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東瀛過客 版權信息
- ISBN:7510812534
- 條形碼:9787510812538 ; 978-7-5108-125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瀛過客 本書特色
l 作者的《東瀛過客》,與另一部作品《曖昧的日本人》一樣,是了解日本、研究日本人的必讀之作。無論是留學人士還是文化學者,無論是出自簡單的興趣還是深入研究,都可以從本書中汲取營養(yǎng),看到與你以往所感知的不一樣的日本。 l 作者為新一代知日專家,在日本文化研究領域見解敏銳精辟,堪稱權威。他在日本的打工生涯,是一筆獨特的創(chuàng)作財富。學者之眼,加上現(xiàn)實生活的歷練,洞察幽微,給人一個不一樣的視角,淬練出精華之感悟。讀罷《東瀛過客》,當我們聊起日本時,猶如到過、看過、感受過,關鍵是,我們對這個變化多端的國度有了超越普通人的視角與認識。學會以“過客”之眼打量世界。 l 本書講述的有關日本的故事,畫面感很強,人物刻畫栩栩如生,讀起來趣味性強,在輕松詼諧的語言背后,又能體會到作者暗含筆端的絲絲苦澀,豐富閱讀的情緒感受。這些來源于真實的生活,又有高于世俗生活的故事,不同于一般作品空洞的敘述,給人以深層次的審美愉悅。 本書包裝精美,內(nèi)容版式精益求精。常讀常新,適合珍藏。 書評一: 過客與過客 ——關于李兆忠的日本體驗 文:董炳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文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關于日本,李兆忠曾經(jīng)寫過二十多萬言的《曖昧的日本人》(2010年,九州出版社再版),F(xiàn)在他的第二本專著又修訂再版了,這就是《東瀛過客》。 “東瀛過客”這個書名表明了李兆忠面對日本時的自我定位,意味著進入與疏離兩種關系。拒絕進入則不成其為“過客”,全部融入亦不是“過客”。進入而又在進入之后保持距離,故成其為“過客”!斑^客”也是一種心態(tài),意味著幾分旁觀者的清醒與超然。人一旦成為過客,世界就變?yōu)轱L景并展示出新的意義。 李兆忠是一位研究者,大量閱讀了有關日本的研究著作。他是帶著豐富的理性知識成為“東瀛過客”的。到東京之后深入到日本的平民百姓之中,他又用那種男性少有的精細與敏銳感覺了活著的日本。面對日本,比起對既成觀念的認同,李兆忠更忠實于自己感覺。這可以舉他對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齊的名畫《神奈川沖浪里》的解釋為例。他認為這幅畫體現(xiàn)了日本人對“不平衡之美”的迷戀。這解釋與素來的正統(tǒng)解釋相去甚遠,我本不以為然,但將那幅畫再看幾遍之后,覺得他的理解也頗有道理!安黄胶庵馈敝辽倏梢宰鳛檫@幅畫的一種解釋。畫面上強烈的動感確實來自于波濤的不平衡。掌握了豐富的理性知識而又忠實于自己的感覺,研究日本而又體驗日本,因此,在**本書中李兆忠才能夠從日語、民間傳說、櫻花、溫泉、料理、相撲等文化問題,戰(zhàn)犯、廣島被炸、謝罪等歷史問題一直談到日本人的名片與狗。前一本書中*有創(chuàng)見的部分是第五章“語言——文化的壁壘”。該章能夠從日語這種*具特異性的語言入手解析日本人的文化心理,顯然是取決于李兆忠這位學者型“過客”所具有的日語、漢語和英語三種語言能力的綜合。 李兆忠并非那種把日本研究作為文化獻媚手段的“假洋鬼子”。相反,總體上他對日本持批判態(tài)度,目光中帶著些冷嘲。其批判不止于歷史認識問題,而且深入到國民性層面。比如他從一次住飯店的經(jīng)歷看出日本人的“小”(《再見,小日本》),從日本青年大野的英語病與欺軟怕硬看出日本人的“賤”(《東京男子漢》),從成田機場日本老人的孤獨背影看出某種“日中友好”的淺。ā冻商餀C場的孤獨身影》)。不過,類似的批判由于具有“過客之眼”的超然,因此少了些劍拔弩張,多了些調侃。 本來,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留日反日”(旅日反日)是一種必然。這不僅是因為日本侵略戰(zhàn)爭的受害者記憶已經(jīng)成為“集體無意識”,大部分中國人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國民在日本的生存狀態(tài)也并不那么理想。