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當代中國縣域財政研究-以山東沂南為個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07811
- 條形碼:9787565007811 ; 978-7-5650-078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中國縣域財政研究-以山東沂南為個案 本書特色
天下之治,始于縣。論文以山東沂南縣為個案,考究了建國以來一個內陸普通縣份財政體制、機制演變及其運作實況,從宏觀視角出發,在微觀之處入手,精密梳理,認真思考,分析了該縣財政建設歷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提出了解決縣財政困難的途徑,是一篇立意高遠、頗具價值的成功之作。本文的成功不僅在與選題具有明顯的針對性,體現了作者以史鑒今、借史學資政的治史情懷;還在于作者思路清晰,文章結構合理,表達流暢,研究手段豐富;更在于作者在占有了大量一手的原始資料的基礎之上,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政策文本和統計表相的桎梏,盡可能地接近了地方財政的本源與真實。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玉 作者以原始性的沂南縣財政局檔案及該縣三個鄉鎮與兩個村財務檔案文書為基本材料,參用社會學、政治學、統計學的一些研究方法,成功地揭示了當代中國一個縣級區劃內三級政府財政生存狀態和新形勢下革命老區內農民負擔的真實情形,由于作者掌握了豐富的一手資料,論文給人一種厚重實在而又不乏開拓創新的感覺,所作敘述和所得結論均十分令人信服,其中當有不少可作為當政者的決策參考。論文通篇邏輯清晰,結構完整,考訂清楚,統計準確,用語簡潔,字里行間可見作者嚴謹的態度和務實的作風。 ——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海林 本文中國縣域財政為研究對象,以山東省沂南縣為個案,敘述了建國以來該縣縣域財政演變的過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揭示了目前縣域財政困難的成因,并探討了解決這種困難的途徑,具有很好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資料翔實,內容豐富,邏輯清楚,結構嚴謹,寫作規范,具有較強的創新性。 ——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謝世誠 本文致力于以點帶面,把宏觀背景敘述與微觀實證考察相結合,嘗試把縣、鄉、村納入統一的框架予以綜合分析,縱向分析與橫向剖析相結合。該文建立在扎實豐富的數據之上,資料真實,論證有力;研究方法多樣;對改進縣域財政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運來 本文從農民、農村的角度提出問題,從政治文明和社會公平正義的境界來思考縣域財政問題,顯示了作者關注底層百姓的人文關懷。論文文獻功夫扎實。作者苦心搜集了大量的一手檔案資料,并加以悉心地整理,制作了各種圖表,用功之勤、之深可見一斑。論文結構清晰,邏輯井然。論文具有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識。對于今天縣域財政的困難,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并強調農民是困難的大承受者,作者呼吁國家應回報農民,著力解決縣域財政困難。 ——江蘇省社科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胡發貴
當代中國縣域財政研究-以山東沂南為個案 內容簡介
《李良玉教授與其博士生文叢·當代中國縣域財政研究:以山東沂南為個案》主要內容包括:當代縣級財政的制度框架、沂南縣經濟社會概況、沂南縣財政收入、沂南縣財政支出等方面。
當代中國縣域財政研究-以山東沂南為個案 目錄
一 選題緣起
二 多重視角下的財政問題
三 研究回顧
四 概念·資料·思路·創新
**章 當代縣級財政的制度框架
**節 縣財政體制演變
第二節 縣級財政制度框架
第三節 縣級財政預算
第四節 縣域財政的地位
第二章 沂南縣經濟社會概況
**節 自然概況與行政區劃
第二節 人口變遷
