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先秦文藝思想史-全二冊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3131358
- 條形碼:9787303131358 ; 978-7-303-1313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先秦文藝思想史-全二冊 本書特色
《先秦文藝思想史(上下)》由李春青主編。先秦時期毫無疑問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及相應的文藝思想。中國兩千多年的哲學史、學術思想史的源頭在此,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學藝術發展史、文藝思想史的源頭亦在此。因此“先秦文藝思想史”研究的意義與價值自不待言。然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這卻真是一個極為難啃的骨頭。其難度不僅來自于文字資料的匱乏(特別是商以前的上古時期),而且更在于文藝思想言說的含混、模糊以及其文化內涵的復雜性。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紛繁復雜的材料進行分析、梳理與闡釋,從而對此期文藝思想從萌芽到成熟、從雜亂到有序的演變過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先秦文藝思想史-全二冊 內容簡介
先秦時期毫無疑問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學藝術作品以及相應的文藝思想。中國兩千多年的哲學史、學術思想史的源頭在此,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學藝術發展史、文藝思想史的源頭亦在此。因此“先秦文藝思想史”研究的意義與價值自不待言。然而作為一個研究課題,這卻真是一個極為難啃的骨頭。其難度不僅來自于文字資料的匱乏(特別是商以前的上古時期),而且更在于文藝思想言說的含混、模糊以及其文化內涵的復雜性。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對紛繁復雜的材料進行分析、梳理與闡釋,從而對此期文藝思想從萌芽到成熟、從雜亂到有序的演變過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先秦文藝思想史-全二冊 目錄
上冊
緒論:對象與方法
**編 史前時代的審美現象
**章 彩陶時代的審美現象
**節 裴李崗的先聲
第二節 絢麗的彩陶世界
第二章 宗教現象中的審美
**節 大汶口文化——禮敬朝陽
第二節 紅山文化——祭壇、女神和玉龍
第三節 遠古的龍
第四節 龍山時代——黑陶與鼉鼓
第三章 神鳥與玉器
**節 河姆渡文化——古老的“丹鳳朝陽”
第二節 良渚文化——神秘的玉器
第三節 遠古審美現象中的民族特征
第四章 “饕餮”的內涵及其興衰
**節 饕餮——精神的痙攣與扭曲
第二節 “饕餮”的被取代和“竊取”化
第五章 三星堆文化及其藝術精神
**節 三星堆文化遺存
第二節 三星堆遺址與古蜀文明
第三節 瑰麗之美與超越精神
第二編 神話傳說中的藝術精神
第六章 先秦神話傳說研究的一些關鍵問題
**節 中國“神話”語源的生成與來源
第二節 “神話”內涵的探討與界定
第三節 先秦神話傳說的生與死
第七章 遠古神話世界的原始思維與藝術啟示
**節 盤古與混沌神話的思想關聯
第二節 遠古神話世界中的原始思維與神話產生的意義
第三節 原始藝術的精神呈現
第八章 帝系神話傳說的產生及文化意義
**節 絕地天通
第二節 從巫到帝
第三節 “五帝傳說”的世界
第三編 禮樂制度與藝術精神
第九章 商周禮樂文化概覽
**節 多元起源說—禮樂文化的起源
第二節 從娛神、敬鬼到重人——先秦禮樂文化的演變
第三節 殷人尚聲——商代以樂為治的禮樂文化
第四節 宗法制與周人制禮作樂——周代禮樂文化的鼎盛
第五節 周代禮樂文化和中國早期藝術精神的關系
第十章 周代禮樂文化中表現出的藝術追求
**節 感于物而動——藝術是心靈化的表現
第二節 樂者,德之華也——藝德合化的藝術追求
第十一章 周代禮樂文化中的藝術創作
**節 質野情濃——西周初期的藝術創作
第二節 情理相濟——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藝術創作(上)
第三節 美善相樂——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藝術創作(下)
第四節 趨情致美——春秋末期至戰國末葉的藝術創作
第十二章 周代禮樂文化中的藝術風格
**節 神秘、猙獰之美——西周初期的藝術風格
第二節 中和之美——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藝術風格(上)
第三節 素樸之美——西周中期至春秋中后期的藝術風格(下)
第四節 清新、絢麗之美——春秋末期至戰國末葉的藝術風格
第十三章 周代禮樂文化中的藝術表現
**節 祭祀與象征
第二節 象征性藝術的表現
第十四章 周代禮樂文化中的中國早期藝術精神對后世的影響??
**節 周代禮樂文化對于中國文化偉大的奠基作用
第二節 舞意天道兼——儒家象征藝術觀
第三節 現實主義藝術精神與藝術政治化、政治藝術化
第四節 藝政合化與文學藝術家的雙重人格
第四編 貴族生活方式與藝術精神
第十五章 周代貴族的生活方式及其藝術精神
**節 周代貴族地位的確立與藝術精神的形成
第二節 肅雍和鳴的禮樂儀式與雍容典雅的貴族生活藝術..