日本有所謂“三K工作”(指危險、臟、辛苦的工作,這三個詞的日語讀音用英文拼寫**個字母都是K,故稱)!叭齂工作”正是不少中國人從事的。同時,他們還要承受某些日本人的“三K態(tài)度”——厭惡、蔑視、戒備(きらぅ、けいべつ、けいかい,這三個詞的日語讀音用英文拼寫**個字母恰巧也都是K)。三K+三K=六K!傲鵎體驗”自然會強化那種“集體無意識”。 “過客”李兆忠在島國的“旅途生活”也曾有過辛苦的一段。掃樓梯于百貨店,端盤子于餐館,當侍者于酒吧。關于這些,《東瀛過客》作了不少自嘲式的描寫。我是在國內(nèi)認識李兆忠并與他見面的,那時他已結束“過客”生活回國重做主人公。一位白面書生,身材不高,戴著眼鏡,有些弱不禁風,卻常常提著一個大包,走起路來昂首挺胸,看上去有些悲壯。讀《東瀛過客》時想象著他在東京打工的情景,便有些“異樣的感覺”。日本對于這位中國“過客”未免有些殘酷。他本人一定深切感受到了這種殘酷,好在他置身“殘酷”依然能保持“過客”的超然,而不是像電視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的有些主人公那要悲悲切切。所以,在《太歲頭上動土》一文中他才能把自己的挫折寫成喜劇,寫得讓人意識不到那是挫折。 尤其可貴的是,李兆忠把自己的“過客”生涯變成了精神財富,在“殘酷”中升華了自己。因此他才能寫出《東瀛過客》中《來自第三世界的老外》這種文章。在該文開頭部分他這樣說:“剛到日本時,發(fā)現(xiàn)日本人只把歐美人當作'外人'(外國人的意思),中國不入此列,便忿忿不平:這不是明擺著瞧不起我們中國人么?小日本真勢利呀,想當年,一切還不是從我們這兒批發(fā)來的么?”“然而回過頭來想想,便也心平氣和了,我們中國人自己也不是這樣嗎?我們又何曾把第三世界窮國家的人們真正當成'老外'對待過?”結論是:“趨炎附勢,是人類共的劣根性,小至個人,大到國家,莫不如此”。然后講述了兩位越南學者來北京進行學術交流時的際遇,調侃了中國人的勢利。調侃中包含著李兆忠作為中國人的自我反省,而反省的心理背景,顯然是在日本的“過客”體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于是為兩位越南“過客”鳴不平。李兆忠的日本論有深度、有廣度且有可讀性,但其中的良知更可貴。 人生是“旅途”,人不過是“過客”。從北京到東京的人是“過客”,從河內(nèi)到北京的人是“過客”,從鄉(xiāng)村到北京或上海的人同樣是“過客”。以“過客之目”看人,世界才能充滿陽光,人間才能多些溫情。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種簡單的認知方法中包含著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如果北京人、上海人或者名流學者們?nèi)狈@種人道主義精神,小看進城打工的民工,小看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人,那只能證明日本人小看中國人的合理性。 用“過客之目”看日本又用“過客之目”看中國、看自我,這“過客”當?shù)煤谩? 《東瀛過客》,李兆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12月 書評二: 過客眼中的日本及日本人 瘦竹 象我這樣出生是上個世紀六、七十代的中國人對于日本及日本人的記憶是從那些革命影片中開始的,諸如《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平原游擊隊》等,在這些電影中日本鬼子既蠢又傻是一定的,及長,知道事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此時再看到象《舉起手來》那樣的意淫電影,就只能埋怨中國人自己不爭氣了,如果中國人對于日本人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如此低級的意淫水平,如果真的中日再發(fā)生戰(zhàn)爭,那中國肯定還是要一敗再敗的。 