第三節 經濟社會發展
第三章 沂南縣財政收入
**節 財政收入概況
第二節 工商稅收
第三節 農業稅收
第四節 企業收入
第五節 財政收入結構變化
第四章 沂南縣財政支出
**節 財政支出概況
第二節 行政管理支出
第三節 教育事業費支出
第四節 財政支農
第五節 撫恤和社會福利支出
第六節 財政困難的生成邏輯
第五章 縣域財政框架中的鄉鎮財政
**節 鄉鎮政權的演變
第二節 鄉鎮財政體制
第三節 鄉鎮財政預算
第四節 沂南縣鄉鎮概況
第五節 鄉鎮變遷的經驗與教訓
第六章 鄉鎮財政案例之一:岸堤鎮財政收入
**節 岸堤鎮概況
第二節 財政收入概況及影響因素
第三節 預算內財政收入
第四節 轉移支付收入
第五節 財政收入特點
第七章 岸堤鎮財政支出
**節 財政總支出
第二節 預算內財政支出
第三節 財政支出績效
第四節 存在的問題
第八章 岸堤鎮稅收成本與行政成本
**節 稅收成本
第二節 行政成本
第九章 鄉鎮財政案例之二:馬牧池鄉財政收入
第十章 馬牧池鄉財政支出
第十一章 縣域財政框架內的村財務
第十二章 村財務個案:橫河村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當代中國縣域財政研究-以山東沂南為個案 節選
以上分析說明: 1.岸堤鎮財政收入總量偏低,依靠本地財政收入,無法保障本級政府的財政支出。 2.1994年開始實施的分稅制改革、2002年開始實施的稅費改革以及此后農業稅的取消,對岸堤鎮財政自給率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使其財政自給率降低。 3.1997年后岸堤鎮財政自給率呈現出持續下降趨勢,這也表明上級財政部門對岸堤鎮的轉移支付力度逐年增加。從另一個方面看,岸堤鎮的財政支出越來越依賴上級的轉移支付收入。 眾所周知,轉移支付是財政控制的主要手段,是調節政府間財政關系的重要經濟杠桿。改革開放以來,地方財政逐步建立起來,財政包干體制的實施,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組織財政收入積極性的提高,使上級轉移支付收入在地方可用財力構成中所占比例逐步減少。與之對應,預算內財政收入占可用財力的比例在逐步攀升。1993年以前岸堤鎮可用財力內部構成證明了這一點。 1994年分稅制財政體制改革的實施,占據地方財政收入來源**位的增值稅的75%被從地方財政收入來源構成中剝離出來,從而極大地降低了工商收入對財政收入的貢獻率,致使預算內財政收入占可用財力的比例逐步降低,而轉移支付占可用財力的比例相對提升。陷入財政困境的鄉鎮政權,由于處在行政級次末端,無法向下級政權轉移財政壓力,只能把財政收入重心轉向基層的農村,汲取農村和農業的有限剩余,轉嫁自身的財政負擔。這就體現為這一時期農業稅、農業特產稅高額征收及其在預算內財政收入中所占比例的迅速提升。 然而,對農業、農民的過度汲取,造成了日益嚴重的“三農”問題,這迫使國家不得不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調整國家、集體與農民的關系。2002開始的稅費改革以及此項改革的縱向推進,農業特產稅的取消、農業稅的逐步取消,對鄉鎮財政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一就是轉移支付收入在可用財力中所占比例的迅速上升。 轉移支付力度的增強,農民種地不僅不需要納稅,甚至還可以獲得國家給予的補貼。這意味著財政支農資金的加大,意味著農民負擔的有效解決,意味著國家與農民關系的革命性調整,意味著長達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以來,以農業稅收作為財政收入主要來源的歷史的終結,意味著工業反哺農業新時代的到來! 從另一方面來看,轉移支付在可用財力中所占比例的提升,也意味著地方預算收入的減少,意味著地方財政自給率的降低,意味著地方財政自主性的降低,意味著財政集權力度的加大,意味著中央對地方控制力的增強。 ……
當代中國縣域財政研究-以山東沂南為個案 作者簡介
賀俊杰,男,1978年生山東沂南人。2009年畢業于南京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在《民國檔案》《民國研究》《江蘇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 >
二體千字文
- >
煙與鏡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