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20世紀文學與中國婦女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1054629
- 條形碼:9787201054629 ; 978-7-201-05462-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0世紀文學與中國婦女 本書特色
《性別學書系:20世紀文學與中國婦女》是艾曉明教授主持的項目“20世紀文學與中國婦女”的研究成果,這是中山大學發展研究基金資助的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在西方,經歷了1960年代轟轟烈烈的婦女運動與民權運動之后,女性主義理論得到迅速發展,由此而得以發展的文化批判和理論、學科建設等已經改變并在持續地改變著知識的面貌和建構知識的方式。歐美的女性主義文學研究已經走過了對經典男性作家的性別批判,對女作家文本的挖掘與價值重估,對人物、主題與語言藝術的研究,對陰性文類和跨性別文類的研究等過程,但是,中國的文學研究中,應用女性主義批評方法的工作才剛剛開始,系統的成果屈指可數。因此,本書目的主要在于嘗試女性主義批評方法的可行性,通過對經典文本的研究,對過去已有的定見能否有批判性的思考,做出新的解讀。
20世紀文學與中國婦女 內容簡介
《性別學書系:20世紀文學與中國婦女》始終圍繞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來思考:
**,重讀經典文本,從社會性別的角度理解女性經驗對于作家敘事的意義。這里所說的社會性別,是指社會文化對女性身份、氣質的種種規定、父權制度對女性的壓迫如何影響到女作家的生活;我們希望考察女作家對自己女性身份、經驗的態度,辨析這一社會化的、性別的經驗對創作的影響。
第二,發掘女性作家的寫作傳統,在這個方面,我們的更大目標是*終能夠重建20世紀女性寫作的傳統。所謂重建,就是重新解釋,重新評價女作家的作品,并由此思考女性創作的精神動力。
第三,考察男性作家、藝術家對女性形象的再現。“再現”(representation)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研究概念,這個理論概念在符號學、結構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對話中突顯其重要性,并在文化研究領域成為一個重要的分析工具。“再現”指的不是我們過去的文學理論中所說的文學反映生活,文化研究中的“再現”重視的是語言符號本身的關系,而女性主義的文化研究則把語言符號意義與文化、社會性別觀念、傳統對婦女的建構聯系起來。
第四,結合國家、民族、階級、性別等概念分析主體與身份的建構。本項目把香港的西西、李碧華、黃碧云,美國的賽珍珠,美籍華裔的德齡、湯亭亭、譚恩美等作家的作品納入考察范圍,就是想要考察:這些身處不同(政治、經濟、文化)地域的作家,如何想象、再現中國婦女?她們的國族、階級身份對她們的寫作有何影響?
20世紀文學與中國婦女 目錄
戲劇性諷刺——論蕭紅小說文體的獨特素質
女性的洞察——蕭紅*后一部小說《馬伯樂》
反傳奇——解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現代的聚焦視角:都市女性建構——《現代》城市小說研究
第二篇 性、性別與身體的政治
革命話語中的情欲書寫——對“十七年”小說中女性形象的解讀之一
當代中國女作家的創作關懷和自我想象
擺蕩在死亡與欲望之間——論張賢亮小說中的性別政治
邁向重讀之路:性別視界下的莫言家族小說
鏡像、身體與自我——論王安憶的《長恨歌》
第三篇 性別敘事與身份建構
雌雄同體:性與類之想象——關于董啟章的《雙身》及其他小說
戲弄古今——討論李碧華的三部傳奇小說
反線性的性別敘述與文體創意——以西西編織文字飛氈的網結體為例
別樣的歷史書寫——黃碧云小說《烈女圖》分析
第四篇 跨文化視野下的中國女性
“講故事”與母女主題的新寫法——論湯亭亭的《女勇士》
被遺忘的女性寫作——華裔美國女作家德齡個案研究
《大地》:賽珍珠對中國的書寫
“自我”與“他者”形象的建構——美國華裔作家譚恩美研究
20世紀文學與中國婦女 作者簡介
艾曉明,生于1953年11月。1987年底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博士畢業后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任教,在香港、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地大學和研究機構作訪問研究。1994年調入中山大學中文系,現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人文教育重點項目“性別教育論壇”負責人,“婦女與社會性別譯叢”項目主持人。 著有《青年巴金及其文學視界》、《中國左翼文學思潮探源》、《從文本到彼岸》等,主持翻譯《女性主義思潮導論》、《語言與社會性別導論》、《激情的疏離:女性主義電影理論導論》。*#
- >
自卑與超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