我想大多數(shù)中國人無緣親歷日本,也沒有親身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經(jīng)歷,他們對于日本及日本人的了解只能寄希望于那些日本文化的研究專家、那些日本生活的親歷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著名的日本文化研究專家李兆忠曾游學日本多年,零距離接觸普通日本人的生活,甚至參與其中,他的關于日本的著作無疑是了解日本人的**手資料,他在《東瀛過客》中雖然謙虛地稱自己為“過客”,看到的日本人也只是日本人中的鳳毛麟角,但也許正是因為他的“過客”身份,才為了我們提供了一個客觀觀察普通日本人的獨特視角,而這從他書中為每一編所撰寫的題目就可見一斑:東瀛煉獄似真似幻、島國根性、另類日本人、吟味東洋風情、“全球化”的喜劇。 在我看來,《東瀛過客》的**編“東瀛煉獄似真似幻”也許改為“打工奇遇”更為貼切,那些看過水均益《日本,聽我對你說》中國讀者也許心中都會有個小小的偏見:既使是普通日本人也是會岐視和凌辱中國人的,但在這里我們幾乎是感覺不到這些的,在李兆忠的“打工奇遇”中,他干過的活可以說卑微得不能再卑微,他先后做過畫廊的伙計、酒吧的BOY、百貨店的清潔工等,他在日本的打工體驗與國內(nèi)普通打工仔的體驗并無太大的不同,做好自然會受的BOSS的表場,做壞自然會受到BOSS的訓斥,如果說非有什么不同的體驗,那就是作者再一次領略了日本人的精細以及對工作的一絲不茍。日本人的精細不只表現(xiàn)在伊豆小姐對于自己化妝的吹毛求疵上,還表現(xiàn)在,你對他(她)的好,他(她)會銘記在心,比如,作者在主人的寵特狗的生日上送的一件特別的禮物,就讓女主人差一點掉下眼淚。 李兆忠為我們描繪的幾個另類日本人的背影中,如果不是他特意指明他們是日本人,我們也分別不出他們與普通中國人有什么區(qū)別,比如他們斤斤計較、幸災樂禍、虛情假意,我們中國人里不是也不乏這樣的人嗎?只是在他們中一些人確實對中國友好,另外一些人暗藏禍心,我們在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中一樣現(xiàn)在找到現(xiàn)成的例子。 “吟味東洋風情”也許是《東瀛過客》中*具文化氣息的篇章,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為什么中國人與“榻榻米”無緣、為什么土地資源極斯匱乏的日本卻成了高爾夫超級大國、為什么日本人對色情男抱著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為什么在日本男女“混浴“屢禁不止、為什么并不太聰明的寅次郎卻受得了日本人民的長期愛戴。與他的前輩郁達夫不同,李兆忠面對日本的情色文化,并沒有喊出“祖國,您快強大起來吧。”的吶喊,而是不卑不亢,細細考察它們的歷史淵源,從而讓讀者知道何以至此的原因。 在日本這個高度商業(yè)化的國家,也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憑自己的一己之力對抗著商業(yè)大潮、文化主流以及極端民族主義,他們就是異色日本人,他們是藝術流亡者久保田、水墨畫師今岡琴子、基督徒佐佐木、日本叛徒——《丑陋的日本人》的作者高橋敷。他們是我們這個世界美好事物的守護著與謳歌者,美雖然無力,也許卻是這世界對抗庸俗和丑陋的終極堡壘,正是這些美好事物的守護著與謳歌者使我們即使是在人類*黑暗的時候也不至對人類的未必感到絕望。 而在“全球化”的喜劇里,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國人的勢利,勢利這樣的詞一樣可以貼在日本人身上,區(qū)別是日本人對于真正的強者心誠悅服,并且虛心學習,而中國人更多的顯現(xiàn)出來的卻是奴性,這也許真是中國人真正應該反思地地方。 翻閱《東瀛過客》,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結論,它既不是一本討好中國人的書,也不是一本媚日的書,他只給我們提供了若干日本人的樣本,至于結論只能靠讀者自己得出了。 《東瀛過客》,李兆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12月 書評三: 妙趣說《東瀛過客》 文/培元 前幾天去逛書店,一本剛出爐的《東瀛過客》吸引了我眼球,封面設計別致,包裝精美。而作者李兆忠,馬上令我想起另一本書《曖昧的日本人》,作者是同一個人。 《東瀛過客》是一部妙趣橫生、才情洋溢之作。如果說《曖昧的日本人》是對日本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那么《東瀛過客》就是對日本率性而為的散點透視。