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第一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087833
- 條形碼:9787200087833 ; 978-7-200-0878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第一卷 本書特色
《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第1卷)》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得到了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黨校、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北京市委黨校、北京市檔案館、首都博物館、首都圖書館、市社科規劃辦等單位及專家學者的關心和支持,吸納了北京市委各部委、各區縣委黨史工作部門、黨史學界以及相關學科的諸多研究成果。北京出版社的同志為《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第1卷)》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第一卷 內容簡介
《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第1卷)》是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得到了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黨校、中央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解放軍后勤指揮學院、北京市委黨校、北京市檔案館、首都博物館、首都圖書館、市社科規劃辦等單位及專家學者的關心和支持,吸納了北京市委各部委、各區縣委黨史工作部門、黨史學界以及相關學科的諸多研究成果。北京出版社的同志為《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第1卷)》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中國共產黨北京歷史-第一卷 目錄
**節 五四運動前的北京
辛亥革命前后北京的政治局勢
資本主義經濟在北京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卜月革命的消息傳到北京
北京學生愛國會的成立
第二節 五四運動在北京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
愛國運動在北京的發展
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在北京的傳播
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章 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北京的傳播
**節 五四運動前的北京
辛亥革命前后北京的政治局勢
資本主義經濟在北京的發展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卜月革命的消息傳到北京
北京學生愛國會的成立
第二節 五四運動在北京
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
五四愛國運動的爆發
愛國運動在北京的發展
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在北京的傳播
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問題”與“主義”之爭
同無政府主義的斗爭
第二章 中共北京早期組織的創立
**節 北京率先醞釀建黨的活動
醞釀建黨及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成立
到工農中進行宣傳組織工作
共產國際代表在北京的活動
第二節 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與發展
北京共產黨小組成立
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發展
北京早期中國共產黨黨員
第三節 中共北京早期組織的主要活動
學習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積極發動和組織工人運動
建立和領導社會主義青年團
引導進步社團
幫助北方主要城市建立黨團組織
加強與共產國際的聯系
第三章 創建時期的北京黨組織
**節 北京代表出席黨的一大
認真推選出席黨的一大代表
北京代表在黨的一大上
第二節 黨的一大后北京黨組織的工作
發展黨組織
擴大馬克思主義宣傳
集中力量組織發動工人運動
重建社會主義青年團和組織進步婦女團體
開展非基督教運動
制定中國民主革命綱領
第三節 二七罷工在長辛店
北方地區工人運動的高漲
二七罷工的起因
堅持大罷工的三天
軍閥的血腥屠殺
社會各界的聲援
第四章 北京黨組織與**次國共合作
第五章 國民革命運動在北京的興起和發展
第六章 從倒段反奉斗爭到**次國共合作破裂
第七章 “左”傾錯誤對北平黨的工作的影響
第八章 九一八事變后北平的抗日反蔣斗爭
第九章 偉大的一二·九運動
第十章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在北平的開展
第十一章 盧溝橋事變和北平黨的工作重點的轉移
第十二章 北平郊區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城內工作的開展
第十三章 度過抗日戰爭*艱苦的歲月
第十四章 迎接抗日戰爭的*后勝利
第十五章 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第十六章 第二條戰線在北平的形成
第十七章 反饑餓、反迫害斗爭深入發展
第十八章 迎接北平的和平解放
第十九章 人民共和國首都的誕生
結束語
大事索引
后記
修訂后記信息
- >
莉莉和章魚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