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隨記光陰 本書特色
一個人的回憶道出一代人的命運,濃縮千百萬知青的生死悲歡,集體印記。
《隨記光陰》榮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2012年度卓越新聞獎評論類榮譽獎
◎袁莉(《華爾街日報》中文版主編):喬海燕的《隨記光陰》,勾勒了那個陌生又熟悉的時代。它們或悲壯,或辛酸,或荒誕,或有趣。作者似在局中,又似在旁觀,體現了他豐富的人生閱歷、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執著的反思精神。
◎曹景行(資深媒體人):當年千萬知青,今天都已經到了“夕陽紅”的時候了。我們都是*后的知青。更可以斷言:咱們中國不會再有知青,也不能再有知青了!
◎喬海燕(《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受歡迎的專欄作者):我是代表我周圍的老三屆同學,講述我們的故事。
◎馬曉霖(博聯社創始人、總裁):這是一部好友親歷的知青故事及對知青政策、知青運動背景的梳理和分析,它不同于梁曉聲們的文學 虛構和藝術營造,進而更加真實、更加可信,也更加可以觸摸而感同身受。換言之,這是一部反映那個斷代史的親歷者實錄,不僅具有田野調查式的數字和事實文本旁證,更有外人無法替代的自我思考與精神關照。
隨記光陰 內容簡介
這是一個知青的個人記憶,更是一個時代的歷史記憶。
作者喬海燕經歷過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本書中一篇篇故事的主人公原型,都來自于作者親歷的歷史。這些人里,有為朋友而甘愿下鄉的好人,有在被禁錮的時代仍保持獨立思考的思想者,有躺在戲臺下方就為看女演員裙子里有沒有穿內衣的生產隊長,有年輕時理想飛揚卻被社會的正反兩面都推開成為落伍者的女醫生……在大時代掀起的狂風巨浪中,他們載沉載浮,沒有名字,沒有面孔,沒有身份,但透過本書的文字,他們的七情六欲、生死悲歡、卑鄙高尚,他們的悲憫、辛酸、無奈、荒誕、希望、幽默,都真實鮮活地呈現給讀者,折射出時代的動蕩變遷對小人物命運的左右和影響,有著深厚的人文內涵,以及對普通人苦難命運的終極關懷。
本書寫作風格以白描為主,畫面感強,豐富飽滿,舉重若輕,充分刻畫出人物性格的復雜立體多面,文字質樸、平靜、生動、有趣,即使在哀痛中也透露出活潑的氣息,是這部作品極為動人的特色。
隨記光陰 目錄
我們都是*后的知青·曹景行
推薦序二
無巧不成書·馬曉霖
**章 廣闊天地
代營逸事
“老磚頭”二三事
真假憶苦思甜
出來人還怕雨?
分子們
春妮兒
紅旗飄飄學大寨
決 算
烙油饃
下粉條
打蓮菜池
第二章 知青歲月
無悔的選擇
那些被湮滅的思想者
三盜案
小酒店
那個年代的風流才子
《梁祝》的故事
“扒車”風波
拉 煤
女兒殤
鄉 戀
交 易
*后的知青
第三章 戲劇人生
愛情的故事
做人要做這樣的人
記憶深處的那支歌
《伏爾塔瓦河》
弱者張樹森
乞 丐
空白檔案
我也是右派
啼笑皆非
夢醒時分
總是天涯飄零人
平同學的故事
第四章 為醫之道
落伍者
曇花一現的針刺麻醉
一個麻醉醫生的故事
賬 本
換 親
輸血隊長張淮山
后記
隨記光陰 節選
“老磚頭”二三事
老磚頭與小火車
南陽地區在“文革”中自己花錢修了一條窄軌鐵路,開通從漯河到南陽的小火車。一時間,火車成了當地的熱門話題。
老磚頭對小火車也有興趣。地頭歇晌,飯場上,只要有人說,他就支著耳朵聽過去,聚精會神的,也不插話,一會兒聽聽這個說,一會兒聽聽那個說,叼著煙袋,也不點火。有一次聽著大家議論,他突然問,那火車在鐵軌上走,鐵軌鋪在哪兒?
眾人一下子愣住了。緩了會兒,有人說,鐵軌就鋪在地上。
就鋪在麥地里?他指著眼前的麥地,問。然后又說,都說火車拉得多,幾千斤幾萬斤,就咱這麥地,地恁瓤,膠皮轱轆大車進去都難拉動,火車咋開?