作為個人,我更喜愛《東瀛過客》的表達方式,因為它不端架子,性情自然流露,尤其是行云流水、優(yōu)雅從容的文字。 《東瀛過客》分五編,**編講述作者游學東京時的“洋插隊”生涯,似真似幻,讀了令人慨嘆,令人拍案驚奇,思索不已。第二編記述旅途見聞,寫盡日本觀光客在中國大陸的不良表現(xiàn)及其背后的“島國根性”,常常令人捧腹。第三編描寫幾位特立獨行的日本人,由此可以領略日本文化的另一種活力。第四編對“癡漢”、“混浴”、“寅次郎”等東洋風情作了精致的解讀,貌似輕松的筆調蘊含深厚的功力。第五編描寫東亞諸國的“老外”(包括海歸的克萊登博士)以北京為舞臺的種種表演,合成一出全球化背景下的“狂歡”。 *近這幾年,中國學者寫日本的書漸漸多起來,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并不多。就這點而言,這本《東瀛過客》別開生面。李兆忠是一位作家型的學者,曾在日本游學四年,體驗過形形色色的東瀛生活,對日本社會有相當?shù)牧私。而且還是一個悟性好、感受力強、篤學深思的人,使得他在把握文字的尺度上,能夠游刃有余、揚長避短。比如《伊豆小姐》、《皮爾的生日》、《頭發(fā)的故事》諸篇,構思獨特、結構精巧,讀起來就像是小說。其中反復出現(xiàn)的“我”對日本人不可捉摸的“臉”、“眼神”的惶恐不安,實在令人難忘。從寫作技巧的角度看,這幾篇東西可以說相當出色,但明眼人也可以看出,其中包含許多主觀想象的成分,因此給人一種亦幻亦真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作者有意的夸張化的表述,生動地再現(xiàn)了作者印象中的日本特征,給人一種藝術的審美享受。這是他的早期之作,與后來的作品趨于樸實、內(nèi)涵蘊籍形成鮮明對比,這大概跟對日本文化的重新理解有關。 總之,無論是對這種“主觀性”的充分發(fā)揮,還是偏重樸實幽默的記述,都構成作者解讀日本文化的特色,其長處與短處,也都盡在其中。 《東瀛過客》,李兆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12月書評一: 過客與過客 ——關于李兆忠的日本體驗 文:董炳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文學碩士,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關于日本,李兆忠曾經(jīng)寫過二十多萬言的《曖昧的日本人》(2010年,九州出版社再版),F(xiàn)在他的第二本專著又修訂再版了,這就是《東瀛過客》。 “東瀛過客”這個書名表明了李兆忠面對日本時的自我定位,意味著進入與疏離兩種關系。拒絕進入則不成其為“過客”,全部融入亦不是“過客”。進入而又在進入之后保持距離,故成其為“過客”!斑^客”也是一種心態(tài),意味著幾分旁觀者的清醒與超然。人一旦成為過客,世界就變?yōu)轱L景并展示出新的意義。 李兆忠是一位研究者,大量閱讀了有關日本的研究著作。他是帶著豐富的理性知識成為“東瀛過客”的。到東京之后深入到日本的平民百姓之中,他又用那種男性少有的精細與敏銳感覺了活著的日本。面對日本,比起對既成觀念的認同,李兆忠更忠實于自己感覺。這可以舉他對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齊的名畫《神奈川沖浪里》的解釋為例。他認為這幅畫體現(xiàn)了日本人對“不平衡之美”的迷戀。這解釋與素來的正統(tǒng)解釋相去甚遠,我本不以為然,但將那幅畫再看幾遍之后,覺得他的理解也頗有道理!安黄胶庵馈敝辽倏梢宰鳛檫@幅畫的一種解釋。畫面上強烈的動感確實來自于波濤的不平衡。掌握了豐富的理性知識而又忠實于自己的感覺,研究日本而又體驗日本,因此,在**本書中李兆忠才能夠從日語、民間傳說、櫻花、溫泉、料理、相撲等文化問題,戰(zhàn)犯、廣島被炸、謝罪等歷史問題一直談到日本人的名片與狗。前一本書中*有創(chuàng)見的部分是第五章“語言——文化的壁壘”。該章能夠從日語這種*具特異性的語言入手解析日本人的文化心理,顯然是取決于李兆忠這位學者型“過客”所具有的日語、漢語和英語三種語言能力的綜合。 李兆忠并非那種把日本研究作為文化獻媚手段的“假洋鬼子”。相反,總體上他對日本持批判態(tài)度,目光中帶著些冷嘲。其批判不止于歷史認識問題,而且深入到國民性層面。