名義變遷*繁七 釋名考經籍名義可據八 廣雅萃集漢儒箋注名義訓詁九 唐顏師古匡謬正俗十 南唐徐鉉說文新附字十一 陸佃埤雅之名義十二 朱子究心名義訓詁之據十三 宋儒名義訓詁之疏密十四 駢雅之潤色詞章十五 天算家名義訓詁之變遷十六 地輿家名義訓詁變遷十七 制造家名義訓詁之變遷十八 古人名義訓詁不可拘執第四篇 古以治化為文今以詞章為文關于世運之升降一 皇古治化無征不信二 虞唐治化之文三 夏后氏治化之文四 殷商治化之文五 豳岐治化之文六 文武治化之文七 闕里治化之文八 鄒孟治化之文九 荀子治化之文十 秦始皇治化之文十一 漢以后治化詞章之分十二 六朝詞章之濫十三 唐人以詞章為治化十四 五代之治化所在十五 遼金治化之文不同十六 宋元治化之廣狹詞章之工拙十七 明人之治化詞章誤于帖括十八 論治化詞章并行不悖第五篇 修辭立誠辭達而已二語為文章之本一 孔門教小子應對之法二 六年教以數與方名之法三 聞一知二之捷法四 舉一反三之捷法五 反言以達意之法六 虛字聯絡實字達意法七 虛字承轉實字達意法八 虛字分別句讀以達意法九 虛字以為發語詞達意法十 虛字為語助詞達意法十一 虛字語助詞用為疑問法十二 虛字用于形容詞法十三 虛字用為贊嘆詞法十四 修辭分別雅俗異同法十五 修辭必求明密法十六 修辭當知顛倒成文法十七 修辭引用古人成語法十八 修辭勿用古字古句法第六篇 古經言有物言有序言有章為作文之法一 高宗純皇帝之圣訓二 言有物之大義三 總論篇章之次序四 初學章法宜分別綱領條目五 初學章法宜先明全章之意六 初學章法宜立柱分應七 初學章法宜因自然次第八 初學章法宜知層疊進退九 初學章法宜知承接收束十 初學章法宜知首尾照應十一 初學章法宜知引用譬喻十二 初學章法宜知調和音節十三 初學擴充篇幅**捷法十四 初學篇法宜一意貫注十五 初學篇章宜分別文之品致十六 治事文之篇法十七 紀事文之篇法十八 論事文之篇法……
第七篇 群經文體第八篇 周秦傳記雜史文體第九篇 周秦諸子文體第十篇 史漢三國四史文體第十一篇 諸史文體第十二篇 漢魏文體第十三篇 南北朝至隋文體第十四篇 唐宋至今文體第十五篇 駢散古合今分之漸第十六篇 駢文又分漢魏六朝唐宋四體之別
展開全部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 作者簡介
林傳甲(1877~1922),字奎騰,又號魁云,福建侯官縣(今福州市)人。早年就讀于西湖書院,博覽群書,尤長經史、地理、文學,為張之洞所器重。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鄉試第一。兩年后,出任京師大學堂文學教授,主講中國文學史。光緒三十四年(1908)起,在黑龍江、湖南、湖北、北京、廣西、內蒙古等地興辦教育。民國6年(1917),憤于“外人謀我之急”,在中國地理學會發起編纂《大中華地理志》,出任總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