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我們的學友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301178638
- 條形碼:9787301178638 ; 978-7-301-17863-8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的學友 本書特色
《我們的學友》:深情筆墨,精彩文章,除了著述,還有課堂;除了教授,還有學生;除了學問,還有心情;除了大師之登高一呼,還有同事之配合默契;除了風和日麗時之引吭高歌,還有風雨如晦時之相濡以沫——這才是值得我們永遠追懷的“大學生活”,這才是讓我們永遠牽念的“北大中文”。
我們的學友 內(nèi)容簡介
本書是北大中文系百年系慶紀念圖書之一,精選了中文系歷屆杰出系友的75篇文章,全數(shù)為約稿,或回顧就學期間往事,或憶念師長同學,或匯報個人成果感念師恩,匯編成冊,以有代表性地展現(xiàn)系友們的學術和性情,從一個側(cè)面展現(xiàn)了中文系百年來培育英才的卓越成就。
我們的學友 目錄
耄耋之年憶師友
與北大中文系有關的幾張老照片
院系調(diào)整后的中文系
學風與良師
熱烈祝賀母校中文系創(chuàng)建百年
我接觸過的幾位師長
**次醉酒前后
語言學人才搖籃
難忘的往事
北大中文系哺育我成長
燕園毛毛雨——1954至1958瑣憶
我的回憶
我的學術研究之路由這里起步——回憶我在北大中文系的學習生活
那年月,我們這樣鍛煉身體
我們的學友 節(jié)選
《我們的學友》內(nèi)容簡介:從馬神廟到紅樓再到如今的五院,北大中文系貫穿了中國學術百年,除了學者,中文系還出作家、詩人、政治家、企業(yè)家……我們梳理部分中文系人,用圖說的方式呈現(xiàn)百年北大中文系的人文景觀。“北大中文百年紀念”叢書,包括《我們的師長》、《我們的青春》、《我們的學友》、《我們的詩文》、《我們的五院》和《我們的園地》等6冊。《我們的學友》為《我們的學友》,文集中的文字,都是中文系友的真情流露,每個從五院走出來的人,都對這片園地有著無盡的留戀。
我們的學友 相關資料
耄耋之年憶師友向熹1950年到1958年,從大學本科到研究生,我都在北京大學中文系學習生活,這是我一生命運的轉(zhuǎn)折點,使我得以聆名師之教導,升學術之殿堂。回首當年,我對母校滿懷感激,永世難忘。有關當年的生活情況,我在《剪不斷的思念》(收入《青春的北大》一書)那篇文章里已有所記述,此篇可以算作續(xù)篇。1950年新中國成立不久,北大、清華、輔仁、燕京四所大學都還是單獨招生。老北京大學在沙灘,在全國招收的50級新生不過二十幾人。我是在武漢考區(qū)考的。北大在武漢考區(qū)錄取了四名新生,其中鐘哲明、詹人鳳和我三人是湖南籍,還有一人叫田綠,名字很雅致,開學時未見他來報到,不知是何許人。1952年高校院系調(diào)整,清華、燕京、輔仁三所大學的中文系和北京大學中文系合并,我們班同學增加到50人。不過中間有人參軍,有人調(diào)出去工作,有人轉(zhuǎn)系,有人因病休學,結(jié)果全班固定為45人,直到畢業(yè)。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還來不及蕩滌舊社會的一切污泥濁水,社會秩序還未正常。加上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美國將軍麥克阿瑟聲稱:“鴨綠江不是不可逾越的界限!”這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形勢十分緊張。學校也不例外。當時抗美援朝、三反五反、鎮(zhèn)壓反革命、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接連不斷。