比如他從一次住飯店的經(jīng)歷看出日本人的“小”(《再見,小日本》),從日本青年大野的英語病與欺軟怕硬看出日本人的“賤”(《東京男子漢》),從成田機場日本老人的孤獨背影看出某種“日中友好”的淺。ā冻商餀C場的孤獨身影》)。不過,類似的批判由于具有“過客之眼”的超然,因此少了些劍拔弩張,多了些調侃。 本來,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說,“留日反日”(旅日反日)是一種必然。這不僅是因為日本侵略戰(zhàn)爭的受害者記憶已經(jīng)成為“集體無意識”,大部分中國人作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國民在日本的生存狀態(tài)也并不那么理想。日本有所謂“三K工作”(指危險、臟、辛苦的工作,這三個詞的日語讀音用英文拼寫**個字母都是K,故稱)!叭齂工作”正是不少中國人從事的。同時,他們還要承受某些日本人的“三K態(tài)度”——厭惡、蔑視、戒備(きらぅ、けいべつ、けいかい,這三個詞的日語讀音用英文拼寫**個字母恰巧也都是K)。三K+三K=六K!傲鵎體驗”自然會強化那種“集體無意識”。 “過客”李兆忠在島國的“旅途生活”也曾有過辛苦的一段。掃樓梯于百貨店,端盤子于餐館,當侍者于酒吧。關于這些,《東瀛過客》作了不少自嘲式的描寫。我是在國內(nèi)認識李兆忠并與他見面的,那時他已結束“過客”生活回國重做主人公。一位白面書生,身材不高,戴著眼鏡,有些弱不禁風,卻常常提著一個大包,走起路來昂首挺胸,看上去有些悲壯。讀《東瀛過客》時想象著他在東京打工的情景,便有些“異樣的感覺”。日本對于這位中國“過客”未免有些殘酷。他本人一定深切感受到了這種殘酷,好在他置身“殘酷”依然能保持“過客”的超然,而不是像電視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的有些主人公那要悲悲切切。所以,在《太歲頭上動土》一文中他才能把自己的挫折寫成喜劇,寫得讓人意識不到那是挫折。 尤其可貴的是,李兆忠把自己的“過客”生涯變成了精神財富,在“殘酷”中升華了自己。因此他才能寫出《東瀛過客》中《來自第三世界的老外》這種文章。在該文開頭部分他這樣說:“剛到日本時,發(fā)現(xiàn)日本人只把歐美人當作'外人'(外國人的意思),中國不入此列,便忿忿不平:這不是明擺著瞧不起我們中國人么?小日本真勢利呀,想當年,一切還不是從我們這兒批發(fā)來的么?”“然而回過頭來想想,便也心平氣和了,我們中國人自己也不是這樣嗎?我們又何曾把第三世界窮國家的人們真正當成'老外'對待過?”結論是:“趨炎附勢,是人類共的劣根性,小至個人,大到國家,莫不如此”。然后講述了兩位越南學者來北京進行學術交流時的際遇,調侃了中國人的勢利。調侃中包含著李兆忠作為中國人的自我反省,而反省的心理背景,顯然是在日本的“過客”體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于是為兩位越南“過客”鳴不平。李兆忠的日本論有深度、有廣度且有可讀性,但其中的良知更可貴。 人生是“旅途”,人不過是“過客”。從北京到東京的人是“過客”,從河內(nèi)到北京的人是“過客”,從鄉(xiāng)村到北京或上海的人同樣是“過客”。以“過客之目”看人,世界才能充滿陽光,人間才能多些溫情。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這種簡單的認知方法中包含著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如果北京人、上海人或者名流學者們?nèi)狈@種人道主義精神,小看進城打工的民工,小看來自第三世界國家的人,那只能證明日本人小看中國人的合理性。 用“過客之目”看日本又用“過客之目”看中國、看自我,這“過客”當?shù)煤谩? 《東瀛過客》,李兆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12月 書評二: 過客眼中的日本及日本人 瘦竹 象我這樣出生是上個世紀六、七十代的中國人對于日本及日本人的記憶是從那些革命影片中開始的,諸如《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平原游擊隊》等,在這些電影中日本鬼子既蠢又傻是一定的,及長,知道事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此時再看到象《舉起手來》那樣的意淫電影,就只能埋怨中國人自己不爭氣了,如果中國人對于日本人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如此低級的意淫水平,如果真的中日再發(fā)生戰(zhàn)爭,那中國肯定還是要一敗再敗的。 