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溫故-二十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526222
- 條形碼:9787549526222 ; 978-7-5495-2622-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溫故-二十三 本書特色
1.呈現珍貴文本——以今天的視角審視過去,以一手史料還原歷史現場。本輯特稿《國民黨在大陸的*后一年:黃杰日記問世的時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黃杰的工作日記,真實再現了國民黨在大陸下臺前改朝換代的混亂情形。 2.講述故人故事——本輯“人物”專欄,《教我如何不想他》,江青女士為我們講述了她與世界船王董浩云先生相知、相交的平凡小事;張瓏《母親的日記:1937年張元濟的幾件家事》詳細回顧了在抗戰爆發的這一年,國家命運大動蕩的背后一個普通家庭的聚散離合。還有章濟塘《紀念沈昌瑞老伯》、王碧蓉《憶袁世凱的六兒媳陳徵》……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講述故人故事,感受細節的力量。 3.重溫公民記憶——本輯“記憶”專欄用欣《運尸記》生動講述了一位老婦人50多年前獨自一人把丈夫的尸體從酒泉帶回渝中老家的離奇經歷、祝萬安《我在基層當法官》記錄了作者自建國后擔任法官38年來親歷的諸多案例;還有杜高《我們經受的歷史傷痛》……來自基層的個人記憶,共和國早期的民間歷史。 4.展示中國影像——用影像記錄社會變遷,本輯“影像”專欄特別刊出秦風老照片館《陪都歲月》48幅圖片,以形象、直觀的語言,展示了重慶作為陪都時的風貌,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那段特殊的歲月。
溫故-二十三 內容簡介
精彩依舊,2012年《溫故》總頁碼256碼,“影像”專欄特別刊出秦風老照片館《陪都歲月》48幅圖片,以形象直觀的語言,展示了重慶作為陪都時的風貌,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那段特殊的歲月。 本輯特稿《國民黨在大陸的*后一年:黃杰日記問世的時代意涵》首次刊出了1949年3月黃杰的工作日記,真實再現了國民黨在大陸下臺前改朝換代的混亂情形。“人物”專欄江青《教我如何不想他》、張瓏《母親的日記:1937年張元濟的幾件家事》;“記憶”專欄祝萬安《我在基層當法官》、杜高《我們經受的歷史傷痛》、用欣《運尸記》、王碧蓉《憶袁世凱的六兒媳陳徵》。 《溫故》是一種陸續出版的歷史文化讀物。以今天的視角來追懷與審視過去,并為當下的生存與未來的發展提供一種參照,所謂“溫故而知新”。內容大體包括以下三方面:對人類以往生存狀態的追懷;對歷史的審視與反思;對歷史文化遺跡。
溫故-二十三 目錄
徐宗懋《國民黨在大陸的*后一年:黃杰日記問世的時代意涵》
黃杰文采不俗,寫景寫情,恰到好處,不似一般文人之濫情,畢竟軍人雖感傷時事,但仍要面對每天實際的問題。此外,黃杰對于黨政軍人士往訪和談話的內容大要,紀錄非常詳實。這一部分參照其他人的回憶錄,相互核實,對此歷史人事物準確的考證,必然大有幫助。
[人物]專欄
趙映林《容閎與太平天國、曾國藩》
1881年,容閎以前半生精力促成的中國幼童出洋留學事業在中國守舊勢力的反對下半途而廢,讓人扼腕嘆息。中國幼童出洋留學計劃的廢止,讓容閎對清政府僅存的一點希望化為泡影,之后,容閎毫不猶豫地走上了維新與革命的道路,開始了他新的人生。
孫立川《將軍白天與他的史學研究》
作為一名正直的職業軍人,他在和平時代傾注全部心血寫成的論著所具有的重要史學價值不可言喻。像白天這樣的軍事學家來研究這個軍事戰略失誤的問題,其實也是抓住了太平天國為什么走向失敗的歷史教訓,這不僅是填補了一個空白,而且提供了一種新的史學研究角度。
李偉《生生死死說葉青》
章濟塘《紀念沈昌瑞老伯》
溫故-二十三 相關資料
沈昌文(出版人)——我們現在學習外國,還是要回頭看看,而不能一味地往前看。 馮克力(出版人)——隨著歲月的流失,歷史的記錄或許難免變得陳舊、破損,但歷史卻將永遠鮮活。而這大概也就是《溫故》的生命所在了。 雷頤(文史學者)——我覺得歷史大量的是被遺忘,只有少數的被記憶,尤其說讓國民記住什么,忘記什么,實際上主流媒體是有選擇的,是有控制的。它想讓你記住什么,忘記什么,都是很容易做到的。如果對歷史失去了記憶,對很多事情就會有不同的看法。 謝泳(文史學者)——我覺得《溫故》的意義,以后要偏重于把那些過去說錯了的事情,或者說是主流話語過去比較強烈地想讓人接受的那些東西,盡可能給予校正。 盧躍剛(文史學者)——《溫故》一方面是要鍛煉大家恢復記憶,要重溫記憶,我覺得好像一方面是要告訴很多人,他們的所有行為是要被記憶的,正在被記憶的,即使把它抹去,最終也會被挖出來,這個我覺得也非常必要。所以我經常講,人們要有點兒起碼的歷史感,如果沒有這歷史感的話,后果就特嚴重。 劉方煒(文史學者)——有很多人物,很多歷史過程,但這東西呢在這之前并不進入正史。但是你會發覺,你把這一塊兒挑出來,把它表述一遍,非常有意思。它對于中國的大的歷史也是一種很好的補充。 張冠生(文史學者)——過去秘而不宣的,可借溫故來顯影;過去吞吞吐吐、顯影不足的,可借溫故作“加厚”顯影;以往過分渲染、顯影過度的,溫故可起“減薄”作用。通過溫故,圍繞某事件的基本事實澄清了,就可以進入定影程序了。 傅國涌(文史學者)——“溫故而知新”,從《老照片》的風行到《溫故》在書刊叢中脫穎而出,決不僅僅是迎合了這個浮躁時代一部分人的懷舊心理這么簡單,關鍵還是“知新”,人們可以從中看到帶有溫情的新材料、新見解,雖不是高頭講章、宏大敘事,卻讓歷史真相在細節中慢慢浮現出來。 范泓(文史學者)——我們在"溫故"時一定要持有開放平和的心態,若一味地劍拔弩張,或"單向度"地要和誰去較什么勁兒,"溫故"便會失去它本來的意義。說到底,"溫故"是為了"知新",即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趙克風(文史學者)——《溫故》里寫歷史,沒有人云亦云,觀點也許不同,但真實嚴謹。我也有這種要較真的勁。 秦風(老照片收藏家)——這么多年著意于材料的收集,目的是創造一種多元的對過去的認識,因為這是整個中國人走向心智上成熟所需要的一種教育過程。無論如何,歷史有一種呈現自我的自然力量,它不會完全被遺忘。
- >
我與地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