青年學生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報名參軍。我們班百分之百都報了名。出乎意料的是全班只有年齡最小而最活潑的女同學康繼賢得到批準。聽說她入伍后當了三年文化教員,并沒有上前線。她在部隊中表現(xiàn)積極,很得領導賞識,只是總丟不開上大學的夙愿。退伍后經(jīng)北大黨委書記陸平同志批準,回到中文系五四級插班,繼續(xù)完成大學學業(yè)。1983年我去西安開學術會,聽說她在陜西師大工作,曾登門拜訪,可惜沒有見著。看過她寫的文章和詩,很不錯的。大約她已回到老家上海。歲月易逝,轉(zhuǎn)眼六十年不見,當年漂亮的“小不點”現(xiàn)在也是離八十不遠的老人了。那時我們也參加了一些與學習有關的業(yè)務實踐。1951年暑假,我們班應北京市文聯(lián)的要求,分成若干小組,到市區(qū)各地去調(diào)查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情況。我和蔡祜身同學分在一組,調(diào)查地點是豐臺文化館。祜身是北京人,為人平易隨和,講一口地道的京腔。我們合作得很好。但我們從沒有做過什么調(diào)查,上面又不曾發(fā)調(diào)查提綱,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在文化館待了幾天,幫助做些雜事,人混熟了,館里的工作同志向我們談了些情況,又翻看了館里保存的資料,對其組織機構(gòu)、人員配置、經(jīng)費來源、活動情況逐漸有所了解。丑媳婦免不了要見公婆,沒辦法,只有自己動手。兩人商量著擬出一個提綱,抄抄寫寫,總算弄成了一個一萬多字的調(diào)查報告。看來環(huán)境逼迫,有時人也會長出一些智慧來的。接著我們又去了高碑店文化館,那里的負責同志很熱情,介紹了許多情況。我們有了豐臺的經(jīng)驗,工作進展很快,調(diào)查報告幾天就寫出來了。總之這是一次有趣的課外活動,讓我們大長見識,對我們的學習很有幫助。在豐臺我們還有一次意外的收獲,就是參觀豐臺戰(zhàn)士療養(yǎng)院。我在這次參觀中受到的震撼和教育是終生難忘的。療養(yǎng)院的條件不算差,醫(yī)護人員也盡心。住著的多是從朝鮮戰(zhàn)場上接回來的志愿軍重傷員,共計二百來人。他們有的斷腿,有的缺臂,有的高度截肢、臂腿都無,有的雙目失明,有的面容被毀。情緒上,有的沉默不語,有的流淚呻吟,有的大聲哭叫,借以減輕疼痛。試想一想,一年以前,他們都還是生氣勃勃、活蹦亂跳的小伙子,如今成了這般模樣,怎不叫人痛心!記得有一天志愿軍政治部主任甘駟其將軍在北大作報告時說:“美帝國主侵略別的國家終將失敗,是紙老虎,可它的槍炮硬是鐵打的,是真老虎,我們的戰(zhàn)士遭受到很大的傷亡!”甘將軍的話是真實的。當時我們只知道志愿軍保家衛(wèi)國,是最可愛的人,誰又注意到光榮的后面包藏著多少血和淚啊!戰(zhàn)士無辜,而那些蓄意發(fā)動戰(zhàn)爭的決策者,應該永遠受到歷史的詛咒!1952年北大遷到燕園以后,教學秩序逐漸正規(guī)化,同學們學習的勁頭大增,時間抓得很緊。學校沒有設輔導員,老師也從不過問上課以外的事,一切靠同學自治。我們班的同學星期天各人都要訂好下個星期的學習計劃,細致到每天哪幾節(jié)課上課,上什么課,哪幾節(jié)自習,自習什么作業(yè),都要安排巴適,按表執(zhí)行。有事耽擱,一定及時補上,不愿拉下。當時教室不夠,不能固定在哪一教室上課,更沒有固定的座位,不同的課往往要在文史樓、哲學樓、外文樓、生物樓之間奔跑。有時上下兩節(jié)課教室相距幾十米乃至百多米。下課鈴一響,大家蜂擁而出,從一個教室奔向另一個教室,搶占前排座位。女同學往往跑得氣喘,也決不放棄。自習時間圖書館、閱覽室都座無虛席,鴉雀無聲。