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緒論 1.1 研究的內容與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現狀 1.2.1 城市圈研究現狀 1.2.2 “兩型社會”研究現狀 1.2.3 生態服務價值與生態經濟協調度研究 1.2.4 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研究現狀 1.2.5 循環經濟與清潔生產的研究現狀 1.3 國內外城市圈發展模式對比研究 1.3.1 國外著名城市群發展經驗 1.3.2 國內著名城市圈發展經驗 1.3.3 國內外城市圈發展模式的經驗 1.3.4 對武漢城市圈發展的啟示 1.4 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術路線及實驗方案 1.5 適用于生態與環境遙感監測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分類系統 1.5.1 生態與環境監測要素分析 1.5.2 遙感影像提取要素分析 1.5.3 土地利用/土地覆蓋類型與生態環境關系分析 1.5.4 適用于生態與環境遙感監測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蓋分類體系2.武漢城市圈概況及發展情況 2.1 武漢城市圈概況 2.1.1 武漢市 2.1.2 天門市 2.1.3 孝感市 2.1.4 潛江市 2.1.5 仙桃市 2.1.6 黃岡市 2.1.7 鄂州市 2.1.8 成寧市 2.1.9 黃名市 2.2 武漢城市圈發展新進展 2.2.1 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 2.2.2 產業發展與布局一體化 2.2.3 區域市場一體化 2.2.4 統籌城鄉建設一體化 2.2.5 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3.武漢城市圈土地利用類型動態變遷 3.1 遙感數據來源 3.2 遙感數據預處理 3.2.1 研究區邊界生成與處理 3.2.2 影像預處理 3.3 影像解譯 3.3.1 解譯方法 3.3.2 解譯標志 3.3.3 解譯過程 3.4 遙感分類后處理 3.4.1 分類重編碼 3.4.2 聚類統計和去除分析 3.4.3 分類影像圖拼接與裁切 3.4.4 結果修正 3.5 數據處理精度評定 3.6 Globcover數據處理 3.7 各種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統計 3.8 土地利用類型轉移矩陣和轉化率 3.9 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的轉化及原因分析 3.9.1 農地的轉化 3.9.2 林地的轉化 3.9.3 草地的轉化 3.9.4 水域的轉化 3.9.5 建設用地的轉化 3.9.6 未利用地的轉化 3.10 土地動態度 3.10.1 單一土地動態度 3.10.2 綜合土地動態度 3.10.3 結果分析 3.11 土地利用變化趨勢預測 3.12 土地利用變化的景觀分異 3.12.1 景觀指數 3.12.2 土地利用景觀變化度 3.12.3 景觀評價與分析4.武漢城市圈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程度分析 4.1 生態服務價值ESV的計算 4.2 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變化 4.3 經濟發展狀況 4.4 生態經濟總協調度的計算 4.5 協調類型劃分 4.5.1 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型 4.5.2 生態經濟沖突型 4.6 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程度評價 4.6.1 1980s--1990s 4.6.2 1990s--2005年 4.6.3 1980s--2009年 4.7 三產與生態協調程度分析 4.7.1 **產業與生態協調度分析 4.7.2 第二產業與生態協調度分析 4.7.3 第三產業與生態協調度分析 4.7.4 關于生態服務價值的計算 4.8 生態敏感性分析 4.8.1 評價因子的選擇 4.8.2 計算各生態敏感性因子權重 4.8.3 建立生態敏感性模型5.武漢城市圈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總體思路 5.1 武漢城市圈生態經濟發展的總體構思 5.1.1 產業空間布局的總體思路 5.1.2 產業空間布局的基礎原則 5.2 建設武漢城市圈的五大體系 5.2.1 建設科學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 5.2.2 建設永續利用的自然資源保障體系 5.2.3 建設城鄉協調的人居環境體系 5.2.4 建設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體系 5.2.5 建設繁榮穩定的生態社會體系 5.3 促進武漢城市圈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建議 5.3.1 破除“三種觀念”,做到“四個堅持” 5.3.2 立足科技進步,實現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5.3.3 加強法制與經濟刺激機制建設,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 5.3.4 加強“人才特區”建設,推進人才資源與生態經濟產業項目對接6.武漢城市圈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模式研究 6.1 武漢城市圈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6.1.1 武漢城市圈生態農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6.1.2 發展生態農業必須理清的基本關系 6.1.3 生態農業模式所需的資源和限制條件 6.1.4 多種生態農業模式在不同區域上的空間優化組合方式 6.1.5 優化的武漢城市圈農業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6.2 武漢城市圈生態工業發展模式 6.2.1 工業清潔生產模式 6.2.2 生態工業園模式 6.2.3 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 6.2.4 新型工業化 6.2.5 優化的生態工業發展模式 6.3 武漢城市圈生態旅游業發展模式 6.3.1 生態旅游的概念與內涵 6.3.2 城市圈旅游資源概況 6.3.3 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6.3.4 優化的武漢城市圈生態旅游發展模式 6.4 武漢城市圈生態城市發展模式 6.4.1 城市生態系統分析 6.4.2 生態城市的概念與內涵 6.4.3 生態城市發展模式 6.5 武漢城市圈生態屏障建設模式 6.5.1 生態屏障區的狀況、變化規律與趨勢 6.5.2 生態退化區的保護建設 6.5.3 濕地生態保護工程 6.5.4 林地生態保護工程 6.5.5 生態屏障建設模式 6.6 基于主體功能區的武漢城市圈生態補償機制探討 6.6.1 生態補償的概念 6.6.2 生態補償的理論依據 6.6.3 生態補償的范圍、標準、主體與客體 6.6.4 生態補償的方式與途徑 6.6.5 生態補償機制框架 6.6.6 武漢城市圈生態補償進展 6.6.7 武漢城市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緊迫性 6.6.8 基于主體功能區的武漢城市圈生態補償機制探討 6.7 武漢城市圈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模式建設策略 6.7.1 以循環經濟理論解決武漢城市圈發展中的問題 6.7.2 建立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與區域生態保護的互動協調機制 6.7.3 構建武漢城市圈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的支撐體系 6.8 關于武漢城市圈生態經濟協調發展模式研究的建議 6.8.1 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建立完善生態經濟市場體系、政策和制度 6.8.2 切實加強國內區域交流,積極推進國際生態合作 6.8.3 形成生態文明意識,切實轉變消費觀念 6.8.4 增強對生態經濟的系統研究,提升科技水平 6.8.5 立足武漢城市圈資源環境承載力,嚴格控制開發閾限7.結論與展望 7.1 主要結論 7.2 創新之處 7.3 展望參考文獻后記彩色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