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抗戰文化研究-第五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9508679
- 條形碼:9787549508679 ; 978-7-5495-0867-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抗戰文化研究-第五輯 本書特色
本輯文章的作者來自國內外,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界的關注度,也反映了“抗戰文化研究”叢書日漸擴大的影響力,體現出作者敏銳的學術洞察力和深厚的學術功力。所及所論均給我們帶來新的學術啟迪。
抗戰文化研究-第五輯 內容簡介
本輯的內容比較豐富,《中國共產黨與抗戰文化的建設》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戰時首都重慶的傳播》都論述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具體內容和對抗戰文化的貢獻,在理論性和史料性方面均有新的論述和新的發現,既是豐富抗戰文化學科建設的學理性成果,也是獻給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很好的紀念文章。“人物與文本”欄目中,關于徐悲鴻、許地山、光未然、吳奔星、吳興華等人抗戰時期的文化活動和創作情況均有新的史料介紹,《臧克家抗戰詩歌的藝術特征》《北京淪陷期詩壇上的吳興華及其接受史》等文的文本分析頗具功力,細微深邃,引出的論點新穎精彩。“抗戰藝術研究”提供了5篇有關桂林抗戰藝術的文章,均為進行中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桂林抗戰藝術史》的階段性成果。“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欄目中關于開發中越邊境革命遺址紅色旅游、建設桂林抗戰文化博物館和基于“廣西會戰”戰場遺址和紀念碑的考察文章,均各具特色,能引發對抗戰文化當代傳承問題的深入思考。“研究檔案庫”刊載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編制的《“中國知網”〈抗戰文化研究〉發行與傳播統計報告》,對于我們了解《抗戰文化研究》在國內外的發行和傳播情況有所幫助。本輯中的論文均為首次公開發表,其中有國家、教育部和一些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的子報告或其中的章節。
抗戰文化研究-第五輯 目錄
中國共產黨與抗戰文化的建設
“抗戰電影”文化價值再認識
思潮與運動
《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戰時首都重慶的傳播
《臺灣文藝》與《中國文藝》之關聯
九一八事變在詩壇的反響——以《民國日報?覺悟》、《申報?青年園地》為窗口
西南聯大校訓的文化內涵
試論南湖詩社的創作成就
人物與文本
藝術大師與抗日將軍的知交——抗戰時期徐悲鴻、李宗仁交往述評
“鮮花”激昂唱烽煙——光未然在武漢的抗戰文化活動
臺灣作家許地山抗日愛國思想與活動述論
詩人吳奔星抗戰期間廣西文教活動綜述
臧克家抗戰詩歌的藝術特征
抗戰文化研究-第五輯 作者簡介
李建平,廣西文藝理論家協會副主席,廣西社科院文史研究所所長,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會會長,廣西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科帶頭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沿海企業與科技》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編審,廣西民族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經典常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