這是因為我們當時都有一種強烈的求知欲和責任感,深深懂得,沒有學識和本領將來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不配稱為北大學生。我們中文系50級從大一到大四,所有同學每次考試都是成績?nèi)珒?yōu)或優(yōu)良,沒有因不及格而補考的,連及格分也沒有。我們班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優(yōu)秀集體,班里有許多極有才華又很勤奮的精英。他們有的少年早慧,在中學時期即已嶄露頭角;有的不聲不響,大智若愚,其實心懷韜略。在那風云突變的年代里,他們不免受到這樣那樣的影響,甚至經(jīng)歷磨難,但都鍥而不舍,堅忍不拔,等到云開日見,機遇到來,就又大顯光芒,做出了令人驚羨的成績。舉幾個例子:鐘哲明,學習毛主席《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沒幾天就能背誦,記憶力超群。二年級調(diào)到馬列主義教研室,給學生講馬列主義課,引經(jīng)據(jù)典,生動深入,極獲好評。后來任校黨委宣傳部長,“文革”后任馬列主義學院副院長,都很出色。他以記者、評論員名義,在全國報刊上發(fā)表文章不計其數(shù),且有專書數(shù)種,成為著名的馬列主義學者和教育家。褚斌杰,學生時期即開始著書立說,大學三年紀出版專著《白居易評傳》。57年反右受到迫害,80年回到北大文學史教研室即大放異彩,所著《文體概論》頗有特點,多卷本《中國文學史》影響更大,是有名的文史專家。裴家麟,四川成都人,書香門第,唐代兩架著名古琴大弗雷、小弗雷一直在他家流傳,直到20世紀。家麟自幼有神童之稱,多才多藝,能詩善文。十五歲在成都石室中學讀高中時即主編了一本文藝雜志,其中大部分詩文都出自他一人之手。他在我們班上成績優(yōu)異自不用說,同時還是北大戲劇社的領導成員,編寫并演出多部戲劇,十分活躍。57年做中文系的助教,被錯劃為右派,發(fā)配到磚瓦廠勞動,長達二十一年,評為八級瓦工,帶了一大批徒弟,人家還不知道他是北大教師。家麟性豪爽,重情義,堅忍不拔,二十一年中,他白天勞動,晚上讀書做學問,未嘗稍間。79年平反不久,即有多種著作相繼問世,后調(diào)至中央民族大學任教,入黨,提教授,升校學術委員,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榮獲“五一”勞動獎章。為了做得更好,他放棄一切假日和休息,日夜不停地工作,不幸積勞成疾,于1991年初撒手人寰,壯志未酬,英雄長逝,令人痛惜!這樣的例子我們50級還很多,我認為班上所有同學雖遭際不同,否泰有異,但都在各自的崗位上出了力,盡了責,都是好樣的。我們班是團結(jié)的集體。畢業(yè)已半個多世紀,我們自辦的“五四筆會”仍然存在。開始是留校的石安石同學(著名語言學教授)負責編輯。1999年石安石不幸走了,老班長詹人鳳(哈爾濱師范大學著名語言學家)繼續(xù)負責。通過“五四筆會”,老同學得以互通音問,交流思想,了解情況,賦詩言志,縱論天下大事,雖天涯遠隔,如在眼前。“筆會”成為老同學之間友情聯(lián)系的最好紐帶。1954年本科畢業(yè),我被留校做研究生,師從王力先生攻讀漢語史專業(yè)。同一組的有本科同班同學齊沖天以及來自武大的郭錫良、祝敏切。作為研究生,似乎已經(jīng)進入一個新的境地。。大家的學習目的和任務很明確,就是要切實掌握有關漢語史專業(yè)的一切知識,培養(yǎng)獨立研究能力,以便將來擔任高等學校的專業(yè)教學和科學研究任務。為此,大家都很用功,不敢稍怠。但四人各有特點。沖天思維敏捷,多奇思妙想,尤長書法;錫良視野寬廣,理論水平很高;敏徹性格沉穩(wěn),考慮細致周詳;予性也魯而知不足,學習上也不敢落后。第一次學年論文,錫良寫的是《韓愈在文學語言方面的理論和實驗》,沖天是《從“弓”“矢”談起》,敏徹是《論初期處置式》,向熹是《<說文>閱讀一得》,都登在《語言學論叢》第一輯里。