我想大多數(shù)中國人無緣親歷日本,也沒有親身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經(jīng)歷,他們對于日本及日本人的了解只能寄希望于那些日本文化的研究專家、那些日本生活的親歷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著名的日本文化研究專家李兆忠曾游學日本多年,零距離接觸普通日本人的生活,甚至參與其中,他的關于日本的著作無疑是了解日本人的**手資料,他在《東瀛過客》中雖然謙虛地稱自己為“過客”,看到的日本人也只是日本人中的鳳毛麟角,但也許正是因為他的“過客”身份,才為了我們提供了一個客觀觀察普通日本人的獨特視角,而這從他書中為每一編所撰寫的題目就可見一斑:東瀛煉獄似真似幻、島國根性、另類日本人、吟味東洋風情、“全球化”的喜劇。 在我看來,《東瀛過客》的**編“東瀛煉獄似真似幻”也許改為“打工奇遇”更為貼切,那些看過水均益《日本,聽我對你說》中國讀者也許心中都會有個小小的偏見:既使是普通日本人也是會岐視和凌辱中國人的,但在這里我們幾乎是感覺不到這些的,在李兆忠的“打工奇遇”中,他干過的活可以說卑微得不能再卑微,他先后做過畫廊的伙計、酒吧的BOY、百貨店的清潔工等,他在日本的打工體驗與國內(nèi)普通打工仔的體驗并無太大的不同,做好自然會受的BOSS的表場,做壞自然會受到BOSS的訓斥,如果說非有什么不同的體驗,那就是作者再一次領略了日本人的精細以及對工作的一絲不茍。日本人的精細不只表現(xiàn)在伊豆小姐對于自己化妝的吹毛求疵上,還表現(xiàn)在,你對他(她)的好,他(她)會銘記在心,比如,作者在主人的寵特狗的生日上送的一件特別的禮物,就讓女主人差一點掉下眼淚。 李兆忠為我們描繪的幾個另類日本人的背影中,如果不是他特意指明他們是日本人,我們也分別不出他們與普通中國人有什么區(qū)別,比如他們斤斤計較、幸災樂禍、虛情假意,我們中國人里不是也不乏這樣的人嗎?只是在他們中一些人確實對中國友好,另外一些人暗藏禍心,我們在中國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中一樣現(xiàn)在找到現(xiàn)成的例子。 “吟味東洋風情”也許是《東瀛過客》中*具文化氣息的篇章,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為什么中國人與“榻榻米”無緣、為什么土地資源極斯匱乏的日本卻成了高爾夫超級大國、為什么日本人對色情男抱著一種寬容的態(tài)度、為什么在日本男女“混浴“屢禁不止、為什么并不太聰明的寅次郎卻受得了日本人民的長期愛戴。與他的前輩郁達夫不同,李兆忠面對日本的情色文化,并沒有喊出“祖國,您快強大起來吧!钡膮群,而是不卑不亢,細細考察它們的歷史淵源,從而讓讀者知道何以至此的原因。 在日本這個高度商業(yè)化的國家,也有那么一群人,他們憑自己的一己之力對抗著商業(yè)大潮、文化主流以及極端民族主義,他們就是異色日本人,他們是藝術流亡者久保田、水墨畫師今岡琴子、基督徒佐佐木、日本叛徒——《丑陋的日本人》的作者高橋敷。他們是我們這個世界美好事物的守護著與謳歌者,美雖然無力,也許卻是這世界對抗庸俗和丑陋的終極堡壘,正是這些美好事物的守護著與謳歌者使我們即使是在人類*黑暗的時候也不至對人類的未必感到絕望。 而在“全球化”的喜劇里,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中國人的勢利,勢利這樣的詞一樣可以貼在日本人身上,區(qū)別是日本人對于真正的強者心誠悅服,并且虛心學習,而中國人更多的顯現(xiàn)出來的卻是奴性,這也許真是中國人真正應該反思地地方。 翻閱《東瀛過客》,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的結論,它既不是一本討好中國人的書,也不是一本媚日的書,他只給我們提供了若干日本人的樣本,至于結論只能靠讀者自己得出了。 