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研究-以江西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05518
- 條形碼:9787511705518 ; 978-7-5117-0551-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研究-以江西為例 本書特色
《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研究:以江西為例》是由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
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研究-以江西為例 目錄
**章 緒論**節 問題的提出第二節 研究意義一、農民增收的重要性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必要性第三節 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研究綜述一、農民增收長效性的影響因素二、促進農民長效增收的思路與對策三、農民增收長效機制需要系統深入研究第四節 關鍵概念和研究目標、范圍界定一、關鍵概念界定二、研究目標與研究范圍界定第五節 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和研究框架一、研究方法二、技術路線三、研究框架及章節安排第六節 論文的創新點第二章 理論基礎**節 人力資本理論及其對本研究的啟示一、人力資本理論概述二、人力資本理論對本研究的啟示第二節 新經濟增長理論及其對本研究的啟示一、新經濟增長理論概述二、新經濟增長理論對本研究的啟示第三節 制度經濟理論及其對本研究的啟示一、制度經濟理論概述二、制度經濟理論對本研究的啟示第四節 二元結構理論及其對本研究的啟示一、二元經濟理論二、二元經濟理論對本研究的啟示第三章 農民收入增長長效性的影響因素分析**節 農民收入增長軌跡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一、農民收入增長總體特征二、農民收入增長總體特征的影響因素三、農民收入構成變動的影響因素第二節 影響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主因素的實證分析一、變量說明及數量選取二、各主因素對農民增收影響程度的實證分析第三節 本章結論及解釋第四章 人力資源開發對農民收人增長的影響分析**節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對農民增收影響的機理分析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民素質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民能力三、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民收入四、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機理第二節 人力資本投資對農民收入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以江西為例一、數據準備二、江西農村居民人力資本投資促進收入增長的實證分析三、江西農村人力資本投資促進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期均衡與誤差修正機制實證分析四、結論第五章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促進農民增收的制度分析**節 制度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影響一、制度能夠促進宏觀層面的人力資本投資二、制度能夠促進組織層面的人力資本投資三、制度能夠促進人力資本的合理配置四、制度能夠促進人力資本的合理利用五、制度能夠促進人力資本投資收益的合理分配第二節 從制度的四個核心維度分析農村人力資源開發一、人力資本產權制度二、人力資本產權的形成——投資制度三、經濟體制四、非正式制度第三節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制度安排一、有效的組織是制度安排的關鍵二、產權的清晰界定和有效保護是制度安排的先決條件三、降低交易成本是制度安排的重要目標第四節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制度變遷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四個階段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制度變遷分析第五節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制度分析:“開發-就業-增收”一、“開發一就業”循環機制的基本含義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促進農民就業的基本關系三、促進就業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制度體系四、“開發-就業-增收”的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制度框架第六章 人力資源開發視角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構建**節 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主要原則一、增長方式的可持續性原則二、利益分配的互惠互利原則”三、發展路徑的市場化原則第二節 基于人力資源開發制度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構建第三節 人力資源開發視角促進農民長效增收的對策第七章 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執行的措施**節 人力資本的形成及其產權保護——微觀層面的農民一、加強教育培訓二、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三、加強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四、發揮“留守”人員作用五、積極推進農民工返鄉創業六、促進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跨省合作第二節 有效的組織——中觀層面的組織機制一、充分發揮農村公共服務組織的凝聚作用二、充分發揮農民組織的合作作用三、充分發揮農業產業組織的拉動作用第三節 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宏觀層面的政府政策一、強化政府政策保障二、加快戶籍管理制度改革三、加強農村勞動力市場建設四、建立城鄉統籌的勞動保障制度第八章 基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執行措施的例證**節 基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微觀層面政策措施的實施成效模式之1:自我開發帶動型模式之2:能人帶動型模式之3:技術帶動型第二節 基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中觀層面政策措施的實施成效模式之4:基層組織建設帶動型模式之5:專業協會帶動型模式之6:專業合作社帶動型模式之7:“公司+農戶”帶動型模式之8:企業帶動型模式之9:產業化組織帶動型模式之10:集約經營組織帶動型第三節 基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宏觀層面政策措施的實施成效模式之11:城鎮化建設推動型模式之12:工業園區建設帶動型模式之13:移民推動型模式之14:基地示范帶動型模式之15:政府推動勞動力轉移帶動型第四節 基于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綜合政策措施的實施成效模式之16:綜合帶動型結論及研究展望一、結論二、研究展望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研究-以江西為例 節選
《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研究:以江西為例》主要有問題的提出、研究意義、農民增收的重要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必要性、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研究綜述、農民增收長效性的影響因素、促進農民長效增收的思路與對策、關鍵概念和研究目標、范圍界定、關鍵概念界定、研究目標與研究范圍界定等內容。
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研究-以江西為例 相關資料
插圖:喬根森認為,兩部門的發展是非對稱的,勞動在兩部門之間的分工決定于農業剩余。即使農業剩余已經出現,但經濟體系中一些參數的變化,尤其是人口增長率的變化,會導致農業剩余下降直至全部消失,勞動力全部返回土地中,資本不斷被折舊而得不到補充和更新,工業生產活動減少直至終止,經濟到達了一個最低水平的極限,陷入了貧困的陷阱中。卡爾多認為,農業剩余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多元的,它是工業部門的“工資商品”,是主要的工業加工原材料來源,是發展早期的主要創匯資源和工業生產擴張的重要市場。美國著名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依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現實,對劉易斯、費景漢、拉尼斯的理論提出了批評意見,發表了《人口流動、失業和發展:兩部門分析》等一系列論文,創建了自己的人口流動模型,根據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農村人口流人城市和城市失業同步增長的矛盾現象,指出人口流動基本上是一種經濟現象。農村流人城市的人口真正關心的是城鄉預期的收入差異,包括兩個因素:一是城鄉實際工資的差異估計有多大;二是在城市得到工作機會的可能性估計有多大。只要未來預期的城市收入看上去大于未來預期的鄉村收人,人們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就會繼續下去。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民工就是這一模式的實證。托達羅還認為依靠工業擴張不能解決發展中國家的失業問題,而應在創造城市就業機會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改變片面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增加農業投入與發展科技,在農村擴大就業機會,以盡量減少城鄉經濟機會不均等的現象。托達羅模式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和城市化戰略的實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研究-以江西為例 作者簡介
賀喜燦,男,1965年7月出生,江西蓮花縣人,管理學博士,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先后擔任過副縣長、常務副縣長,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現任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人力資源部主任。近年來在國內30余種報刊發表理論文稿60多篇,著有《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人性化管理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基層黨政干部激勵問題研究》和詩集《趕潮的季節》,主編《組織工作精細化操典》。著述共計約180萬字。