文如其人,也許可以從中看出各人的某些特點。1954年秋,王力先生開設漢語史課程,讓我大開眼界,大長見識,大受啟發(fā)。先生此課是中國語言課教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他第一次全面描寫數(shù)千年漢語語音、語法、詞匯發(fā)展的基本面貌和發(fā)展規(guī)律,開辟了漢語研究的一條廣闊的新路,王力先生乃是漢語史這一學科當之無愧的開創(chuàng)者;而先生在講義基礎上完成的《漢語史稿》以及《漢語語言史》、《漢語語法史》、《漢語詞匯史》乃是研究漢語史的奠基之作。在王力先生開設漢語史課程以前,人們熟知的是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馬氏文通》以后有了漢語語法研究,漢語詞匯也有學者做過某些專題探討,但沒有一本漢語詞匯研究的專著。至于漢語史,似乎還沒有這個概念。全國高校開設的漢語史課程可以說毫無例外地都是在王力先生之后,并按王力先生所開辟的道路在進行探索。教學方法上,王力先生的漢語史課也是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先生每講完一課,隨即進行課堂討論,討論大都安排在晚上,聽課的研究生都參加。大家七嘴八舌,暢所欲言,對先生所講內(nèi)容提出這樣那樣的意見和建議。先生靜靜地聽著,偶爾插幾句話,做一些解釋。一位德高望重學貫中西的大教授,不辭辛苦,與學生打成一片,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而且每課必行,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這是何等難能可貴啊!作為學生,我對導師的博古通今無限佩服,對于先生的忠于教育事業(yè)無限尊敬。先生當時兼有不少社會工作,在短短一年里要完成漢語史教學和編寫講義的巨大任務,而且要做到理論創(chuàng)新,系統(tǒng)完整,內(nèi)容充實,條理分明;還要定時輔導研究生,聽取匯報,解答問題,修改作業(yè)。先生是怎么做到的呢?我簡直無法想象。時間久了,學習深入一點,逐漸體會到一位大學者所以能夠做成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完成一般人無法完成的任務,除了非凡的聰明才智,主要是他們都經(jīng)過長期的艱苦努力,積累了廣博深厚的學識,一旦用起來才會得心應手,遠非一朝一夕之功。這,我們讀一讀先生以前出版的大量著作就可以看出來。給研究生上課的還有魏建功先生、袁家驊先生、高名凱先生、周祖謨先生等名噪一時的大學者。魏先生的漢語音韻學史力作《古音系研究》久負盛名,而先生作為《新華字典》主編,審定每一個字的音義,完全精確,無可挑剔。袁家驊、高名凱先生學貫中西。袁先生研究少數(shù)民族語言和漢語方言,成績卓著,他的《漢語方言概要》對現(xiàn)代漢語八大方言作了全面精確的論述,堪稱經(jīng)典。高先生研究漢語語法理論,獨樹一幟,《漢語語法論》是20世紀用普通語言學指導漢語語法研究的最重要著作之一。周祖謨先生在漢語音韻、文字、訓詁、漢語史、詞匯語義、古籍整理與校勘方面都做過深入研究并取得巨大成功,是一位杰出的語言學家。能夠親聆導師王力先生及諸位先生的教誨,是我一生莫大的榮幸。我這一輩子能在教學科研上做出一點成績,離不開先生們的教誨。歲月匆匆,我今年八十有二,仍然經(jīng)常想念母校的老師和老同學,老師們都已駕鶴西歸,但他們的學問定將代代相傳,日益光大。老同學也都是耄耋老人,少數(shù)已經(jīng)仙逝,大多數(shù)還健在。愿逝者樂在天國,而健在的老同學多自珍重,長命百歲,于新世紀同觀神州建設之燦爛,共享祖國和諧之幸福,豈不妙哉!
- >
二體千字文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