《東瀛過客》,李兆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12月 書評三: 妙趣說《東瀛過客》 文/培元 前幾天去逛書店,一本剛出爐的《東瀛過客》吸引了我眼球,封面設計別致,包裝精美。而作者李兆忠,馬上令我想起另一本書《曖昧的日本人》,作者是同一個人。 《東瀛過客》是一部妙趣橫生、才情洋溢之作。如果說《曖昧的日本人》是對日本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那么《東瀛過客》就是對日本率性而為的散點透視。作為個人,我更喜愛《東瀛過客》的表達方式,因為它不端架子,性情自然流露,尤其是行云流水、優(yōu)雅從容的文字。 《東瀛過客》分五編,**編講述作者游學東京時的“洋插隊”生涯,似真似幻,讀了令人慨嘆,令人拍案驚奇,思索不已。第二編記述旅途見聞,寫盡日本觀光客在中國大陸的不良表現(xiàn)及其背后的“島國根性”,常常令人捧腹。第三編描寫幾位特立獨行的日本人,由此可以領略日本文化的另一種活力。第四編對“癡漢”、“混浴”、“寅次郎”等東洋風情作了精致的解讀,貌似輕松的筆調蘊含深厚的功力。第五編描寫東亞諸國的“老外”(包括海歸的克萊登博士)以北京為舞臺的種種表演,合成一出全球化背景下的“狂歡”。 *近這幾年,中國學者寫日本的書漸漸多起來,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似乎并不多。就這點而言,這本《東瀛過客》別開生面。李兆忠是一位作家型的學者,曾在日本游學四年,體驗過形形色色的東瀛生活,對日本社會有相當?shù)牧私。而且還是一個悟性好、感受力強、篤學深思的人,使得他在把握文字的尺度上,能夠游刃有余、揚長避短。比如《伊豆小姐》、《皮爾的生日》、《頭發(fā)的故事》諸篇,構思獨特、結構精巧,讀起來就像是小說。其中反復出現(xiàn)的“我”對日本人不可捉摸的“臉”、“眼神”的惶恐不安,實在令人難忘。從寫作技巧的角度看,這幾篇東西可以說相當出色,但明眼人也可以看出,其中包含許多主觀想象的成分,因此給人一種亦幻亦真的感覺。這種感覺是作者有意的夸張化的表述,生動地再現(xiàn)了作者印象中的日本特征,給人一種藝術的審美享受。這是他的早期之作,與后來的作品趨于樸實、內(nèi)涵蘊籍形成鮮明對比,這大概跟對日本文化的重新理解有關。 總之,無論是對這種“主觀性”的充分發(fā)揮,還是偏重樸實幽默的記述,都構成作者解讀日本文化的特色,其長處與短處,也都盡在其中。 《東瀛過客》,李兆忠 著,九州出版社,2011年12月
東瀛過客 內(nèi)容簡介
這個民族的過去和現(xiàn)在,它的抖擻和崛起,它的勇敢、殘忍和徹底,所有這一切,無不使人心驚魄動。這也是我們關注它的理由。——李兆忠“知日派”學者,從自我的“島國煉獄”開始,深入日本人的骨髓里辨識日本,以超越普通人的視角洞察這個變化多端的國度,由此淬煉出篇篇妙文。**編,東瀛煉獄似真似幻,講述在這個景色如畫的島國里,所呈現(xiàn)的矛盾的對立統(tǒng)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糾結;第二編島國根性,揭露大批日本觀光客在中國上演的一幕幕跨國文化喜劇,“島國根性”盡顯其中;第三編另類日本人,勾勒那些他們生存艱難,卻執(zhí)意堅守理想,不流時俗的“另類”日本人;第四編吟味東洋風情,用日本司空見慣的“混浴”、“癡漢”、“寅次郎”現(xiàn)象,體現(xiàn)著東洋風情的深層內(nèi)涵。第五編“全球化”的喜劇,且看在北京這座國際化大都市里,中國人、日本人、韓國人、越南人、猶太人以及海歸的克萊登博士依次登臺表演。每個章節(jié)從不同角度直擊日本文化性格*深處。
東瀛過客 目錄
東瀛過客 作者簡介
李兆忠,1957年生于上海,1978年初考入上海華東師大中文系,1982年初分配到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1989年初赴日,游學四年,1992年底回國重操舊業(yè),現(xiàn)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副研究員。出版專著有《曖昧的日本人》《東瀛過客》《看不透的日本》《喧鬧的騾子——留學與中國現(xiàn)代文化》等。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jīng)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