我真佩服老磚頭的聰明。他從未見過火車,卻能形象地想到有關火車行駛的細節。我就告訴他,鐵軌鋪在枕木上,枕木鋪在道渣上,道渣堆在路基上。
道渣……路基……老磚頭將信將疑地自言自語著。
過了沒多久,老磚頭看到小火車了。
那一年,我們在南陽影山放炮崩石頭,漯河到南陽的鐵路就從山前不遠處經過。一次,老磚頭套車送給養到了我們駐地。我告訴他,鐵路就從山前經過。他就跟我們一塊到工地,說,非要看看火車啥樣。
我在山上干活,遠遠看著老磚頭自己在鐵軌上走來走去,趴下去看看,又起身往遠處走。拾起幾塊石頭仔細看,趴在鐵軌上瞄來瞄去,連兩段鐵軌之間連接的螺絲釘、鋼板,他都摸著看個夠。
小火車開過來了!遠遠就鳴笛。好多人在山上喊,叫老磚頭躲開。老磚頭回頭也看見火車,向我們擺手,那意思是:不要緊,還遠著哩!扭頭迎著火車走去。
我就覺得事情不好,眼看著小火車近了,老磚頭還沒有離開的意思。我們在山上大喊亂叫,老磚頭我行我素,迎著小火車走上去,就是不離開鐵軌。
小火車只好停下了,呼哧呼哧地喘氣。
山上的人一看,老磚頭居然把火車給攔下來了!大家一聲歡呼,飛奔下山。眼看著火車司機跳下車,沖著老磚頭又叫又嚷。我們一面跑,一面大喊,為老磚頭助威。那司機看著狂奔過來一群人,也不敢動粗。
老磚頭根本就不理會在他身旁喊叫的司機,沒人一樣,自己爬到車頭上,這里看看,那里看看,還對司爐說,火燒得太瓤。從那邊又下來。
等我們跑到,老磚頭和司機已經“化干戈為玉帛”,接過司機遞的“白河橋”煙,點上火了。他看見我,指著司機說,這娃,俺閨女她姥姥家的。司機尷尬地笑著,稱老磚頭“姑父”。
小火車走了,老磚頭像個首長一樣站在路邊揮手。等到車走遠了,老磚頭回頭對我說,司機簍里恁小,還沒有俺家灶火盤兒大。
女兒殤
林場有一位女生,姓陳。陳同學平時少言寡語,只知道干活,又相貌平平,亦不為人注意。農場里也有百十名知青,大家在一起相處幾年,很少有人專門提到她。但是,如果議論干活,點評為人實在,有人提陳同學,大家會異口同聲肯定。
一日,省城來本地招工,天大喜事。林場經過反復研究,推薦了陳同學等幾名知青。招工單位研究了履歷,又面試、外調,比較滿意,叫應招者填了表,規定起程日期。
離開農場的頭天,陳同學想到明天就要離開廣闊天地,與朝夕相伴的同學告別,奔赴工業戰線,十分激動,寫了*后一篇革命日記,又在墻報上貼了一首革命詩抄。
這天,眾知青還要去干活,陳同學依然布衣球鞋,背著草帽,和大家一塊*后一次出工。及到晚霞映紅天邊,眾知青乘拖拉機返回宿舍營地。陳同學與大家一起,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后一天上山下鄉的生活。
拖拉機手為了早點到家,便從一塊地里經過。在一道溝壕前,拖拉機一下子沒有爬上去,顛了下,倒回來……誰也不知道陳同學是怎么被顛下去的。事后有人回憶起,她坐在拖拉機后輪的擋泥板上,拖拉機顛簸時,就把她摔下去了,車又后退了一步,一只碩大無朋的輪子從陳同學身上軋過……掉下去的時候,她沒有叫,甚至當輪子從她身上軋過時,她也沒有發出聲響,否則,不會沒有人聽見。在生命的*后一刻,她依然默默無聲。
司機換了擋,拖拉機依然向前開,滿載著歡歌笑語的知青們。
大家回到宿舍,沒有人覺察到少了人。陳同學太不招人注意了,缺了她,沒有人注意,也不會有人想起。到晚上就寢,同屋的人發現她沒有回來,還以為去了場部向領導敘說離別心情。
第二天一早,眾人發現陳同學依然沒有露面。有幾個人慌了,到處尋找,因為早飯后就要送招工的知青去縣城集合了。有人想起昨天收工時還見到陳同學坐在拖拉機上,又有人猛地想起,那一次顛簸后,再沒有見到她。大家不約而同向昨晚回來的路上跑去,發瘋般地跑,邊跑邊喊,有女生哭起來,大聲喊著陳同學的名字。
陳同學靜靜地躺在田野里,睜著大大的眼睛,看著天空。那是一片黎明的藍天……同學們圍攏來,一想起她獨自在野外躺了一夜,又冷又潮,許多人失聲痛哭。
太陽升起來了,去縣城集合的幾個同學,依然乘著那臺拖拉機走了,而陳同學卻永遠留在那片土地上…………
隨記光陰 相關資料
喬海燕的《隨記光陰》,勾勒了那個陌生又熟悉的時代。它們或悲壯,或辛酸,或荒誕,或有趣。作者似在局中,又似在旁觀,體現了他豐富的人生閱歷、悲天憫人的情懷以及執著的反思精神。
——◎袁莉(《華爾街日報》中文版主編)
當年千萬知青,今天都已經到了“夕陽紅”的時候了。我們都是最后的知青。更可以斷言:咱們中國不會再有知青,也不能再有知青了!
——◎曹景行(資深媒體人)
我是代表我周圍的老三屆同學,講述我們的故事。
——◎喬海燕(《華爾街日報》中文版最受歡迎的專欄作者)
這是一部好友親歷的知青故事及對知青政策、知青運動背景的梳理和分析,它不同于梁曉聲們的文學虛構和藝術營造,進而更加真實、更加可信,也更加可以觸摸而感同身受。換言之,這是一部反映那個斷代史的親歷者實錄,不僅具有田野調查式的數字和事實文本旁證,更有外人無法替代的自我思考與精神關照。
——◎ 馬曉霖(博聯社創始人、總裁)
隨記光陰 作者簡介
喬海燕,曾任鳳凰網副總裁,現為高級顧問。曾做過知青、醫生、記者、編輯等。他在《華爾街日報》中文版開設的專欄《隨記光陰》,是最受歡迎的專欄之一。
- 主題:還可以吧!
《隨記光陰》中一篇篇故事的主人公原型,都來自于作者親歷的歷史。這些人里,有為朋友而甘愿下鄉的好人,有在被禁錮的時代仍保持獨立思考的思想者,有躺在戲臺下方就為看女演員裙子里有沒有穿內衣的生產隊長,有年輕時理想飛揚卻被社會的正反兩面都推開成為落伍者的女醫生……
- >
推拿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