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石門頌 內容簡介
《石門頌》全稱為《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也稱《楊孟文頌》,東漢明帝永平四年,即公元六一年,因為子午谷道路險峻難行,當時的司隸校尉楊孟文,奏準明帝鑿通了此石門,為了歌頌這件功德事,將此頌于東漢建和二年十一月刻于褒城縣東南褒斜谷的石門崖壁之上。故頌文有《自南自北,四海似通,商人咸喜,農夫永同》,這正是功在千秋了。一九六七年,因國家在石門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庫,乃將此摩崖石刻從崖壁中鑿出,于一九七零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現保存完好!妒T頌》高九尺九寸,寬七尺七寸。其拓本大多清新可觀,上海書畫出版社、北京文物出版社均有影印本,臺灣大眾書局也有影印本《舊拓石門頌》。全文共二十二行,每行在三十至三十一字不等,約五百余字。在欣賞此碑之前,我們應該了解到隸書是由篆書演變而來,由篆之曲化為隸之直,在隸書演變的過程中,亦有幾個不同的階段,如西漢初期的隸書,由于波磔法尚不明顯,故稱之為古隸,到了西漢中葉,波磔法已普遍運用,便稱之為八分,以區別于古隸,到了東漢中葉,隸書體已經十分成熟,方始固定稱之為隸書!妒T頌》當屬分書之八分,以區別于古隸,致函東漢中葉,隸書體已經十分成熟,方始固定稱之為隸書。《石門頌》當屬分書之成功之作,又較少隸書之框架形成壓束,故寫來頸挺有姿,渾厚高古,疏秀靈動,皆具深趣,清楊守敬稱之為《其行筆真如野鶴閑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其出》可見其在書法史中的地位。
- >
史學評論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