第三節 周代貴族日常生活中的藝術精神
第四節 周代貴族教育與貴族藝術氣質的養成
下冊
第十六章 蘊涵在器物中的審美追求
**節 周代貴族的服飾審美
第二節 禮器的審美價值
第三節 晶瑩剔透的玉世界
第四節 樂器——靜靜地訴說
第五節 車馬和旗的紋飾
第六節 席以及其他器物中的審美蘊涵
第十七章 從《詩經》看貴族生活方式及其審美追求
**節 儀式化生活方式的詩意書寫
第二節 情意綿綿的貴族日常生活畫卷
第三節 《詩經》中的審美對象及貴族的審美趣味
第四節 興與周代貴族的生活方式
第十八章 儀式化生活方式的衰微與貴族藝術精神的嬗變.
**節 春秋時期貴族生活方式發生演變的文化背景
第二節 禮儀化生活方式的維持與衰微
第十九章 等級禮制的危機與春秋時期貴族的審美活動
**節 僭越等級審美
第二節 等級禮制之外的審美活動
第三節 等級禮制的衰落與器物價值的變遷
第四節 春秋時期美學理論的萌芽
第二十章 貴族的沒落與世俗藝術精神的興起
**節 貴族精神和貴族文化的衰亡
第二節 貴族藝術的衰亡和新的審美趣味的出現
第五編 儒家文藝思想
第二十一章 從禮樂文化到儒家學說
**節 禮樂文化的形態與功能
第二節 儒家學說形成的邏輯軌跡
第三節 儒家對“禮樂文化”的改造
第二十二章 “詩言志”與“賦詩”、“引詩”的文化意蘊
**節 “詩言志”的含義與意義
第二節 “賦詩”、“引詩”的文化意蘊
第二十三章 孔子的文藝思想
**節 孔子人格理想的詩性意味
第二節 孔子話語系統中的“文”與“藝”
第三節 孔子的詩歌功能論
第二十四章 孟子的文藝思想
**節 孟子對儒家學說的發展
第二節 孟子的引詩與解詩
第三節 “詩亡然后《春秋》作”說的文化蘊涵
第二十五章 荀子的文藝思想
**節 荀子思想與孔、孟之異同
第二節 荀子對詩歌功能的理解-
第三節 荀子的音樂理論
第四節 附論:《呂氏春秋》中的文藝思想
第六編 楚文化及其藝術精神
第二十六章 楚地的族群構成及其文明形態
**節 楚族作為核心族群促進地域文明的發展
第二節 地緣共生族群對楚地文明的貢獻
第三節 歸服于楚的族群對楚地文化的意義
第二十七章 楚地政治方式中的文化包融和沖突
**節 楚人的文化心態與政治方式
第二節 楚地政治方式的文化內涵
第二十八章 楚地儀式的世俗情懷和超越精神
**節 楚地的儀式文化
第二節 楚地儀式與楚人的感情世界
第三節 銅鼓文化與南方民族的儀式
第二十九章 繪畫、雕刻、工藝中的自我和世界
**節 繪畫
第二節 雕刻
第三節 工藝
第三十章 楚辭的產生及其文學功用
**節 《離騷》:借儀式書寫“心靈史詩”
第二節 《九歌》——作祭歌以寄心曲
第三節 《招魂》——儀式歌辭的詩意升華
第三十一章 楚辭文化及其藝術精神
**節 楚辭中的文化認同和沖突
第二節 楚辭中的個體精神
第三節 楚辭藝術精神的內涵
第七編 老莊的藝術精神
第三十二章 通于藝術精神的老莊之“道”
**節 老莊之“道”與藝術精神
第二節 通于藝術精神的老子之“道”
第三節 莊子的人生一藝術哲學——純藝術精神之根
第三十三章 言意、虛實之辨與藝術的空白
**節 老莊言意論辨析
第二節 言意與有無、虛實
第三節 言外之意與藝術空白
第四節 言、象、意與中國詩畫藝術
第五節 莊子的傳道之“言”
第三十四章 “虛靜”與中國古代藝術創作心理學
**節 從“神妙化境”的技藝創造說起
第二節 道家的“虛靜”觀與中國藝術創作心理學
第三節 《莊子》中談藝寓言的特殊意義
第三十五章 道家的復歸意識與中國文學退化史觀
**節 “樸散為器”與老莊的“歷史哲學”
第二節 道家哲學的復歸意識
第三節 道家復歸意識的美學意蘊
第四節 中國文藝的退化史觀及其道家影響
后記
先秦文藝思想史-全二冊 作者簡介
李春青,男,北京市人,生于1955年9月,文學博士。現為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專職研究員,文學院文藝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外文學理論學會理事、全國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研究會理事。有著作多種。目前主要從事文學基本理論、中國古代儒家文化與古代詩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我與地壇
- >
隨園食單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